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1
明末皇后 作者:眸灼灼
分卷阅读191
大妃殿中宫女对懿仁王后之像施展巫术,以求延续宣祖之命(《光海君日记》的编写者亦有澄清,被诅咒之人其实乃光海君生母金氏)。经过一番推鞠审问,犯人供出阴谋的策划者乃仁穆大妃的父亲金悌男,并企图拥立永昌大君为王。一如光海君所愿,有人开始要求光严惩永昌大君与仁穆大妃。此时,朝廷却为了是否该惩处永昌大君和仁穆大妃而分裂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大派。后来由于光海君治罪言官严惺,事件发展为群臣与光海君之间的矛盾。在清洗了整个台谏(包括大司谏和大司宪,新任大司谏和大司宪分别是宋淳和李冲,皆为大北党)后,光海君终于压制了台谏的反抗之声,从1613年7月之后的7个月中,再没有人对此上疏。新任台谏献媚,主张严惩永昌大君,光海君借势下旨将其流放江华岛,以围篱关押。碍于稚子无辜,若公然铲除永昌大君只会显得光海君不仁不义,因此1614年,光海君再次采取甸人杀害的手段,指使江华府史郑沆谋杀了永昌大君,逆反主谋金悌男也被处决。
这样的朝鲜国王对于大明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目前两国邦交尚好,可以是他自己的军事力量值显强,才能让朝鲜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现在朝鲜国两股势力送来了两位翁主。这也是当他朱由校是个好色之徒吗?以为送美女前来和亲就能让自己改变对朝鲜的态度,这绝无可能。
别说自己现在只钟情于皇后李甜,就算是有两位美女,他也绝不可能把国家大事与儿女私情上相混淆。
光海君是怕他前几年亲近后金的行为惹怒现在的自己吗?当然已经惹怒了,朱由校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笑容。
191章 明朝与朝鲜
废黜大妃,朱由校看到这四个字,已经在光海君这一个人的身上,打上一个不满意的符号。
这样的人做朝鲜王对大明朝绝没有好吃的。
有的资料是王辉派人送来的,而大部分的居民资料却是朱由校在李甜空间之中得到的。
空间中的资料已经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朝鲜人会有哪些不和谐的举动。
当然,因为自己的到来已经把大明的国运改了一些,现在的外交政策就要适当做调整。
要不然朝鲜人也不会急着送上自己国家的翁主到大明来和亲。想到这里,朱由校又想起他看见过的一些资料。元朝的时候朝鲜就曾经使用美人计,让元朝的皇帝娶了朝鲜女人做皇后,然后元朝灭亡了。
美人计,自己是看不上的,可是要怎么样处理这两个美人,确实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交给李婷,但又怕她怒火中烧。
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夫妻之间曾经为不少的小事起了争执,虽然关系缓和下来,可是呢?再加上外交方面的美人,也许会闹出矛盾也说不定。
朱由校暂时放下处里美人的问题,朝门口的小黄门吩咐:“御膳房送上两道滋养身体的药膳去给皇后吃。另外再告诉皇后娘娘,朕要晚一点才能回去,让她先休息。”
小黄门应诺而去,乾清宫中的人,没想到陛下处理国事,突然会想起给娘娘送吃的。夫妻之间感情真是深厚,难道前一段时间传出来的谣言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呀。
又吩咐了几句小事,让下人去办。因为明天必须给出朝鲜明确的答案,朱由校再次研究起来了朝鲜的光海君和他的对手们。
光海君在解决永昌大君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仁穆大妃(仁穆大妃被指参与了金悌男谋逆一案,但缺乏确凿证据)。
为此,从1613到1617年,朝政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争议。首先是大北人名儒郑蕴上疏言词犀利指责光海君不义(借守卫之手杀害永昌大君)不孝,点破光海君借刀杀人一事,后牵扯出七庶狱事一案中的各种疑点,引发轩然大波。
虽然因此事光海君与群臣起了摩擦,但经光海君故技重施,以数度撤换台谏官员,成功堵住悠悠众口。
第二轮争议始于南人巨头李元翼的上疏,恳求光海君不要颁布对七庶狱事宣判的教旨。光海君震怒下流放了李元翼引起儒林不满,成均馆儒生们联名上疏抗议。
光海君以杀害或流放带头者结束了这一次的危机。直到2年后的冬天(1617年),朝廷才为仁穆大妃的去留展开才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激烈的辩论。
1610年,追封生母恭嫔金氏为“恭圣王后”,并将其灵位移置太庙(生前为后宫者,死后灵位不能放置于太庙,而是别庙)。
1617年9月,在朝鲜方面多次恳求下,明朝赐冕服于恭圣王后,象征着恭圣王后正式成为宣祖的第二任王妃。
如此一来,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仁穆大妃象征性地降位成为第三位王妃,第二、光海君的身份顺理成章变成了嫡子。
这意味着即使光海君处置仁穆大妃,也不会违反母子天伦,令光海君成功消灭了铲除仁穆王后的最后一重道德枷锁(朝鲜国王称嫡母为“母后”或“慈殿”,称王妃以外的生母为“圣母”或“慈亲”。
光海君最后一次称仁穆大妃“母后”是在1614年6月。一个月后,使臣带来明廷同意追封恭嫔金氏的消息。从那时候开始,光海君改称仁穆王后“大妃”;支持废黜仁穆王后的人称她为“西宫”)。
成功追封恭圣王后的20日后,光海君差捕盗厅秘密捉拿仁穆王后的叔叔金季男,制造的让有心人攻击仁穆王后的机会。
第三轮辩论的导火线便是儒生韩辅吉的上疏,要求光海君废黜仁穆王后,受到领议政奇自献的反对。
于是光海君召开收谥要求群臣表态,在1100名两班(包括王室成员)之间,大多数人不愿表态,只有7个人,即小北派奇自献、西人李恒福(15561618)、西人金德诚(?1636)、西人金权(?1622)、李慎仪、权士恭(15641624)、西人吴允谦(15591636)公开表示反对任何不利于仁穆王后的政策。
将近50人表示支持,多为大北党(此时,反对废黜仁穆大妃的大北派脱离党派,组成新党“中北”)。
光海君杀鸡儆猴,流放了反对者。余下的群臣在左议政韩孝纯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庭请。受光海君压迫,台谏弹劾了不出席的人,一时间人人自危。
分卷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