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 3 部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作者:肉书屋

    第 3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父母出门五六年了,现在习惯了吧?”我问他。

    “不习惯,以后也不得习惯,我天天盼他们回来……”

    “我想回我自己的家,在伯父家里,我老是想哭,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个儿小,有时候同学就欺负我……我心里有自卑感,虽然我知道个儿小不是自卑的理由,但父母不在家里,眼泪总是容易流出来……”

    “我住在伯父家,堂兄经常欺负我,很多事情就我一人做,有时候写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有话不想跟伯父说,想跟爸妈说。心里总有要哭的感觉……”

    “还有、还有,回家以后,看不到爸爸妈妈,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心里总觉得空。我想父母能够在家,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妈妈能够进来看看我,爸爸摸摸我的头……这样才像一家人的样子……”

    上课铃声响了,离开我的时候,他走几步一回头,似乎还有很多的话想要倾诉。在他最后一次回头时,我看见他很快地抹了抹眼睛。显然,我的问话触到了他的痛处,对父母难以抑制的思念和眼下没法适应的生活环境又使他有了流泪的冲动。在看到他以袖拭泪的那一瞬,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曾让多少母子痛哭流泪的一幕——母子被迫分离的揪心场景突地闪现在我眼前……

    超超 初一学生。小学二年级起,父母就外出打工。在我向学校提出要几个表现不太好的留守儿童进行座谈时,学校把他给了我。

    据班主任老师介绍,超超是那种很有攻击性的孩子,打架有瘾,一打就非得把人打伤不可。

    凭第一眼的印象,即可判断超超与杰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果然,他说话大大咧咧,粗声大嗓,问一答十,竹筒倒豆子,整个人像极了一把浸满了汽油的柴火,似乎丁点儿火星靠近,就可噼噼啪啪地着起来。

    我和他的谈话就这样开始了:

    “父母在哪儿打工?”

    “现在不知道!”

    “好多钱一月?”

    “不知道!”

    “父母当时出门打工时,你怎么想的?”

    “不愿意他们出去!”

    “为什么?”

    “父母在家里好些!”

    “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

    “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总是笑我、骂我。”

    “骂什么?”

    “野家伙!”

    “像这次,你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怎么办?”

    “打伤了别人,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没想到他的回答让人心惊r跳。

    “你怎么晓得他们会回来?”

    “不出事他们不会回来,出了事,就会回来!”

    “以前出过什么事?”

    “我的腿摔断了,他们就回来了。”

    “怎么摔断的?”

    “一天下大雨,同学都有人送伞,我没人送,我一个人就在雨里跑,碰到了一辆摩托车,撞断了右腿。”

    “妈妈回来陪了你多久?”

    “没到两个月,腿好了,妈妈就走了。”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愿意我的腿没有好。”

    “……”我无语。

    “如果腿没有好,妈妈就不会走……”

    说完这句,刚才还呛着一股火药味儿的声音像陡然浸满了潮气,一下子低了好几度,最后超超竟当着我的面哇哇大哭起来……

    徐洁 初三学生,我在一学校组织留守孩子座谈时,他偷偷把一封信塞在了我的口袋里。找老师了解情况时,管德育的副校长说,这也是个在学校里上课只打瞌睡不听讲、带头逃课闹事、影响很坏的“老大难”孩子。拆开孩子的信,字里行间,我听到的却是一个软弱无助的孩子在泣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2)

    我爸爸妈妈外出做生意快七年了。爸妈出门的时候,我想和他们一起走,但他们不同意。那个时候,我很想他们,每天都想。

    我本来是很坚强很快乐的一个孩子,但自从爸妈出门后,我到了舅舅家,我就不了。进入舅舅家后的我,很调皮,很坏,不是个好学生,不是个好孩子。当然,这都是他们说的。我只感觉到,舅妈的脸色,使我不想回那个“家”。有时候,我真想跑掉算了,就算跑到外面流浪也行。我甚至想到父母反正已经不管我了,我干脆死了算了。

    去年舅舅实在受不住我的调皮,在暑假时跟我说,要把我送到爸爸妈妈那里去。

    那一次,想到马上可以见到爸妈了,心里好高兴啊!在我的想象中,爸妈到了城市,一定更年轻了,更精神了,也像城市人一样,变漂亮了!我想象着爸妈的样子,做着留在城市里像城里孩子那样好好读书、天天跟上班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的好梦。可是到了广州才知道,他们租住的竟是一个与厕所差不多大的小屋,爸爸每天上班要到凌晨两点多,妈妈摆的小摊生意也不好。那里的情形根本不可能留我在城里读书,我只得回老家。

    “莫等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次回到舅舅家后,想起爸爸妈妈在外面很辛苦的样子,我总是把这些古人的话一遍遍写在本子上,来管束自己。可是,“家”还是那个样子,我没有勇气呆;在外面玩野了,上课的时候,我也集中不了精力听老师讲课;当别的同学又想欺负我的时候,我控制不住,想打架、想跑。我开始逃课,和人打架。打不赢的时候,我就叫上几个在外面玩熟的朋友一起打……

    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很后悔,有时候我也流着泪发誓:我是男子汉,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坚强起来!可是,每次都做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做得到……

    这三个个案所反映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非常普遍。他们衣食无忧,但自小渴盼亲情呵护,而恰恰是这个最根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面对孤寂的生活,如超超,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伤害自己为代价换得母亲的归来。徐洁的情况在生活中更具典型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便很容易走上偏路。

    “想要一个家,一个自己的家。左手牵爸爸,右手牵妈妈。”男孩杰杰留在我调查表上“最大的愿望”一栏里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一边是孩子们掰着指头一天一天苦数归期,一边是父母因这样那样的考虑,很少返乡。对于尚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发肤、触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婴儿需要吮吸母r一样,是他们生命的基本需求,简短的几句电话问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情感渴求,更何况有些儿童甚至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不可得。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在笔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学生中,只有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3)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会觉得有人在后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长时间分离,缺少了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陌生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也认为,亲情缺失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在叶敬忠教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却出现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现象。笔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问起与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谁,三个孩子有两个说是爷爷乃乃,一个说的是外公外婆,没有一个回答是爸爸妈妈的。

    父母双双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给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的年龄和文化差异,隔代血缘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那种传统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对孩子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不管,或者说根本管不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娇气,学习上随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倾诉,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正确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还表现出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型。还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爱,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网聊天,交友,既耽误了学习时光,也使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亲情渐渐被淡漠、遗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视的心理。

    是活着,还是离去——

    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人,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缺乏倾诉渠道,长期无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亲情的长期缺位,导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条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一些更显性的问题,如成为“坏学生”、意外伤害,有近半数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直至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追悔莫及——

    “小君真是不错!老师说,你父母不在家,你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生病的乃乃?”

    “……”小君无语。

    “很累很累,是不是?”

    “……”

    “父母不在家,一个人面对困难,你心里怎么想?”

    “困难只能靠自己,什么人都靠不上。”

    “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学习、生活。”

    “我现在……我现在,连书都不想读了。”

    “为什么不想读书了呢?”

    “我害怕去学校。”

    “为什么?”

    “我的成绩一直在往下降,去学校,怕老师找我谈话,怕同学笑话我;打电话跟父母说,又怕父母担心我、说我。”

    “……”

    “我做不到像以前那样……我的学习时间太少,连作业都无法完成……”

    2006年12月的一天,我走访这位被学校树为留守孩子典型的十二岁初一女生小君。女孩的家,在山坳间,周围全是秃秃的山。走近她的家,远远听见有老人的咳嗽声。厨房里,黑咕隆咚,小君正在用柴火煮饭。灶台上,有她给乃乃煎好的中药。对比学校给我看到的照片,我眼前的小君要显得木讷、消瘦得多。小小年纪,脸色灰暗,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短短的半个小时,小君说话老是走神。我问她是不是病了,她没说话,只摇了摇头。

    小君告诉我,父母外出打工已五年,一年回家一趟。父亲有三弟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乃乃常年卧病在床,有老年痴呆症,听力与视力都不行。乃乃病中的残余岁月,就靠三兄弟轮流供养。轮到小君家时,父亲没在家,就由小君照料。小君说,每年有四个月,她都这样过:早晨五点起床做早餐、煨药,中午买菜回家做饭,晚上回家做饭、洗衣、熬药。做完这些事情,就到十点了,然后开始写作业,作业经常写不完。

    我担心地问她,一个女孩子,晚上有人陪伴吗?她说乃乃经常住在她家里,晚上就跟乃乃一起,各睡一间房。我当即找她要到其母亲的电话,想就孩子晚上单独住宿这件事,与做母亲的进行探讨,可是没能联系上。

    2007年年初,我又打电话到小君所在学校,竟获知小君因患抑郁症,已经休学了。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4)

    笔者对同一镇六个村留守儿童(共119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说心里话,有30%的留守儿童谈起父母,神情显得十分冷漠。调查还显示,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程度也越严重,如敏感、自卑、逆反等。年龄越小、与父母关系越密切、越是喜欢与父母交流的孩子越是明显。且女生比男生严重,小学生比中学生严重。包括很多在学校被广为推介的优秀孩子典型,一旦父母离开的时间过长,他们积极乐观的天性也会遭受戕害,像小君,终究还是成为了父母和学校不放心的孩子。

    另一女孩小洁,同样是因生计所迫,父母将她送到以前很少来往的一亲戚家之后,便一同外出打工。突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小洁极不适应亲戚家那种吵吵闹闹的气氛,与亲戚家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块儿。想到爸妈说的仅是一年的期限,小洁也就捺着性子忍着。可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在亲戚家一天都不想多呆的小洁在给父亲打电话时得知,父亲春节加班,过年不回家了。苦苦哀求之后,小洁听到的还是那句“绝情”话:“不能回去。”放下电话,她便陷入异常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小洁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整两个多月时间,她不叠被子,不写作业,不收拾房间,亲戚、同学、老师喊她,她也爱理不理。可没人时,她却自言自语,反复嘟囔着这样两句话:“妈妈不管我了!”“爸爸不要我了!”到了后来,她把自己整天关在屋子里,时而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时而蒙着被子沉沉地睡……小洁的异常表现,终于引起了亲戚的注意,这才想到打电话叫回小洁的父母。父母回来领她到医院检查,可怜的小洁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余秀华在《成人病向孩子进攻》一文中列出的十种“最爱找孩子麻烦”的病,其中就有抑郁症。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发生于幼儿时期的抑郁症,多发于留守幼儿或亲人突然亡故的人群中。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不爱活动等,伴有自闭、攻击性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行为。其实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找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就不会发展到需要药物治疗。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代理行使监护权的人,或能力有限(如老人),或不够尽责,于是留守儿童就成了抑郁症的重灾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想为孩子挣回一个好的未来。然而事实往往与意愿背道而驰。一边是父母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在外面吃苦受累,而另一边是留守孩子在冷清的家里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与痛苦。有的孩子在长年望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对父母常年在外表示“恨他们”,有的孩子甚至选择自杀,来报复父母。

    在一个山区调查走访时,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4月,一初二男生母亲早丧,在父亲外出打工后,寄居在乃乃家。因两次向乃乃讨要交给学校的生活费不果,几次打电话给父亲又都无人接听,男孩便来到母亲坟前痛哭。最后回到自己破败的家,用砖块把门锁砸开,喝农药而亡。事发三天后,已多日不见孙儿的乃乃才想起去寻找。第四天,乃乃推开她已一年没开过的儿媳的门,才在孙儿原先睡过的床下找到孙儿的尸体。当时尸体横卧在一床破棉絮上,面部表情狰狞,双目圆睁,整个头脸、手、脚正被无数苍蝇叮咬,其景惨不忍睹。远在他乡的孩子父亲接到噩耗,当场昏死过去……

    2005年11月,在另一个山村,也发生了一件相类似的事情。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于母亲再次离家外出打工的第二天早晨,喝农药自杀。孩子的死令当地舆论一片哗然,一个众人眼里懂事的乖乖女,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通过走访周边邻居,了解到,女孩母亲外出打工,家里就父亲一个人种着十亩薄田。家里没有主妇照料,父亲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沉重的精神压力双重压迫下,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尽管懂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活,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稍有不顺,父亲还是要打她骂她。母亲出门的当晚,女孩因一点小事,又被父亲骂了一顿。看到别人家女孩十几岁还是母亲怀里的娇娇女,自己小小年纪既要失去母爱,又要像个苦力一样从事繁重劳动,还要遭受父亲的责骂,女孩伤心欲绝,整整一个晚上未眠,天快亮时,一气喝下了放在家里的半瓶农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5)

    2007年6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两初中女生小华和小慧,因被同学误指与人同居,手拉手投水自杀的悲惨事件。报道称,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小华的左手和小慧的右手被自己用挂绳牢牢地绑在一起,打的是农民绑牛用的那种结,死结。当地农民说,这种结越挣扎就会捆得越紧。可见当时孩子死意已决,不是一时冲动。

    受到同学流言中伤,她们难以承受,父母不在家,有苦无处诉说:“活着太累了,不如死了算了。死了变成鬼,就不会被人欺负,还可以报复那些欺负我们的人。”投水的前一天,她们和最要好的两名同学围绕着这样的话题,越聊越伤心。小慧和小华便说出了一起去死的想法,而在一旁的同学小英竟没有劝阻两个同伴……

    在孩子死去之后,经法医现场确认,两个女孩的处女膜仍然完好,流言不攻自破。

    两个花季女孩,竟因几句流言白白丢掉了自己宝贵的性命。

    在网络输入“留守孩子自杀”字样,呈现出的惨境触目惊心。

    ——十三岁的男孩涛涛,在生日那天以上吊的方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找不到直接的诱因。涛涛家境不错,生活上没有压力,家人都外出打工了,也没有什么矛盾。去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也一切正常,没有被老师责备过,和同学相处也融洽。有村民推测,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子,每天晚上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小楼里,就是成人也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何况是一个孩子。

    ——家居鄂北大山深处的小强,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却在2006年春天投河自杀。半月后,才在河边找到他的尸体。小强在万言遗书中写道,他只有三岁时,父母就抛下他,一直在外地打工,而把自己留给了爷爷和乃乃。有一次帮爷爷乃乃从树上摘柿子,不慎从柿树上跌下摔伤,从此就留下了头疼的后遗症……

    ——湖北浠水县一个十三岁留守女孩自杀前,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好想妈妈,妈妈从我读小学一年级就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那短短的一段时间才能与妈妈在一起。每当别的孩子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送菜的时候,我总是想:要是我家不穷该有多好,如果家里不穷,妈妈就可以在家里,不必常年在外打工。妈妈,今晚,你是否听到我的哭声,是否感觉到我在想你。”从日记里,我们不难看到一颗脆弱、孤独、寒冷的心在哭泣。

    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瞬息消亡。

    “伤心事,说着更心伤。无语立斜阳。孤零零的湖心月,冷清清的一川霜。只愁丝,今又向,夜边长。总记得,花猪栏里闹;总记得,花j枝上叫。荷花白,谷花黄。归来放学抓猪草,几家顽伴捉迷藏。喊声声,声巧巧,是亲娘。”这首《最高楼》,题为《悲嫁女》,女儿出嫁,已给父母留下无尽的渴想,何况是生命的一去不返。留守儿童在重压之下采取的过激行为,给父母、给家庭、给社会留下言之不尽的疼痛。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大多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悲伤感,好强的孩子往往还会有意掩饰内心的孤独,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性自闭,不善于也不喜欢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诸多在学校和家长面前表现良好,甚至特别乐观的留守孩子,其实他们都有着双重性格。在这些个案中,如果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多一些,如果学校教师对孩子多一些细心的疏导,如果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健全一些,如果同学中多一些相互的理解与照应……

    在这么多个“如果”中,只要有一个“如果”成为现实,孩子们都不会死。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曾指出,农村孩子有了烦恼,交流最多的却是小伙伴。但这种交流不但达不到舒缓压力的作用,相反,还会造成副作用。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中山大学郭丽副教授也表示,倘若遇上同伴也身处同样的困境,就会扩大孩子们的消极心理。长期的压抑最后就可能全面崩溃,出现集体自杀等悲剧。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渐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高校和城市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但目前农村大多数中小学在这方面却几乎还处于空白。一师范大学教育科研究所所长、博导就此直言:“现在城市学校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都不足,还有谁会考虑到农村去?”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6)

    “中国式”农民离婚,孩子敌不过的浩劫

    “爸爸出去打工两年没回来,妈妈脾气变得特大,动不动就和我吵架。有一次,就因为我多看了一会儿电视,妈妈就骂我,骂得特狠,我很难过。想找爸爸,但没有他的消息。”在调查中,一孩子对我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现在过得怎么样了?不会又有矛盾了吧?爸爸妈妈,其实我很恨你们!我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到哪个地方,是不可选择的。但我还是恨你们把我带入这样一个家庭。妈妈爸爸,你们知道吗,每次你们回家都吵架,不是伤害的你们自己,而是伤害的你们的孩子。你们有没有替自己的孩子打算?你们有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当然妹妹还小,不懂,但我已经十四岁。记得有一次,你们吵得很厉害,我转身跑了,躲藏在一个角落,结果你们找到了我,还向我保证,说你们再也不吵架了。那时我觉得好欣慰。可是没过几天,你们又吵了,当时我像中了一重锤。我觉得,你们大人说话不算话!从那以后,你们知道不知道,我的心情很复杂,直到现在,我仍然很绝望。尽管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活蹦乱跳的我,但他们其实不知道我心里面在想些什么。我的成绩垮了,因为我很多晚上都做同样的噩梦,我梦见你们都不要我了!爸爸妈妈:我就好比一棵树,如果你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总是争吵,忘了给这棵树更多的关心,让它自生自灭,那么它会更早地枯萎。

    这是一个叫江浩的孩子在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中的一段

    话。

    许多缺少关爱的孩子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只盼父母能够回到身边让自己享受到久违的亲情关怀,却不料盼到的竟是父母的反目成仇,相向为敌。这怎不叫孩子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2007年5月,笔者在北京一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一女孩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她是一路追着父母来北京的,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离不成婚。

    “父母不和,成绩下降”、“父母离婚了都不管我们,妹妹生病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病了没有钱去医院”、“妈妈把爸爸离了,没有爸爸的疼爱,我觉得非常的伤心”、“由于父母打工不在一起,爸妈闹矛盾了,在我们一家好不容易团聚的那个除夕夜,父母竟大吵了一架”。在“父母外出打工以来,你最伤心的一件事”一栏,有28%的孩子填写的内容与父母离异或不和相关。

    “有爸爸,有妈妈,却没有人要佳佳。”

    佳佳的爸爸妈妈一个在深圳打工,一个在广州打工。在佳佳四岁的时候,夫妇因感情疏淡和互不信任,经过两年有余的离婚拉锯战,离婚了。佳佳妈从事的是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工作,无力照管佳佳,佳佳爸爸面临解聘,生活处于困境,佳佳只得跟外婆生活在湖北老家。一天,佳佳妈接到从老家来的电话,说佳佳常常一人坐在外婆家门前的小塘边发呆,看上去有点傻。佳佳妈知道女儿是精神受到了刺激,感到十分内疚,便特意约了孩子父亲赶回老家。父母的归来使佳佳恢复了往日的灵巧、调皮,每天乖乖地写完作业后,还忙着跑前跑后地为爸爸妈妈端茶递水,围着家人笑闹个不停。过了几天,佳佳妈不得不离家回深圳了,佳佳却突然一反常态,死死地扯住妈妈的皮箱不让走,并高喊着已离家数日的“爸爸”,痛哭不止。佳佳妈不放心佳佳的状态,只得带着佳佳暂时住到了深圳,准备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再送其回家。可在深圳的日子里,尽管佳佳常常兴致勃勃地给妈妈讲学校里的故事,在校表现也非常好,但妈妈还是感觉到,没有爸爸在一起的佳佳并不快乐,甚至好多次喊叫着“爸爸、爸爸”从梦中哭醒。留佳佳在深圳住了不到一年,由于收入太低,实在应付不了深圳的高消费,佳佳妈妈尽管知道孩子的情感伤口尚未修复,甚至无法修复,还是硬着心肠将她又送回了老家。

    走访时,佳佳妈对我说,与孩子那一别,算来又是五六年了。在这五六年里,佳佳妈和佳佳爸都忙着应对长时间的加班和处理各自私人生活,组建新的家庭,除按双方当时的协议寄一点生活费、回家看过两次外,双方再也没有尽过父母的职责了。虽然每次见面、每次分别,佳佳那撕心裂肺的哭声都让妈妈心痛不已,虽然知道佳佳从上次被送回家之后,变得沉默、y郁,脸上长期不见笑,成绩也不好,常常一个人发呆,但为了眼下的生存,为了给孩子的将来攒一笔学费,这种苦,自己和孩子都还要再受几年。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7)

    秃山底下的“孤儿”村

    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一把随风飘落在贫瘠山谷下的野草籽,艰难地生根,艰难地发芽。这里田土不宜耕作,少得可怜的一点农作物,常常还被野猪践踏得精光。唯有的,就是山,一座连一座。一户一户人家则散落在大山里,一隔数里,乃至上百里。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这里60%的成年妇女开始外出打工谋生,而且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不能怪这些妇女,原先的生存环境太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虽然她们可能仅是这些“精彩”的旁观者,但已足以令她们下定决心“抛家舍业”。于是,有的妇女外出后,最初的一年半载还有回信,还往家寄钱,渐渐地就音讯全无了。家人想找,都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找。这构成了这个县事实离异多,履行手续少;婚生子女多,得到良好养育的子女少的特殊现象。这种家庭太多了,久住这里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最苦的是孩子。

    在家家户户鸣鞭放炮的喜庆春节里,面对笔者,住在贫困山区的狗儿流下了泪水。

    狗儿有三姐弟,1996年3月,母亲决定跟着村里的姐妹到深圳打工,临行的头天晚上,狗儿看到妈妈和爸爸屋里的灯亮到大半夜。他万万没有料到,第二天母亲离去后竟再也没有回来。刚开始,狗儿知道爸爸还隔三差五地从镇上的小邮局取回几百元钱,那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日子了。爸爸的心情格外好,对他们姐弟也格外宽容。然而妈妈寄钱回来的频率越来越低,终于又一次寄回家三百块钱和一袋衣物后,妈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讯息。1999年春节,狗儿从邻居那里听到了一个有关妈妈的消息:妈妈竟跟一个做生意的男人跑了,再不会回来了!这个消息让狗儿一家人陷入恐慌,父亲开始千方百计地打听母亲的下落,但一个山里人,毫无见识,茫茫人海,上哪儿打听?久寻未归,忧虑过度的父亲落下了顽疾,狗儿姐弟的生活陷入绝境。当地政府了解到狗儿一家的境遇,带着狗儿在当地的电视媒体上寻母。狗儿的那一声声痛彻心肺的要娘声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当地媒体遂发起了一场“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尽管媒体投资逾万发起了寻亲义举,但狗儿妈妈始终不见下落。对于狗儿来说,妈妈的离去像一个沉重而冰冷的问号,已经永远地烙在了他泪痕斑斑的心底。

    而在这个县,到处可见到这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妈妈的孩子:

    ——玲玲,家有三个姐弟,妈妈外出打工,一去六年,一直没有回家。听村里回来的人说,是跟外人结婚了。玲玲爸爸因为妈妈的缘故,情绪不好,从此不太管三个小孩子。懂事的她便辍了学,外出打工供两个弟弟读书,但家里仍然非常困难,结果两个弟弟也辍学了。从此,三个孩子一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群群、可可,母亲自从出外打工后,再也没有音讯。2002年父亲去深圳打工兼寻妻,出了车祸,昏迷一个月醒来后,大脑留下后遗症。后又跟人去广州打工,在厂里做煎油的工作,四百元一月,不慎又被全身烫伤,医疗费尚无保障,根本没有钱寄回家来。

    “如果有哪个小伢崽来到我家门口,或者在我家附近不走,随便拽着一个问,就有可能一两顿没有吃饭。有一天,一个四岁小伢对我说,他已经一天没有饭吃了。好可怜哦!”在当地组织的座谈会上,一村妇女主任边说边擦眼泪。

    父母婚姻一旦出现裂痕,稍稍不慎,就会伤及孩子。有的孩子盼不回父亲母亲,在稚嫩岁月里,独自忍受着忧伤与孤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的孩子看着父母整天剑拔弩张,“战事”不断,痛心烦心不已,产生厌世情绪;有的孩子干脆选择了从这个不和谐的世界离开来逃避。据《西部商报》记者常舒清报道,2006年6月29日,一名叫李杰的高一学生服毒身亡。他在给同学的“临走的告别书”上写道:“我真想远离这个充满黑暗、y险的世界。”遗书中却没有一句话提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据该县公安局调查分析,李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李杰几乎没什么交流,再加上父母的婚姻问题,使李杰心理压力很大,大部分时间都靠沉迷网络来逃避。而李杰服毒自杀的直接诱因,可能就是复婚了的父母又在闹离婚。报道说,在学校老师眼里,李杰的性格比较开朗,同学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而对自己的父母,李杰却冷若冰霜。别人问他父母的近况,他就一句:“还没死呢!”在同学面前提及父亲时,称他为“我们同村的”。在记者面前,李杰父亲也道出了自己的悔恨,认为平时和儿子沟通太少,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对儿子的关心更加不够。一个年幼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西部商报》“新闻互动话题”栏目曾以“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亲情”为话题,就此展开讨论,引来网友唏嘘不断。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8)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和谐温暖的家庭,但家人之间难免也会有冲突,如果冲突没有适当处理,一旦累积或扩大,常常会造成彼此的伤害。离异父母除了两地分居导致情感疏远等等原因外,经济的冲突、分工的冲突,彼此的个性、生活习惯等等差异,同样也可能导致父母的离异或长久分居。

    留守孩子遭遇父母离异,虽是雪上加霜,转念一想,父母的离异留给孩子的沮丧与忧伤,其实有如孩子本不愿接受的其他命运一样,它来了就是来了,不管孩子是否为迎战它做好充分准备,不管孩子是手无寸铁还是刀枪在握,他只能拼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面对。所以,当孩子父母正在选择或最终选择了离异,作为家庭代管家长和学校,在督导父母妥善处理好相互关系,共同承担起抚育儿女的责任外,我们是否还应该这样告诉孩子:父子母子亲情是不能因为父母的离异而割断的。父母离异也好,分居也好,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父母冲突发生时,作为子女必须在尊重父母的原则下,尝试着减轻并化解父母的矛盾。如果父母婚姻是怎么努力也挽回不了,婚姻关系不得不结束了,我们得劝父母双方好聚好散。不管是为人子女或者父母,每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家庭的冲突,维持家庭长久的和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就像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常常犯错一样,父母并不是长大结婚生子之后,就自然能扮演好丈夫、妻子或父母的角色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父母在实践中去学会解决。所以对于在婚姻中不成功的父母,对于离异的父母,我们更应学会宽容与善待。爱父母是孩子的权利,更是孩子的义务,假如孩子不能像爱父亲那样爱母亲,那么,就让孩子学会像爱母亲那样去爱父亲吧。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舍弃一切怨与恨,心底就会有一朵永开不败的亲情花,温暖他生命的四季。

    “妈妈把爸爸毒死了,政府把妈妈枪毙了,

    我和弟弟成孤儿了,不偷不抢怎么活?”

    这个小男孩,叫春春。相对上面几个孩子来讲,家里出事前春春的生活是相当幸福的。春春的父亲在外面打工,能干的母亲留在家里照料春春兄弟俩和庄稼,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可不幸的事还是降临在他的头上。先是莫名回乡的父亲突然死亡,随后母亲也被警车带走了。后来春春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根本不同意父亲外出打工,父亲执意外出后,不仅长期不归,而且少有钱回。不堪劳作之苦的母亲在家乡有了相好的男子,提出要与父亲离婚,父亲却死活也不答应。万般无奈之下,母亲买来老鼠药,将父亲骗回家,毒死了父亲。母亲被执行死刑时,春春十一岁,弟弟只有九岁。父母双亡后,刚开始,在好心的乡亲帮衬下,春春兄弟还算是过了两个月有吃有住的日子。后来,政府给的吃完了,亲戚乡邻也不可能长期照顾他们,春春有了上顿没有下顿,无奈带着弟弟开始上街讨饭吃,后来讨不着便偷,偷不到就抢。由于春春没有到负法律责任的年龄,派出所也只好抓了又放,放了又抓。

    “妈妈把爸爸毒死了,政府把妈妈枪毙了,我和弟弟成孤儿了,没人管了。我不偷不抢我怎么活?”笔者在当地调查时,几个月没有出现过的春春嘴上叼着支烟,腋下拄着一根拐杖,一脸伤痕地又出现在乡亲们面前。妇女主任说,这副模样,怕是偷东西又被人捉到,被人打了。“作孽呀!”妇女主任摇头叹息。

    意外伤害:无处逃避的厄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可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父母纷纷外出,留下照管孩子

    第 3 部分

    欲望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