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 万般皆下品
就在李弘这边还为谁先作诗争论不下时,对面传来了王勃的声音,经过一番的思索,王勃已经胸有成竹,朗声说道:“那弟子就抛砖引玉,还望先生训示。”
王勃这句话显然是说给李弘听的,李弘微笑着点了点头。初唐四杰之一,自然不是白叫的,就是不知道,他今日所作的,会是留芳后世的哪一首大作。
王勃清了清嗓子,再次琢磨了一番后,一阵微风让湖面波纹荡荡,于是朗声道:“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入涧户,卷露出山楹。去来固无际,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语音落,临水亭与水殿众人也是寂静无声,没有人因为王勃的这首《咏风》而大声夸赞,反而是都在默念回味,并眼睛齐齐的望向了李弘。
无论是临水亭的众人,还是水殿的众人,都知道,在这里除了年少成名的王勃、杨炯外,太子也同样是素有神童美誉,虽然所作诗赋不多,但每一首也都是旷古绝今之作。
此时,自然是轮不到他们先来品味,何况以他们的水准,也不敢在太子、王勃、杨炯三人跟前冒昧品评。
现在只有太子这个神童发声后,或者是为这首《咏风》定调后,他们才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跟着附和美言几句。
所以,众人不由的视线都齐刷刷的,聚集到了太子身上,竖起耳朵倾听着,太子会如何品评这首绝佳的《咏风》之作。
““加”字有斟酌,“寻”字有妙趣,“君”字……遥应我,四个字:有情有义。”李弘放下手里的吃食,看着王勃同样一脸期盼的神情,夸赞道。
“多谢先生夸赞。”王勃躬身行礼道。
“好诗啊好诗啊,不愧是素有神童之誉的王勃,能得到先生夸赞,王勃你也该满足了。”不远处,突然间传来的中气十足的一个男子声音。
李弘并未理会是什么人,会在自己说完后立刻跟上加以评价,因为高安正拽着自己的胳膊,让自己帮她解释这首诗的妙处在哪里。
李弘不理会不远处缓缓走过来的两个人,对高安跟白纯解释道:“肃肃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的:‘处所多霜雪,胡风吹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是用来形容风声的。而动息则是出自《隋书天文志上》中:‘生灵因动息,寒暑由其递代。’也有借用《抱朴子畅玄篇》中的:‘动息知止,无往不足。’松声你知道出自哪里吗?”李弘突然间问正津津有味听他讲解的高安道。
高安并未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像看鬼般惊愕的看着他,喃喃道:“你怎么知晓的这么多?每次受学你都是在睡觉好不好,为什么你都知道?”高安一边说一遍摇头,显然并不知道松声的出处。
李弘并未想到自己对高安的解释,引得众人继续看着他做倾听状,就连刚才不远处走近的两人,也是一脸想要继续倾听他品评的样子。
于是李弘看了一眼高安,继续淡然说道:“受学时,虽然我在睡觉,但是我带了脑子,而你虽然人在受学,但脑子却被你放在了别的地方。”
一番话不单使得高安对他怒目相视,就是其他宗亲兄弟姐妹,也开始把不满露于形色。
众人不由忿忿的心里念道:太可恶了,凭什么他天天受学睡觉,却能够把这些都记在心里,而自己每天受学,先生的每一课都不曾落下,怎么学识,还不如这个三天有两天请假,一天睡觉的太子,真是太气人了。
高安的威胁李弘都不当回事儿,其他人的忿忿表情自然更是被他忽略了,看着王勃淡淡说道:“松声出自楚宋玉的《高唐赋》:‘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李弘见王勃遥对自己又是深深一躬,继续说道:“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王勃所作之风,虽没有宋玉《风赋》的不分贵贱的正气,但一缕香风送别人友人,却也是有情有义之至。”
李弘心里暗笑,好歹自己曾经一世当过私塾先生,要是这点儿诗赋都能难倒自己,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九转十世的身份。
“先生好见解,学生卢照邻、骆宾王自愧不如。”只见那两个约莫三十岁上下的男子,在花孟的警示下,掏出自己的腰牌给花孟看了下后,便缓缓走到李弘跟前行礼道。
李弘愣了下,看看眼前行礼的两人,再看隔水相望的王勃与杨炯,这初唐四杰竟然阴差阳错的在这里聚集齐了。
卢照邻与骆宾王也不过相差两岁,此时都是在益州任职,卢照邻此时任益州都尉,而骆宾王则是任奉礼郎,两人一同出现在长安,则是一同约好郊游的,不想在这里碰见了李弘等人。
李弘看了看初唐四杰,全然没有了盗取诗赋,跟初唐四杰吟诗作赋的雅兴。
何况,王勃此诗也隐约暴露了他的政治抱负跟失落,对于王勃眼高于顶的心态,李弘懒得去理会。
但也不想因为王勃一首诗,而让聚众在此的众多学子,只知沉浸诗词一道上,而荒废了其他学业。
再者,王勃此时辞学归乡,也有因为看不惯弘文馆、国子监渐渐变得多学科,而不是以诗赋为主的原因。
这让从小就背负神童之名的他,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提前生出了辞学归乡的决定。
四人年少时在长安都享有美誉,如今聚集在一起,自然是引得其他众多学子情绪高涨,大有鼓动着四人来一场赛诗会。
李弘心里叹了口气,文风渐盛是好事儿,但如果全民皆文,那么大唐国运武力以及地位将会变得每况愈下。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在母后掌权后,兴出武状元一事儿来振兴大唐武力。
李弘看着众人高涨的情绪,每一张热切期盼的脸庞,突然间问道:“既然大家都觉得王勃刚才那首《咏风》是首好诗,那我倒要考校下各位,请问……这天地之间的风又是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又为何有大有小?我们咏风,以风喻人也罢,以风言志也罢,但我们真正的了解风吗?”
众人所料不及,太子竟然抛出这么一个抽象的问题!风还能从哪里来?自然是刮来的啊。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时,王勃的脸色却显得有些涨红,他心里隐约察觉到了,自己的辞学,显然引起了太子的不高兴了,这一番 ‘问风’,显然就是想要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吧。
但对于风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恐怕世人还从来没有人追究过吧,自己只知道风大风小,但从哪里来,这……恐怕世间还无人能够回答太子这一问题。
不光是王勃陷入了尴尬的沉思中,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同样,以他们为首的诗人都喜欢风,但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他们就难以解答了。
李贤、李哲、李上金等几个皇子,特别是李贤跟李哲,满脸的不屑之色,小声嘀咕道:“哼,你看着吧,老五肯定知道风是怎么来的。”
李哲也小声回应着:“但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为什么他不好好受学,还能知晓这么多学问?对了,让咱们去他的崇文馆,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李弘满意的看着众人迷惑的神情,微微笑着道:“我们可以用风作诗、言志、喻人,也知道风可以让船随风逐流。但我们却没有人原意去探究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所以,学问一途,不只是会吟诗作赋,学问有很多种需要我们去探究,就是这我们触摸不到的风,如果你能够研究透了,也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
众人之中已经有些人明白了太子的意思,王勃虽然以诗赋博得了他的赞许,但并不代表得到了太子的认同。
与此同时,众人心中不由得冒出一个问题,难道太子是因为王勃的一首诗赋,抢了风头,所以才提出这么一个抽象的问题,来为难大家吗?
李弘看着众人的脸上不同的表情,自然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一边往案几跟前走,一边说道:“我大唐需要王勃如此的赋诗大才,来为我们提供文化财富。吟诗作赋,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使得我大唐的文化发展壮大,凌驾于其他各国的文化之上。但……。”
李弘走到案几前,示意白纯把一个早就准备好的玻璃杯,倒满了清水。
李弘俯身拿起一张薄薄的纸片在手里,看了看不出声的众人,缓缓开口继续道:“但我们绝不可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偏执思想。为何?就是因为我手里的这个东西!”
不知何时,李弘手里那晶莹剔透,装满清水的玻璃杯上,严丝合缝的盖了一张轻飘飘的白纸。
此时,只见李弘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装满清水的玻璃杯倒了过来,而里面的清水竟然并没有泄露而出,甚至没有洒出一滴水。
众人看着李弘的动作,不由得惊呼出声!就是身旁的白纯也是同样,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李弘手里,倒过来却未洒落一滴水的玻璃杯。
高安、花孟等人,当初曾在临湖殿亲眼目睹过,李弘在滚烫的油锅里捞取铜钱,但此刻看着满满的一杯水,就因为被薄薄的一张纸盖住,竟然一滴没有洒落,也是惊的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