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76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是两回事,但这依旧也只会坚定咱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决心,这有什么好输不起的?”
    “可问题是……这消息它真是文字游戏偏多啊……”
    说这话的时候。
    徐云的语气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因为他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
    不可否认。
    咱们和海对面有很多领域上是处于落后乃至套圈的劣势状态,但这不代表所有海对面的新闻都能被吹上天。
    在昨天刚到蓉城的时候,他就从网上看到了和nif有关的一些报道。
    只是没有侯星远了解的那么深入而已。
    实际上。
    从2010年开始。
    nif几乎每隔几年都会传出一些消息,搞文字游戏也远远不是第一次。
    注意。
    说的是文字游戏,而非指nif弄虚作假。
    比如其实早在2013年的时候,nif就传出过一次q大于1,当时使用的是“被燃料球吸收的光能”。
    这事儿《science》当初就特意搞过一次辟谣,网址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usion-breakthrough-nif-uh-not-really,前面加个3w可以直接看。
    今年这次与2013年确实有些不同,但还是玩了个文字游戏。
    这个文字点在哪儿呢?
    先看看它的内容:
    【nif的激光聚变设备在当地时间2022年12月5日用2.1兆焦耳的激光能量引发了释放2.5兆焦耳能量的聚变反应,q指达到了1.2】
    然后就有一堆人在撕了。
    支持者说这是人类的第一步,是划时代的突破。
    反对者说q1.2没有用,要达到20才能商用,离商用还有五十年呢云云……
    但遗憾的是,以上的正反方其实都错了。
    因为nif在能量增益的定义上玩了个文字游戏。
    实际上。
    这个1.2倍指的是聚变产生的中子的能量除以输入的激光的能量之比,而并非输出电能到输入电能之比。
    这不是在故意咬文嚼字或强词夺理哈,而是因为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聚变行业一直以来的夸大成果的潜规则在里面:
    这样定义能量增益可以显得能量增益更大,而且是大很多——包括国内也是在这样做的。
    中子到电能的转换效率可以很高,是输入端从电能到激光的转换效率可是实打实的很低。
    而且根据其物理原理,这个能量转化效率永远都会很低。
    正常来说。
    10%效率的激光器都可以算是天顶星科技了……
    这个再举个数值的例子:
    这两个定义之间的差别,会让能量增益差125倍之多。
    如果从电能开始算起,而不是从激光能量开始算起,那么nif实现的能量增益也就0.008而已。
    不可否认。
    进步肯定是有,但是哀嚎人家开挂,或者diss国内只会意淫就大可不必了——去年咱们还搞出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呢。
    更何况惯性约束更多是面向武器和核试验的,根本就不大可能用于核聚变发电。
    也就是几乎不存在所谓的什么q大于20能商用的说法——直接面向核聚变发电的那是托卡马克和仿星器。
    如果有一天能够在磁约束装置上实现长时间能量输出大于输入,并且还能把能量收集起来,那才是大新闻。
    比起nif,咱们更该关注的其实是霓虹的jt-60sa。
    好了。
    视线回归现实。
    看着一脸坦然的徐云,侯星远忍不住也笑了。
    随后他想了想,还是解释道:
    “小徐,你说的很正确,不过你知道我为什么说你的思想还是太局限了吗?”
    徐云摇了摇头。
    侯星远见状又转头看向了潘院士,潘院士意会的眨了眨眼,对徐云提点道:
    “小徐,这件事你不能单纯的从科研角度上来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想想。”
    “比如你记不记得13年nif发那篇文章的前后,海对面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是搞生物的,那件事应该会有印象吧?”
    “13年?”
    徐云再次一怔,不过这次他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您是说经费的问题……”
    潘院士笑着点了点头。
    徐云又仔细想了几秒钟,这才明白了潘院士的意思。
    原来如此……
    2013年的时候。
    nif之所以敢冒着被《science》官方打脸的风险发出那篇文章,主要原因便是因为2013年10月初,海对面联邦和议会因为债务问题和年度预算吵了架。
    最终导致美国联邦政府大部分机构关门,美国各个科研机构的经费被大砍特砍。
    比如nih……也就是海对面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大幅削减。
    当时这件事引发了很多生物科学家到国会山游行抗议,所以潘院士才说徐云应该有印象。
    而如果把今年的时间往前推一点,你就会发现……
    12月8号,海对面又开始讨论起了2023年科研经费的年度预算。
    还有此前的2015年、2017年,几乎都是在类似的节点取得了“巨大突破”。
    这也是为啥明明是1.008的q,硬要说成是1.2的原因了——如果真是科研概念上的突破,1.008才更有话题性。
    另外就在一周前。
    兔子们刚和骆驼签订了一份34项的合作协议,出面的还是一位大到了不能再大的大人物。
    虽然结果上没有网传的用华夏币结算石油那么夸张,但也是三百多亿美刀的大生意。
    这可是涉及到能源的问题。
    想到这里。
    徐云也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难怪侯星远说自己思想太局限了。
    只能说新世纪最搞笑的一句话,就是科研无关政治……
    过了一会儿。
    待徐云等人将情况消化的差不多了,侯星远便重新拿起茶杯抿了口水,继续说道:
    “好了,nif的话题就先到这儿,大家大致知道个情况也就差不多了。”
    “现在咱们先把注意力收回来,好好聊聊孤点粒子报告发布的事情。”
    听闻此言。
    潘院士等人顿时表情一正。
    随后潘院士和赵政国对视一眼,由潘院士问道:
    “院长,科院接下来准备怎么安排?”
    侯星远的食指在桌上笃笃的敲了几下,又沉默了几秒钟,斟酌着道:
    “不瞒你们说,在来锦屏之前,科院方面其实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孤点粒子是热暗物质或者重子暗物质,那咱们就相对稳一点,以守为主。”
    “也就是和神冈还有cern那边来个热度对冲,保住我们舆情战的战果就行。”
    “但眼下孤点粒子既然是标准的冷暗物质……咱们的方案就完全不一样了。”
    徐云等人闻言脸上没什么表示,不过心中都点了点头。
    此前提及过。
    冷、温、热暗物质的定义,是在非重子暗物质的框架下界定出来的模型。
    既然有非重子暗物质,那么自然也就有重子暗物质了。
    重子暗物质是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宏观上的真正“物质”。
    例如非常稀薄的星际分子云、附近缺乏光源的星际行星和褐矮星、遥远的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等等。
    也就是从价值上来分类。
    重子暗物质是最低的,甚至要低过了热暗物质,属于距离太远而没被发现的东西。
    因此如果孤点粒子属于这么个性质,那么显然应该以稳为主。
    毕竟之前的舆情事件已经算是一次大胜战了,很多战果至今还没完全被消化,犯不着再搞一次事儿。
    不过如今孤点粒子确定是标准的冷暗物质,那么一切就都另当别论了。
    说道这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