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0
宗亲家的小娘子 作者:荔箫
分卷阅读250
些读书人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瞎添乱!
不过愤慨之余,她还是注意到了哥哥说到的那个细节,忍不住地打听:“嫂嫂看的那本书叫什么?或者……写书的人叫什么?”
她觉得那一定就是容萱的大作。
然而叶正摇摇头:“我不知道,你嫂嫂看话本不愿意给我看。”
叶蝉欲哭无泪。
这天,谢迟一直忙到天色全黑才回来,然后先去书房见了叶正。
叶蝉让小厨房给他备了宵夜,看他回来便叫人端了上来。
糖醋排骨面。
这东西吃着方便味道还足,而且面又柔软,晚上吃也不太会积食。
谢迟今天忙得没顾上吃晚饭,回来时真是饿惨了,见到面就风卷残云地大吃起来。叶蝉坐在他对面,好几度的欲言又止,等到他吃完面,她终于问了出来:“你……见过哥哥了吗?”
“见了。”谢迟接过青釉奉上的帕子,擦了把嘴,接着笑了一声:“没事,别担心,读书人嘛。”
官学里的读书人都还没做官,就是简简单单的纯·读书人。所以他们总是格外清高一些,遇了事不针砭时弊几句,就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圣贤书,这些他早就清楚。
而且,这回骂他的人实在太多了,没有成千也有上百。叶正要是不主动来跟他谢罪,他估计永远不会知道其中有他。
他来了,起码说明他有担当。
不过谢迟还是认真看了看叶蝉,然后认真地夸了句:“但这一点上你比你哥强。”
叶蝉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会妄加评论。
许多事情,都只有对它足够了解的人才能去做、才有权去做。否则容易帮倒忙,容易平白多出许多麻烦。
这一点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很多读书人做不到,很多官员也做不到。就连谢迟自己,都是在官场上待得久了之后才逐渐意识到个中的重要性,时时自省。
可叶蝉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对于不懂的事情,她一个字都不会掺和,她活得比许多人都通透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真的有一点感冒……不过状态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我的三更挑战还是能成功的
于是理论上今天还有两更
=====
本章随机送20个红包,么么哒
124、第 124 章
年关转眼就过了, 谢逯的那几碗粥,可想而知救不了多少人。上元之后, 城外已是漫山遍野的尸体。
谢迟仔细算过时间,在腊月二十八时将调粮的文书发往了周围各郡县, 于是在上元后两天,各处的粮食都刚好运抵洛安。
城外还剩下的大约万余灾民,终于得以活命。
这粥施了有二十余天,这二十余天里, 谢迟紧悬着心期待天气转暖。
各地的储粮都是有限的, 他此番也不敢把周围的粮食都调空。如果今年的寒冷长上一阵, 河道冻着, 灾民难以回家就只能继续在这里靠施粥活命。多个十天半个月的,粮食就要断了。
好在临近二月中旬时, 天气如期转暖。
河道融开后, 朝廷掏银子雇了船,送灾民回南边。除此之外, 每户补贴二两银子,以防在来年丰收前无法过活。
待得他们回到家乡, 地方官衙也会按旨适当调拨粮食和各样种子。
当然,这些救济并非只给从洛安返乡的灾民,逃往其余各地的灾民也都需要。谢迟于是又忙了好些天,按照各地所报的人口流失数量,估算出了大致的返乡人数,又算出了所需钱粮, 详详细细地写了封奏章呈进了紫宸殿。
皇帝一边读着奏章,一边赞不绝口:“好、好,这次的差事办得不错。”
谢迟哑声笑笑,其实心里略有点虚。他想着先前民间的风声,虽知是有人在煽风点火,还是觉得有自己没应对到位之处。
——当时那些风声起来,他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虽则直至现在,他也依旧不知该如何是好吧,可他觉得若换作别人,换作比他更有学识的人,兴许就有办法了。
谢迟于是斟酌着言辞跟皇帝提了提这事,有心讨教一二。
皇帝瞧了瞧他,首先好笑地问:“你不知此事有人背后作祟么?”
“……臣知道。”谢迟道。
“知道便好。你若不知道,那是你不够心细。知道了却无力应对是难免的,毕竟寻你麻烦的人,也不是个傻子。”皇帝轻松地啜了口茶,“再者,那些后来不是也平息了很多?你不必为此自责。”
谢迟颔了颔首,又有点无奈道:“可那事得以平息……左不过是臣运气好。”
他都不知道读书人为何突然转了性,好像是和什么姑娘家爱读的话本有关。他能好巧不巧的碰上这话本,可不就是运气好么?他对平息这件事,没起到一点作用。
然而皇帝一哂:“成大事者,运气原也是个紧要的长处。你能得上苍庇佑,就珍惜这份运气便是。”
傅茂川在旁边听得直一哆嗦,心道陛下您就差直接说他有帝王命了。
谢迟也没敢贸然多应这话,皇帝复又看了看那奏章,便暂且阖上册子放到了一边:“你坐,朕还有些事,想跟你议一议。”
谢迟一揖,便去殿旁的位子上落了座。皇帝便问他:“六世子谢逯煽风点火这事,依你看,朕该怎么办他?”
谢迟哑然,迟疑道:“陛下,这事臣……”
臣说话不合适吧?!
皇帝笑了一笑:“你但说无妨,朕只当随意一听,说错了也不打紧。”
谢迟隐约感觉到了,皇帝好像在考他……
他于是认真思量了一下,道:“臣觉得,陛下不能办他。”
皇帝未予置评,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谢迟拱手道:“谢逯在陛下眼中有错,是因陛下知他在其中煽风点火。可在百姓眼中,读书人对朝廷口诛笔伐,是读书人的事;谢逯出城施粥,是谢逯的善举。谢逯只有贤名在外,没有罪名可寻。陛下如果下旨惩办,纵使以他煽动读书人为由,也难免让人觉得子虚乌有,百姓势必会为他不平,于陛下反而无益。”
皇帝听到此处十分满
分卷阅读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