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9.第859章 化解事态
在李云天看来,辅政大臣所上报的这两道奏章其实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打击内廷,趁机扩张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势力。
虽然李云天并不知道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达成了什么秘密交易,竟然使得勋贵集团支持由文官来担任南京参赞,但显而易见文臣集团以后肯定会在别的方面给勋贵集团支持。
不得不承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一旦联合起来的话使得内廷毫无招架之力,这种百官和睦的一幕看上去非常美好,但无形中已经触犯了太皇太后最大的忌讳:倘若文武官员合力对抗皇权,那么皇权将被其牢牢地压制住,这很显然不是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事情。
李云天知道太皇太后对这两道奏章非常不满,否则也不会急匆匆把他紧急传进宫里,太皇太后现在的目的很简单,她需要朝中的局势维持一个平衡,并不希望内廷被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压制。
依照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廷可谓是皇权的代言人,代表了皇家的利益,内廷受到压制就犹如皇权受损。
“禀太皇太后,依臣之见,这两道奏章既然已经得到了辅政大臣的一致赞同,那么臣猜测一定有其道理。”
翻阅完两道奏章后,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抬头望向了张氏,有条不紊地说道,“自先帝下派巡抚后,各布政使司镇守太监与巡抚职责出现重复,地方三司凡事要向镇守太监和巡抚禀告,一旦有镇守太监与巡抚意见相左将不利于地方政务,故而臣支持裁撤十三布政使司镇守太监。”
此言一出,金英的脸色顿时微微一变,如果李云天支持那些辅政大臣的话,那么内廷以后的日子将更苦。
张氏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近来各省因为镇守太监与巡抚意见相左而使得地方三司无所适从的事件屡有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长此以往不利于地方事务的推行。
在这种情形下,张氏无疑也要选择支持巡抚而裁撤镇守太监,毕竟那些巡抚是科班出身,不仅善于理政而且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也更为融洽,更善于治理地方。
只不过……张氏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她并不希望内廷被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压制,那样的话皇权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臣以为,可罢十三布政司镇守太监,然南京守备太监、镇守诸边太监,及粮、漕、盐、税等处监管中官、太监职责重大应予以明确,一并下诏告知天下。”李云天敏锐地注意到了张氏蹙起了眉头,随后语峰一转沉声说道。
金英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脸色随之缓和了下来,他知道十三布政使司镇守太监绝难保住,故而能保住内廷其他在外的职务已经心满意足,看来李云天并没有针对内廷的意思。
“如此甚好。”张氏也对李云天的这个提议非常满意,微微颔首后答应下来,如此一来内廷可就站稳了脚步。
“太皇太后,南京守备是武职,一旦南京有变无法调动城内文官,故臣认为可设南京参赞参与机务,辅佐南京守备。”
见张氏满意自己的建议,李云天于是谈到了第二道奏章,“近来江西、河南、湖广和山东等地出现灾荒,其地域广阔、事务复杂,臣以为可设镇守以协调相关事宜。”
虽然李云天只是简单地陈诉了一个事实,但张氏却听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那就是设立南京参赞与南京守备及南京守备太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确保南京政局稳定,同时也使得文臣、勋贵和宦官在南京城谁也无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而江西、河南、湖广和山东等地的灾荒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灾荒设立守备也是顺应时事而已,如果张氏觉得守备一职权力过重,那么可以在灾荒结束后收回这个职务。
处理完了两道奏章后,张氏询问了李云天平定倭寇的准备事宜,心情明显变得愉快,李云天一一作出了回答。
为了支持李云天剿灭倭寇,张氏特意下令从皇家的内库中拨银两百万两,用于小琉球岛和琼州岛百姓的安置,李云天准备往这两个岛大举迁民。
“忠武王,哀家听闻你想在京畿地区推广新式学堂,凡适龄学童皆可进入学堂读书并提供食宿,你是如何看待此事的?”谈笑中,张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饶有兴致地开口问道。
为了将来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李云天准备在北直隶各县开设新式学堂,提供免费食宿给前来读书的适龄学童,直至其修完相应的学业。
在现阶段,新式学堂只是李云天的一个设想,通过周雨婷和朱玉馨向太皇太后透露了口风,想要听听太皇太后的意见,虽然办学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李云天要是在北直隶各县推广的话容易遭受猜忌,招人非议,故而不得不慎重对待。
李云天知道朝廷肯定不会拿这笔钱出来,原因很简单,大明有两京十四省,朝廷自然不能厚此薄彼,况且户部也没有多余的经费,因此新式学堂的花销将由讲武堂提供,这样一来也就解决了办理新式学堂的最大困难。
“禀太皇太后,臣觉得大明要想屹立于天下之巅,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赖以支撑,以确保对诸国的军事压制。”
李云天闻言向张氏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故而臣决意给大明培养未来的工匠之才,用以推动大明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另,大明的官职有限而读书人数以万计,很多终生无法获取功名进而为国效力,臣觉得应该给他们另外一条路,使他们也能为大明贡献一份力量,不至于蹉跎一生。”
其实,李云天本想说“科技人才”,但为了要让张氏能更好的理解,故而用“能工巧匠”来代替。
“不知这些人的身份如何界定,是官还是民?”张氏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点了一下头后问道。
大明每届科举所考出来的进士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很多进士都只会死读书,满口的礼义廉耻和仁义道德,至于理政能力则欠缺。
如果搁在以往,太皇太后并不会觉得大明的科举有何不妥,科举不仅使得天下读书人为朝廷效力,也给了那些读书人一个期盼使得他们不至于闲极无聊而生事。
可现在的情形则不同,李云天在宣德帝登基后就开始提醒朝廷要小心海外诸国在未来的侵扰,那些国家并没有孔孟之道,秉持弱肉强食的法则,故而战火不断,时常爆发侵略战争。
本来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对李云天所言嗤之以鼻,认为李云天是夸大其词,大明地域万里,使得万国来朝,还会怕那些海外蛮邦不成?
不过,李云天耐着性子从《明新报》的自由落体试验开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了朝中大臣轻视海外诸国的念头,让那些大臣们了解到海外诸国所尊奉的“自然科学”的可怕。
尤其是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在战场上的出现,它们的巨大威力给朝臣们带来了无比的心理震撼,谁也想不到李云天根据海外诸国的研究所制造的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竟然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杀伤,简直无法想象。
宣德帝和张氏等皇族更是深为震撼,要是有朝一日那些西夷人乘坐着海船携带如此犀利的火器来侵扰大明,大明用何物去抵挡?
故而张氏对李云天开办新式学堂持支持态度,这样一来大明就可以保持对那些西夷人的军事压制。
可张氏心中有一个顾虑,李云天提出兴建新式学堂的话,那么以后从那些学堂里出来的人岂不是要以李云天马首是瞻,这样一来将使得李云天的势力更加强大,迟早会尾大不掉。
况且,要是让李云天掌握了制造那些凶狠火器的工坊,以后大明的江山社稷都会受到潜在的威胁,张氏不得不为日后的皇权考虑。
“禀太皇太后,那些从新式学堂出来的人非官非民,而是我大明朝廷的雇工,受大明相关衙门管辖并享受相应的俸禄。”
李云天知道张氏在担心什么,因此早就想好了对策向张氏侃侃而谈道,“依臣看来,大明可以组建相应的衙门来管理那些新式学堂,以后那些学员将来所涉及的产业也需要相应的衙门来管理,有些产业事关机密需要牢牢掌控在朝廷的手里。”
“忠武王,你觉得该如何组建新衙门?”张氏明白李云天口中“雇工”的意思,闻言饶有兴致地问道,向看看李云天如何安排。
讲武堂下属产业里的人员就是这种“雇工”,既不是官员也不是普通百姓,其编制隶属于讲武堂,相当于人们所熟悉的衙门里的吏员。
而与吏员不同的是,讲武堂下属产业的员工只从事相应的工业和商业事务无法干涉政务。
说白了,李云天的意思就是想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国有企业,来协调发展大明的经济和科技等事宜。
“皇家司务院!”李云天向太皇太后一躬身,一本正经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觉得这些产业应该属于皇上,因此斗胆加上了‘皇家’二字,还望太皇太后恕臣不敬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