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国人振奋
被围十多天,俄军随军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从五天前起他们就开始杀马配着粮食吃。如果不是俄军宿营的地方临近一片小树林,在被刘暹使人切断水源后,他们又有极其好运的挖出了一口井眼,都不用等到粮食吃完,没水喝,没柴做饭生火的俄军,要么与征伐军拼死一战,要么就全体投降。
不过虽然如此好运,俄军也只是能坚持下来罢了。他们所面对的恶劣形势依旧不改变分毫。
十多天的时间,足够征伐军把地道、战壕挖到俄军营地的近处。近两天时间里,时不时一颗开花弹落进俄军营地爆炸,就是最好的明证。只是刘暹的火药储备也不富裕,伊犁白瞎了那么多人生活,已知的硝石矿和硫磺矿却一个也无,刘暹几千杆枪和二十门臼炮的一切火药所需,全都是从南疆运过来的。
“十多天的准备,就看着一锤子了。”摩挲着手掌,刘暹目光炯炯的看着不远的俄军营地。
南疆通过夏特古道向伊犁运来了两批弹药,看似每一批都有上百匹驮马,可总数真心的不多。就拿开花弹和手榴弹而言,打过今天的这一仗后,还能不能剩下一点,就只能老天爷来说。
刘暹此刻内心要说是信心十足,那肯定是骗人。但他此刻身后的一群将领却个个认为把握十足。
俄军被包围了十多天呀,再高的士气也一泄到底了。吃喝都变得困难,将心比心,换成自己是眼下的俄军,还能有多少士气斗志?
而且再有一个原因却是刘暹都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这一战是他决定打的。对于征伐军的将领们而言。刘暹决定的事情那就一定能赢。在不知不觉之中,他已经把自己的威望深深建立在每一个部下的心头。
不说先前汉地的战事,不说青海西宁的战事,就说入疆以来。无论是喀拉山口的伏击战,还是固满的拦腰一击。亦或是阿布河边的决战,以及前后大胜浩罕军,诱引阿古柏,偷袭惠远城,和与俄第一战的那天夜里的每每料事如神,刘暹用一路的胜利。铸造起了自己在部下心中无与伦比的威望。
就像拿破仑一出现在前线,法军上下就会士气暴涨。刘暹现在还不至于那个程度,却也到了一旦下了命令,全军上下都会信心十足。
这天下午,枪炮轰鸣。火光弥散,俄军的营地笼罩在了一片硝烟和火团当中!
一门门臼炮被推到了俄军阵地前百米左右的地方,坐落在深入地下七尺深的圆形‘炮台’上,一颗颗滚圆的开花弹被暴起的火光‘吐’向了俄军营地。
转眼间整个俄军营地就到处升腾着大片大片的烟柱火光,炮弹炸开的碎片像风暴一样卷过营地内的一切。木头的碎片,人的肢体、泥土,或是别的什么残破东西,全都在四下里飞舞。
炮声响起的时候。隆多浑身打了一个激灵。他就在攻击发起点的战壕当中,这里战场上的每一条战壕都是由刘暹亲自安排的。作为进攻部队的先头冲锋点之一,隆多所在中队的前路上。不仅可以被左右翼大批的步枪射击覆盖,还有至少七门臼炮的来回轰击扫荡。
现在炮声响起了,也就意味着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一时间战壕里的气氛陡然紧张了起来。
一个中队的步兵都集中在这条战壕中,满满的都是士兵军官。听见炮响,虽然也有人浑身绷得紧紧地,紧张不已。可至少有一般人都不约而同地从战壕里面直起了身子来向前张望。隆多也是其中一员。
大家都是从屠刀下屈辱的活过来的人。命,真的不值一钱。
之前杀土著的时候。没人孬种。现在俄国人来了,也一样的狠杀。隆多就是这样的人。一家八口的血仇已经报了。人死也无憾。
“隆多!”他一回头,看到高声叫喊着自己的中队长——贵林。
大声地将隆多唤到身边,贵林拍着他的肩膀喊道:
“别落在征伐军的后头,一定要打出咱们义勇营的威风来!俄国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咱们有绝对的优势。我命令你,一次冲锋就把他们的阵地给我夺下来!”
同一时间,在另一道战壕里面。陈镗正拎着把手枪亲自在和几个中队长训话。
“今天老子亲自带队冲锋!哪个敢怯战后退,枪子认不得人!再说一遍命令,待会儿炮击一停就冲锋。谁第一个冲进俄国人阵地,老子给他请首功!”
陈镗话音中的‘第一个’,指的更是一个中队。他和手下的中队长都是老熟人了,说话简了一些意思都明白。
半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似乎是很长,又好像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时间一到,炮声就嘎然而止,战场上面一下子就安静起来了。
陈镗一手举刀,一手拎着手枪,第一个跃出战壕,同时振臂高呼:“万胜!前进!”
随后就是一票大队的中基层军官翻出来,接着才是士兵。军官身先士卒是征伐军的传统。才起步的时候,刘暹都亲自带兵冲阵。跟清军的传统大相径庭,在征伐军里,具体的说是秦军里头,没这点胆子可当不了军官的!
……
北京城。
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回了,在今年中,整个四九城被刘暹的大名和辉煌的战绩,所震撼。
先是阿布河大捷。那一场战斗中,有偷袭,有埋伏,有诱敌深入,有拦腰一击,再有沿途扰袭,以及最后的决一死战。
完全合乎中国人印象里对兵法那一套‘神乎其神’的观感。尤其这个捷报刚刚送到北京不到几日,刘暹就再传喜讯。大军兵围喀什新城,三千余人大败浩罕两万人援军,再略施小计,轻轻松松的赚了阿古柏的人头。尽复南疆七城!
然后兵进浩罕,一举拿下浩罕东部最重要的城市——安集延。
国人振奋。多少年了,自从乾隆朝之后,大清国已经多少年不兵出国界了。整个北京城都是过年一样的气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