肉文NP

求生倒计时木兮娘(70)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嗯?赵白鱼:我当然没事。
    刘都监:可是您刚才输了价值千两的白玉。
    赵白鱼:地摊货。今早在桥头地摊买的,半两银子十个。
    刘都监不解:您为什么特意做这出?
    赵白鱼:你觉得麻得庸是什么人?
    刘都监奇怪道:洪州衙门判官,好像背靠什么贵人,有挣大钱的法子,可以肯定是当地土皇帝。
    赵白鱼:他是阉人。
    刘都监震惊:我瞧他高高大大,还有些胡茬,和正常男人没甚区别。
    他声音偏细,腰背习惯性佝偻,船舱里有歌女但是一个也没碰,更别提其他的小动作,如果经常接触太监就看得出。
    刘都监惊讶之余产生疑惑:洪州怎么会有太监?太监怎么能当衙门判官?
    他理所当然没想到昌平公主一个罪人身上。
    昌平公主被贬洪州二十年,几乎了无音讯,低调得仿佛查无此人,却在今年太后寿诞大办之际,大费周章从广东运来一批英德石。
    最关键是人在江西洪州,却能令人将英德石从广东一路运送到京都府,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耗费不轻。
    原著里的昌平长公主对赵白鱼来说是是个扁平的符号,后续出场被赋予元狩帝下在两江的暗棋的身份,归来后为赵钰铮保驾护航。
    赵白鱼不清楚昌平长公主在江西的权势,如今能从对方运载英德石中窥见一二。
    ***
    小厮替麻得庸满上酒:大人,这姓赵的芝麻官会会不会是来探路的?
    麻得庸:他就是个想来我身上捞油水的赌狗。
    不会吧?什么人也敢把主意打到您身上?小厮:大人怎么看出来的?
    麻得庸哼笑:他前一句说这玉是南诏来的,后一句说是他死鬼爹留的传家宝,前后不搭,满口谎话。一看就是家住在赌桌上,鬼话张口就来。
    小厮一愣:那这玉?
    麻得庸:地摊货。
    ***
    日落之前,两艘运载英德石的漕船仅有一艘靠岸,顺利卸载。夜幕降临时,天色骤变,狂风暴雨袭来,还在河中央的漕船急于靠岸,可是近日有太多外省漕船纷纷入京,以至于码头拥堵不已。
    当中便有两艘两浙来的漕船,因是运载官粮,最怕暴雨打湿,便吹起哨子招呼其他船赶紧让道。
    自古以来便是粮草当先,其他漕船闻号而纷纷让道。
    负责押送官粮的监官大声呼唤:不要落帆!加速!转舵朦胧夜色和雨幕双重因素影响视线下,他还能隐约瞧见前方一艘漕船轮廓,惊得立即叫人吹响哨子,狂奔到船头歇斯底里地喊:让道!快让道!官粮当先,前方速速让道
    然而前头的漕船听而不闻,执意挡在运载官粮漕船的前面,想抢在前头到码头,结果因风向转变加上官粮漕船急于赶路,没有落帆,无论转舵还是减速都已经来不及。
    在两方人马都惊惧的表情下,两船狠狠相撞。
    砰地巨响,运载官粮的漕船拦腰截断,而运送英德石的漕船则一整个倾覆。
    ***
    倾盆大雨下,穿着蓑衣的差役连滚带爬冲进一间驿站,一把推开拦住他的小厮:快叫人禀报麻判官,押送贡品的漕船翻了!还撞翻一艘押送官粮的漕船,死了六人,那押送官粮的监官当场横死!
    小厮心惊,赶紧冲进去拽出里头赌红了眼的麻得庸,将此事禀告。
    麻得庸被酒精和赌博刺激得兴奋异常的大脑懵了一瞬,猛地打一激灵,脸色恐怖:你说什么?!
    话音未落,外头便有刑部来拿人。
    刑部侍郎带官兵们围住驿站,瞧了眼屋里的乱象,冷笑一声:带走!
    作者有话要说:
    英德石,又叫英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北宋被列为贡品,到现代也是经常用来外交赠礼的奇石。
    PS:太湖石在江南苏州,宋徽宗想用太湖石修建一座皇家园林,就叫人运太湖石过来,也不管有多难。太湖石有高有低,要从河里采出来,关键非常非常重,得用很大的官船来运载,一艘接一艘,光漕运就让很多人倾家荡产,当地百姓采石也是一笔血泪史。
    然后途中会遇到桥梁,过不去,就要把人家辛苦建起的桥梁拆除。
    反正就这批太湖石搞得天怒人怨,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第60章
    文德殿。
    元狩帝埋头处理政事, 殿下站着赵宰执和东宫太子。
    翻看到定州来的折子,元狩帝合上折子, 神色一动便说道:老二, 你过来看看这份折子。
    太子近前,拿起折子一目十行看完。
    元狩帝:小六说他猎到一只纯白玉爪的鹘鹰,想起朕曾手把手教他猎鹰、熬鹰,便快马加鞭叫人把鹘鹰送回京。随行还有祥瑞之兆的泰山石和白南客越鸟此物多生于南方, 故名南客, 朕倒是好奇小六怎么会在北方抓到一只白南客。
    所谓白南客即白化孔雀, 而佛教孔雀明王又被尊为佛母, 却是此次太后寿诞最意义非凡的寿礼。
    六弟心思一向奇巧,不拘一格, 喜欢结交朋友, 不看出身,因此有江湖的朋友帮他寻来白南客倒不稀奇。太子斟酌语句说道:说来六弟到定州从军也有五六年,虽说我霍氏子弟镇守边疆,保家卫国是不忘根本,亦是本职所在,但六弟十四五岁便离开父皇、离开皇祖母,离开京都和他熟悉的亲人们, 至今未归京,也不知他现在怎么样。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六弟必然很想家,很思念父皇、皇祖母和贵妃娘娘。
    元狩帝:小六离京时间确实太久了, 也确实很久没回来了。
    太子:皇祖母大寿,既是普天同庆的喜事, 父皇何不借机召六弟回京,共聚天伦,也能给皇祖母一个惊喜。儿臣记得皇祖母很喜欢小六,常夸小六孝顺,也常念叨许久没见他了。
    你倒是有孝心。不管真假,不管是否藏有小心思,子女孝顺、兄弟和睦表现出来就能让元狩帝顺心。他思虑片刻,叹气:太后的确是想念小六了,贵妃嘴上不说,心里也想。罢了,便叫他亲自护送贡品回京。太后寿诞前赶到,如果错过寿诞就不必回来,还待他的定州去。
    太子心里一颤,差点就动了歪心思,好在他清醒,拦截六弟不一定成功,六弟错过太后寿诞一定会激怒元狩帝但他不一定会真追究。
    六弟知道能回京一定很高兴,我们兄弟也能聚一聚。
    元狩帝神态和缓,唇角噙着笑意,视线向下一撇,看到今日赵宰执送来的一沓奏折,都是外省各地送进京的,以为是贺寿便没太在意,随手拿起一本翻开来看,眉毛不自觉皱起。
    太子密切观察元狩帝表情,自然发现这微妙的变化,不由看向奏折,只可惜他这位置瞧不见折子详情,便悄悄将目光投向赵宰执。
    赵伯雍低眉垂眼,面无表情,猜不出心思。
    此时元狩帝拿起第二份奏折,瞥个两三眼就扔回去,连续看了五六份折子,猛地一掌拍到奏折上,表情流露出一丝愠怒。
    太子赶紧低头向后退两步,余光瞥见赵宰执还是冷静从容的姿态,不由感慨这些老臣当真是临危不动。
    今天的折子都是南方来的?
    赵伯雍回:来自两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共一百八十份折子。
    元狩帝:你看过这些折子,都知道他们是来表奏什么?
    赵伯雍:四省三十八府及门下省侍中章说令、章侍中,共一百八十人联名保奏江西洪州判官麻得庸。麻得庸所犯罪行便是押送贡品英德石途中,遇官粮船不让道,导致漕船倾覆,官粮和贡品一同沉河,死伤十人。
    太子闻言心惊,贡品出事历来要问监官失责之罪,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祥瑞奇石英德石非太后钟爱,但它是昌平长公主借洪州知府名义送进京祝贺,代表的是二十年没见的亲女儿的心意,对太后来说意义非凡。
    英德石沉河,传回宫中时,太后伤心难过,元狩帝大发雷霆,令人拿下监官麻得庸并将其打入天牢,看意思是从重处罚,绝不姑息。
    何况对方还犯下撞翻官粮的重罪,毫无疑问死刑。
    但他没料到麻得庸此人竟还能绝处逢生,叫南方四省一百多名官员联名为他保奏,还有副宰相之称的章侍中带头,难不成这叫麻得庸的七品小官还是个难能可贵的清官良吏?
    区区一府判官,得是什么卧龙凤雏才叫一百八十名官员联名保奏?
    元狩帝抬手:太子,你先下去。
    太子恭敬:儿臣告退。
    太子退出文德殿,没法探听里头对话,琢磨这里头似乎有大文章,便赶紧找东宫门客商讨此事。
    此事文德殿内只有元狩帝、赵伯雍和大太监三人,元狩帝有一下没一下地转着扳指,老辣的视线时不时落在底下赵伯雍的身上,不动声色,但能让人看出他心里正在谋算,但猜不出谋算的内容。
    殿内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呼吸声,大太监把头埋到最低,被紧张的氛围逼出满身冷汗,余光悄悄打量赵伯雍,发现这位宰执淡定得不行,好像迟钝得没发现元狩帝的不愉。
    良久,元狩帝开口:承玠,你说麻得庸该不该饶?
    赵伯雍:回陛下,麻得庸失职的确罪该万死。但如果不是贤臣良吏,何以会出现四省三十八府一百八十名官员联名保奏?这一百八十名官员不是同批进士,也有非同僚、非旧部,更有不是同一恩师之人,想来也不是朋党。即便是朋党,谁会为了一个七品地方官联名保奏,换来陛下质疑其为朋党的可能?
    元狩帝:你意思是要饶了麻得庸?按律不让道,还撞翻官粮就该革职流放,何况他负责的贡品因此沉河,既是不祥征兆,又令太后失望伤心,朕不砍了他脑袋已是开恩,还想饶他?简直做梦!
    赵伯雍:如果麻得庸亡羊补牢,将功补过,倒是能饶。
    元狩帝:亡羊补牢?那二百石的粮食和广东运来的英德石尽数沉河,难不成差人去打捞?
    赵伯雍:洪州知府来信,道是麻得庸散尽祖上家业,分别从广东重新运来一批上等英德石,还从两浙粮商手里高价购买超过二百万石的粮食,目前已经抵达京都府,就在城外准备过水门。
    哦?元狩帝来了兴趣,倾身问道:他还有这等本事?这一路运来,财力物力和人力可耗费不少。散尽家财呵,祖上家业不薄啊。
    赵伯雍:江南富庶,底子厚,实属寻常。
    元狩帝:做到这份上了,朕是不得不开恩典啊。
    赵伯雍跪下:陛下圣明。
    元狩帝:罢了,毕竟是太后寿诞,不宜见血,既然大赦天下,便让麻得庸也得几分恩典。如果能让太后高兴,朕不仅不罚他,还得赏他。
    赵伯雍又道:陛下仁慈!
    元狩帝:今日奏折都送到了,你下去忙吧。
    赵伯雍:臣告退。
    步步后退,到殿门口时遇到来觐见的康王,互相问好便一个退出一个进殿。
    康王走了几步,忽然回头看远走的赵伯雍,心思转了几圈,来到元狩帝跟前说道:皇兄,各地进供的寿礼都送到慈明殿去了。臣弟还在民间搜罗了一支杂耍,特别有趣,府内不少达官贵人都请去府里表演,听闻他们近来编排一出八仙贺寿,还没开演。臣弟自作主张请他们在太后寿诞上表演。
    元狩帝:你有心了。
    康王见元狩帝心不在焉,不觉奇怪,他这位皇兄最孝顺,去年没能大办太后寿诞便耿耿于怀,今年更是事事亲自过问,怎么这会儿不关心?
    皇兄有心事?可是跟赵宰执有关?
    元狩帝敲桌:你上来看看这些奏折。
    康王从善如流,仔细看完三本奏折感觉不太对,连忙快速翻阅六七本奏折,心中大为震惊:都是来替麻得庸求情?这麻得庸是什么人,有如此大能耐,竟能在十日之内便重新从广东运来一批英德石,还能从两浙粮商那里筹到二百万石粮食!
    元狩帝:朕在意的是这份保奏名单,一百八十人,两江、广东和福建四省都有人。
    康王:是朋党?可他一个七品判官,没甚门路,如何引得这么多人为他保奏?便是他上差洪州知府管文滨,我看也不见得能有这么多人保奏。
    元狩帝:知道广东来的英德石是以谁的名义进贡吗?
    借管文滨的名义,实际是昌平公主的孝心康王一惊,愕然地看向元狩帝黑沉沉的眼睛:是昌平?
    元狩帝不语,便是默认的意思。
    康王直觉奇怪:管文滨和麻得庸都是昌平的人?为了一个麻得庸,暴露自己底牌,长公主不至于这么蠢。
    元狩帝:她是在向我示威。人在江西,却能从广东送来英德石,又值太后大寿,进贡寿礼还偏要借管文滨的名号在太后那里卖惨。英德石沉河是意外,对昌平来说,说不得也是个好机会,而对太后来说,倾家荡产、费尽思量之人不是麻得庸,而是昌平。
    康王小心谨慎:长公主此举是为何意?
    元狩帝吐出两个字:回京。
    康王立即反应过来:赵宰执不会同意。
    元狩帝:所以他一大早亲自将这沓奏折送到我跟前,字字句句为麻得庸开脱,却是提醒我,这都是昌平的杰作!他还记着仇,但凡寻到机会,必会咬死昌平。
    康王:可是长公主出这一招,就怕太后思女心切。
    元狩帝:你还是不明白重点在哪里。
    康王:啊?
    元狩帝沉重叹气:朕实在不想和自己的亲妹妹闹得你死我活,更不希望太后平添伤心。但愿但愿不会出其他波折。
    康王不是很明白元狩帝的惆怅,只以为他是担忧太后思女心切,届时无法平衡昌平长公主和赵府的关系。
    ***
    九月底,太后寿诞,万事妥善,百官来贺。
    慈明殿前,满院黄金菊,宫人出入频繁,而前殿搭起戏台子,已经有戏班子在台上唱,下方则坐着命妇和百官。
    霍惊堂和赵白鱼也在其间,偶尔说两句悄悄话。
    太后入场时,所有人跪下恭贺太后大寿。太后笑呵呵令人都起身,不必多礼,与民同庆的寿宴便都自在些。
    这时有一群人鱼贯而入,为首是个英姿勃发的青年,身后跟着一群太监正推着一辆板车,车上放着一人高的笼子,笼子里关押一只漂亮得虚幻的白化孔雀。
    赵白鱼:早早便听闻六皇子从定州带了祥瑞回京为太后贺寿,想必便是他了。
    话音一落,那边英姿勃发的青年便跪在太后跟前行了个板板正正的大礼:孙儿见过皇祖母,祝皇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叩了九下头才拜见元狩帝,礼数足到旁人没话说。
    子孙都在身边,太后今日高兴得合不拢嘴,转头就对元狩帝说:听闻江西来的奇石已经到宫里了?
    恋耽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