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1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到了晚上,一个个地窝子己经具备雏形,一堆堆的柴火燃起来,加上小孩的玩闹笑声,给大盘墩内外增添了许多生气。
    第二天,刘衍便叫上陈勋,带着陈勋手下的四名墩军出发,准备勘察一下周围的荒地分布情况。
    第十六章 荒废的财富
    阳光正好,虽然现在的天气还很寒冷,但是今天的阳光却很充足,刘衍、陈勋一行六人沿着南河转了一圈,眼前南河蜿蜒往西北而去,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军户或是民户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
    众人徒步从一处枯木搭成的小桥过河,来到南河的对面,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
    刘衍略略一估计,从大盘墩到南河一带,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如今大明各地就是如此,干旱少雨,农事全赖灌溉,有水之处为沃壤,无水之处便为荒漠,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
    众人沿着南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水流不到,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家便可挖制的。
    如果官府卫所将这些河渠重新疏通修理,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不过这事也只能想想罢了,各地水利失修严重,是眼下整个大明普通存在的情况,朝廷没有这个财力顾及水利的维修,有限的一些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灵山卫同样也没有这个财力心思,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此时刘衍站在河边四顾,只见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后世山东各地本就是产量大户,山东的蔬菜可是闻名遐迩的,而现在刘衍眼前的土地却只能无奈荒芜。
    刘衍沉思着,陈勋几人都是种田好手,陈勋更是走到刘衍的身边,说道:“甲长,这一片都是好地啊,如果挖些池修些渠,再招些军民开垦,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
    刘衍点头,其实大明对于各地军民开垦荒地向有优惠,开垦土地尽归军民不说,三年成熟后,每顷土地止征少许的牛具银,甚至很多地方应纳税粮还准蠲免十年以上。
    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个世道,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库空虚,需要征收大批的税粮,官绅豪强将自己应纳税粮转派到平民身上,本来开垦荒地投入就大,才一熟之后,往往官府卫所便迫不及待地交来催派,造成垦农入不敷出。
    若是继续追逼钱粮,就不得不迫使垦农逃亡,又造成田地荒芜,这样恶性循环,各地灾荒越来越严重,也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由此可见,再好的政策也架不住贪官劣绅的盘剥!
    其实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不缺乏土地,灾荒战乱过后,有些地方整村整城的荒废,甚至千里无人烟,大明各地荒芜的土地其实不少,但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百姓生活,辛勤耕种也是白费功夫。
    刘衍盘算着如何招募军民前来耕种,如果能让这些军民安心下来,屯堡还是很多希望的,历史上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大兴屯政,积粟二十万石,崇祯帝谕九边奉以为式,此外还有诸多成功的例子。
    刘衍的初步打算便是以屯田招揽流民过来耕种,然后再让这些人全部加入军户,保证了粮食来源,同时又保证了兵源,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再加上刘衍自己开设的一些工坊,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有朝一日终将会席卷四方!
    想到这里,刘衍只觉得胸中气度万千,四顾河两岸的土地,心头豪情充溢胸腹,自己的明天,就从这里开始。
    刘衍、陈勋几人继续向南行进,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海边。
    其实大盘墩距离海边并不是很远,如果走直线的话,过河南河不远便是海边,花费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多时辰罢了。
    刘衍四下看了看,忽然见到前方有一处已经荒废的晒盐场。虽然刘衍并没有真正见过海边晒盐的场景,但是也多少有所耳闻,晒盐用的盐池还是能认出来的。
    于是刘衍便询问了几句,一旁的陈勋恰巧知道些情况。原来这处晒盐场是上一任王家庄管队官开办的产业,只不过随后便被夏河寨前千户所的戴百户看中,纠结灵山卫的几个上官给抢夺了。
    再往后,夏河寨前千户所戴百户纠结的那几位上官也因故被查办,戴百户为了自保也不敢再维持这里,这处晒盐场也就此荒废了。
    “戴百户?”
    刘衍依稀记得徐老太爷不就是与这个戴百户相熟吗?还真是冤家路窄,自己查勘荒地,竟然找到戴百户抛弃的产业了。
    刘衍心中盘算了一番,然后嘴角一笑,便说道:“好了,今日便到这里,咱们回去吧。”刘衍几人兴奋地回到大盘墩商议屯堡事务。
    不过屯田事务千头万绪,刘衍和陈勋、王越聚在屋内只是梳理了一下。王越虽然为人不怎么样,但是现在刘衍手底下的确无人可用,也只能将就着叫来一同参详了。
    片刻之后,刘衍几人便觉得屯田之事可谓繁多,首先屯田需要大量的青壮人口,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建堡需要木料青石,还有垦民需要的口粮等等。
    如果今年可以疏浚修建一些水渠,便要抢着今年播种冬麦,还有明年开春可以种一些高粱、谷子、豆子等,这些都需要采买种子和农具。
    刘衍三人说了一阵,事情虽然是千头万绪,但是首先一点还是需要人口,这也是屯堡开始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灵山卫是一个庞大的地方,历史上灵山卫自创建以来,灵山卫的民户就没有超过一千户,人口一直在五六千左右。而军户,自建卫来,历史上曾有军户八千多户,人口数万。到万历年时,直降到一千多户,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眼下灵山卫的军户百姓纷纷逃亡,加上兵灾、天灾等等劫难,各处的人口越少,特别是青壮人口正在不断的流失。
    正是因为这样,刘衍便将主意放在招募流民上,但是招募流民是要靠运气的,流民的流向不定,有时大股流民涌入某地,有时又百里看不到一个人。自己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到各地去大规模宣传。
    不过刘衍在王家庄的时候,便听管队官王炆镇提起过,现在山东各地普遍遭灾,灵山卫各地倒是出现了不少的流民,或许可以从他们那儿招募。
    另外本地人中也可以想想办法,毕竟每人授田几十亩,就算本地的一些军户、民户,只要是家口多的,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些男丁前来授田,关键是要让他们相信未来屯堡的前景。
    于是几人探讨了一下,刘衍便想起了王炆镇给的公文,于是决定后天便去夏河寨前千户所一趟,去向千户所的管屯官再讨要一些人口与耕牛等物,不过有了之前的例子,刘衍对后日之行己不抱什么希望,不过去试试也好,能要到一点算一点。
    同时刘衍让陈勋后天带人去灵山卫城,尽可能多的买些米面备用,如果能低价买到一些耕牛农具便最适合不过了。
    陈勋自然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下来。
    刘衍打算给陈勋等人一百五十两银子,让他们去买十石米,卖几头耕牛,此外犁具与各色农具一样要买,需要的都买,看他们视情况分配银钱。
    不过刘衍估计这一百几十两银子购买这些物质还是紧张,眼下米面价格虽比上两个月有所下降,不过仍是昂贵。耕牛农具等物,也一样是价钱高昂。
    现在刘衍身上只有两百八十两银子,一下子就拿出去一百五十两银子,心下感慨真是花钱如流水,而且这些花费还是远远不足。耕牛农具不说,到时买来的十石米,想必也支持不了多久。
    刘衍预想的屯堡计划是先招五十户人,想必到时那些人就如外面的军户一样,大多是没什么存余口粮,都要吃自己的。在屯田收获之前,这些人都将是刘衍的沉重包袱。
    眼下还好,可以让大家喝些粥,不过等接下来的建堡开荒等重活,那众人吃食就多了。老弱与妇孺可以少吃些,不过壮丁吃米,一年至少要五石五斗,而且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众人每隔几天还要吃些油荤,否则便容易呕血。补充油荤,最好便是吃些肥肉,不过不比后世,在这大明朝,肥肉可比瘦肉贵多了,眼下猪肉真贵,到时这里也是一笔巨大的花费啊。
    刘衍面上神情平静,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不过心里还是快速盘算着,现在手中还剩下一百三十两银子,一定要坚持到这个月的肥皂卖出去才行,要不然自己的资金链可就断了。
    至于王越,刘衍给他的任务则是守墩,加上这两日指挥那些新来的居民们继续盖地窝子,接受这个任务,王越也很是高兴,看样子刘衍已经将自己当成手下来使唤了,这就是天大的好事。
    第二天一早,刘衍便将大盘墩内的所有墩军、军户集中起来,在前往夏河寨前千户所之前,刘衍还有一件事情要办。
    第十七章 支援
    很快,四十多名新军户都聚在一起,略带紧张的看着刘衍。大盘墩原来的十二名墩军,以及十来名家眷也都聚在前面。
    陈勋和王越一左一右站在刘衍的身旁,三人面对众人站立,大盘墩吊桥前方的空地俨然变成了一处会场。
    刘衍环视四周,只见一众墩军、军户都毕恭毕敬的望着自己,心中的自豪感也是油然而生。如今自己手下也有六十来人了,算是有些家底,而这些人便是自己起家的本钱。
    此时左边的陈勋目光坚定,是刘衍的绝对心腹。而右手边的王越则是招牌式的谄笑,一脸的小人样子,刘衍也懒得理会,只要暂时能给自己跑腿办事就好。
    刘衍顿了顿,便大声说道:“现在新来的十户兄弟也都有了住处,这大盘墩便是你们的新家了,从今以后,不管是原来的墩军,还是新来的军户,便都是一家人,都是我刘衍的同袍手足!只要你们跟着我刘衍好好屯田,将来便会有足够的口粮,便会免于饥寒!”
    刘衍开了场之后,便将自己准备在南河沿岸开荒屯田的打算说了一遍。刘衍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跟着自己便会有好日子过,来到这大盘墩,就有了希望。
    随后刘衍话锋一转,说道:“当然,我刘衍也不是什么不求回报的大善人,我带着你们屯田,给你们带来好日子,你们就要听命于我,就要与我刘衍共进退。如果有谁不听从我的号令,或者干些吃里扒外的事情,就别怪我不讲情面,诸如此类者一律驱逐出大盘墩,严惩不贷!”
    那十二名墩军自然心志坚定,特别是有了肥皂工坊之后,眼见着好日子已经到了,谁还会生出二心?
    至于那新来的十户军户,此时见到大盘墩的条件,知道即将要开荒屯田,心中也都害怕被刘衍赶走,此时纷纷叩拜效忠,刘衍见状很是满意。
    随后刘衍为了便于管理,便将十户军户分为两部,陈勋和王越各自管理五户军户。
    这也是刘衍考验王越,给王越一点权力,看其是否可用,如果此人不能用,就一定要尽早赶走,以免干扰自己赚钱发展,徒留祸害。
    当然,这样粗放式的管理也只是暂时性的,刘衍准备在屯田的事情步入正轨之后,再开始从这十户军户中抽调一些能用之人,充实到自己的人马之中,到时候再对墩内人马重新分配,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二天一大早,刘衍按照商量好的计划,让王越带人留守墩内,并且带着那十户军户继续修建地窝子,以便容纳更多的人口。
    而后刘衍让陈勋带着一百五十两银子,带着手下的四名墩军去灵山卫城采买,刘衍自己则是带着四名墩军前往夏河寨前千户所,准备再去要一些物资支援。
    出了大盘墩,刘衍一行人赶着牛车一路向西北行进,在路过一处黄山墩的时候,墩内新调整过来的守军见众人经过,都是一副大明官军打扮的样子,便懒洋洋地鸣了几声锣,放了一声小手铳,告知邻墩无疑便不再理会了。
    众人过了黄山墩又走了许久,夏河寨前千户所便出现在众人的眼前了。
    那夏河寨前千户所是灵山卫之下的一个重地,王家庄和东面的古镇巡检司皆为其所属,堡城修建得很是规整。
    夏河寨前千户所堡城周长三里四百一十一步,堡城城墙高三丈有余,原本是夯土修筑,而后在万历二十三年全部包砖,现由千户章海林任防守官,率部在堡城防戍,领有战马百匹,官军近三百人。
    此外,在堡城内约有军户数百,人口两千多,往来行人也是不少。
    夏河寨前千户所设有南门与西门两处城门,城门外都有吊桥、壕沟等防御设施。
    刘衍等人从南门进入堡城,守门的甲长验看了刘衍的腰牌之后,又上下打量了刘衍一阵,便挥手让刘衍等人进入。
    比起王家庄,夏河寨前千户所里面确实热闹了许多,至少沿街的店铺多了不少,人流也密集了许多,据说千户所内各街共有商号店铺四十多家,往来的行商更是众多。
    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夏河寨前千户所内同样有着众多的庙宇,以及拥有同样破旧肮脏的建筑街面,同样来往神情麻木,并且衣衫褴褛的军民百姓。
    夏河寨前千户所内有四街二十八巷,那千户官厅便是位于城堡东侧的东大街上,非常好找。
    刘衍进来之后先找了家店铺办了一份厚礼,然后才来到千户官厅前面,向守门的小校递入名贴,希望他通报一下,自己要求见管屯官荀扈,就说王家庄大盘墩甲长刘衍求见。
    这个管屯官荀扈是王炆镇的相识,也是百户官身,此番王炆镇出具的公文就是要递交给荀扈的。
    说着,刘衍又顺手塞给守门小校五钱银子,那小校顿时眼睛一亮,笑了一声,说道:“刘总旗真是太客气了,够爽快,我这就去通报,刘总旗先在此稍后。”
    刘衍微笑地拱了拱手:“有劳了。”
    片刻之后,那小校出来,说是荀大人让刘衍进去。
    刘衍含笑地拱了拱手,让几名墩军在外面等候,他自己随那小校进去。
    那副千户荀扈的值房是在官厅的右侧,穿过仪门、大堂,很快就来到荀扈的值事大厅内,此时荀扈正伏案看着一些文册,那小校将刘衍领到这里,向荀扈禀报了一声,然后对刘衍使了个眼色,刘衍含笑对他点了点头,那小校出去了。
    刘衍上前给荀扈叩头作揖,等刘衍行了全套礼后,荀扈才慢条斯理地起身走了过来,笑着示意刘衍不必多礼。
    刘衍递上礼单,又将管队官王炆镇出具的公文奉上,言表这是大盘墩兄弟一些心意,还请荀扈笑纳。
    荀扈见礼单丰厚,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问起刘衍的来意,听完之后荀扈沉吟了半晌,缓缓道:“刘衍你为所内屯田,这是好事,现在又有王家庄管队官王炆镇的公文在此,我理应大力支持。只不过现在整个所内耕牛、种籽都是不足,军户也是同样缺少……,这样吧,我叫人带你去看看,看能匀出什么物什给你。”
    “另外我这里还有两名小旗官,也都是人才,我也一并划拨给你使用,如何?”
    说着荀扈便叫来一个总旗官,吩咐了几句,让他将刘衍带了出去。
    刘衍只好随那个总旗官出去了,心下感觉这荀扈比较官僚傲慢,不好接近,心中对此次出行的结果有些担忧。
    那位总旗官的年纪在三十六、七左右,身形又矮又胖,在刘衍高大魁梧的身材面前,足足矮了一个头,两撇焦黄的鼠须,显得整个人很是猥琐。
    刘衍第一感觉这人浮浪油滑,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他见过王家庄内同样掌管粮草辎重的总旗岳明,那个粗豪的汉子与眼前的这个总旗官相比,二人可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刘衍向那总旗官要求请拨耕牛种子军户等,谁知那总旗官却打着官腔说道:“呵呵,刘总旗是吧?这屯田之事,和戍守烟墩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千户所诸多的屯堡,几乎每堡都缺乏人口耕牛农具,堡内物质就是这些,如果每人都来讨要,我也是很为难的。”
    刘衍见状自然明白其中意味,于是当即掏出一锭约三两的银子,交于那总旗官的手上,说道:“还请总旗大人行个方便。”
    那总旗官顿时眼睛一亮,他慢条斯理地将银子收入怀中,叹道:“也好,都是一个所的兄弟,能帮就帮点吧。”
    片刻之后,刘衍便出了千户官厅,叫上四名墩军,让他们随自己与那总旗官一起,到旁边的府库去领取物资。
    众人听闻又有物资拨来,也是兴高采烈,不过最后结果却让刘衍等人目瞪口呆,领到手的物资只有三头牛,五副犁具,五把锄头,以及一个帮刘衍在夏河寨前千户所内宣传的空头承诺,此外便什么都没了。
    待到那总旗官笑着走后半响,刘衍才恨恨的骂了一声:“妈的!”
    四名墩军眼见刘衍恼怒,此时也不敢多说什么,就站在一边低头不语。
    不过当刘衍见到划拨给自己的那两名小旗官的时候,不禁眼前一亮。
    经过介绍,这两名小旗官竟然都是夜不收出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