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零八章 刺杀
炮声“轰轰”的在秦川及德军士兵周围炸开,有榴弹炮也有迫击炮,霎时一片纷乱到处都是炮弹炸起的气浪、弹片和碎冰。
在那一瞬间,德军士兵全都被压着无法动弹,连秦川也不例外。
只有那队苏军士兵依旧在炮弹猫着腰朝前奔跑,尽管这其不断有人被炮弹炸天或被弹片击倒地。
秦川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是自己。
这显然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刺杀计划,而且不惜血本。
首先是用几十辆坦克和一大堆苏军士兵的生命为代价……他们知道在白天只有用这种一反常态的大规模进攻才能将秦川引出来,这一点他们做得很成功。
其次是从这么多德军士兵里把秦川找出来并进行第一轮狙杀。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秦川虽然从地窖里出来了,但穿着几乎与其它德军一模一样,唯一能大致确定秦川身份的只有狙击枪。
但德军手里有狙击枪的也不少,而且狙击手一般也会用布条把狙击镜缠,如果不仔细看几乎跟普通步枪没有区别。
不过阿历克塞还是成功的确定了秦川的位置……不是狙击枪,事实秦川一直都把狙击枪放在战壕里没拿出来,阿历克塞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秦川手里的狙击枪。
他能认出秦川,一是秦川手里的望远镜,二是秦川的气场。
气场这东西有时很难说清楚它是个什么东西,见惯了大场面的人往舞台一站,面对千百双投向自己目光也能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反之也有畏畏缩缩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的……这是气场不够强大。
秦川从地窖里出来,一路德军士兵都朝他投来敬慕的目光,而且还有意无意的为他提供掩护,如即将经过某个路段时,德军机枪和步枪会在这个方向压制下苏军的火力。
然后普通士兵进入战壕后基本是第一时间举起枪,而秦川却是习惯性的拿望远镜……这一般只有指挥部队作战的人才会这样。
阿历克塞马为机枪手和狙击手指出目标,但终究还是迟了一步,目标已抢在他们的前头看出了问题。
于是计划进入了第三步同时也是最后一步:用炮火密集轰炸这片区域并朝目标发起冲锋。
用炮火轰炸是为了阻隔德军士兵们对目标的支援,这样会暂时在这片区域压制住德军的火力……在这种情况下冲锋,一个排的苏军只要有几个人能冲到秦川面前并将其斩于马下,那么任务成功了。
秦川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这时谁也救不了自己。
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军士兵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苏军的目标是秦川一个人,他们还以为苏军这是一种里应外合的打开缺口,所以根本没有保护秦川的这种意识。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种轰炸密度下,德军士兵会习惯性的趴低身子掩蔽自己。
所以,是否能保住性命只看自己了。
秦川没有迟疑,拉燃了一枚手榴弹往战壕一侧几米远的位置抛去……这显然是违反战术规则的,4手榴弹杀伤半径有十几米远,而秦川却把它投到几米远的位置。
但任何战术都是需要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秦川第一时间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手榴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和弹片是辐射状朝的,而自己躲在战壕里,实际位置低于在战壕外雪层的手榴弹,所以基本不会受到手榴弹的影响,所以这枚手榴弹至少在这几秒内可以为自己提供一点安全。
乘着这个时间,秦川为自己的步枪装了刺刀。
几乎在这时,一名苏军冲到自己面前,举起刺刀要往下扎……但还没等他扎下,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爆开时产生的气浪将他狠狠的甩到了战壕的另一边。
秦川端着刺刀冲了出去。
他清楚一点,自己这个位置不能呆,那群苏联人在炮弹打来之前认准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或许不认识自己,但却会像一群饿狼一样涌向这个位置然后杀死在这里的人。
所以很明显,这个位置是最危险的地方。
果然,当秦川借着手榴弹的烟雾冲出去的时候,隐隐感觉身后传来一阵枪声,炮弹的烟雾和雪粉还有几个人冲向自己刚才的位置。
迎面冲来一个苏联人,秦川一抬手将刺刀扎进了他的胸膛……这名苏联士兵叫都来不及叫一声倒在了地。
秦川直接松手丢了步枪一边猫腰继续往前跑一边掏出腰间的手枪。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此时炮弹到处乱炸根本没有时间拔出刺刀,另一个则是苏联人穿着厚厚的棉袄,这一刀扎下去想要拔出来不是那么容易了。
“砰砰!”秦川举枪打倒两个冲向自己的黑影,然后跳进了一个弹坑。
但没想到的是弹坑里还藏着一个手里拿着**莎冲锋枪的苏军士兵,确切的说是一名少尉。
苏军少尉也没想到会有一名德军突然窜进他藏身的弹坑里,当即将冲锋枪瞄向秦川……
秦川想也没想丢掉手枪抓住**莎与苏军少尉抢夺起来。
在体力方面明显是这个苏军少尉秦川强,毕竟秦川在地窖里蹲了那么久,而这个苏军少尉则是有过雪地作战训练的……因为在翻滚扭打时秦川注意到这个少尉会用脚部皮毛与雪地的磨擦来增加自己的力量,这使他手里那柄冲锋枪死死的抵住秦川的脖子几乎使他喘不过气来。
秦川想推开他,但他像是一头熊似的死死压在秦川身,而且很会在雪地里掌握平衡,无论秦川怎么翻滚挣扎都无济于事。
这个少尉是阿历克塞,当他看到秦川时知道这是他的目标,只要杀死他完成了任务,所以他是怎么也不会放手的,他相信只需要再坚持一会儿,眼前这个“传士”要死在自己手里了。
但阿历克塞不知道的是,秦川已经卸下了冲锋枪的弹鼓并将它抓在了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