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三百三十五章 文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就是上海?”
    船行经至上海,缓缓在十六铺码头靠岸,望着黄浦江边拔地而起的高楼,黄履庄有些不可思议。
    仅一年不到的时间,上海就大变模样,叶荣柏在上海干的非常不错,眼下的上海是三日一小变,十日一大变,虽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户的陆续进入,上海已越来越繁华。更重要的是,上海港口的建成,使得上海成为南北汇集,更连通四海的都市。
    黄履庄是扬州人,扬州同样属于港口城市,在之前扬州的地位更在宁波之上。古就有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想而知扬州的繁华。
    但自南下后,南京城的宏大和生机已让黄履庄感慨不已了,而如今他来到上海,见到这一座才新建不久的城市,更是令他惊愕异常。
    “这就是上海,黄大人您看,这里就是十六铺码头,我们从这下船,沿道向北就是外滩,据说这码头和外滩的名字还是皇爷给起的。”陪同黄履庄南下的郭孝霖手指着前方为他讲解道,郭孝霖是工部文思院的副使,从九品官职。
    这次能随同黄履庄南下宁波,对于郭孝霖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黄履庄的官职并不高,仅仅只是六品主事,可是作为明算的状元,黄履庄在工部大小也是个名人。
    但这并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黄履庄虽然任职工部,实际上却自不受工部管辖,无论是上面的员外郎或者郎中,甚至连侍郎都管不到黄履庄,因为黄履庄所负责筹建的大明皇家研究所是由皇帝朱怡成直接任命,并交由工部尚书蒋瑾协助。这种安排,足以证明黄履庄这个主事不简单。
    除此之外,还听说黄履庄深得朱怡成信任,三番五次召他入宫觐见。所以当工部内部传出黄履庄要南下宁波,巡查设立在宁波的各工房时,陪黄履庄同行的差事就成了众人争夺的目标。要知道这在之前工部可是有先例的,当年邬思道就曾在工部任职,任职之间众人都对邬思道这个残废主笔不以为然,但仅有罗主事对他多有照顾,谁想到邬思道在工部呆了不久就被朱怡成一眼看中,随后扶摇直上,直接成了军机大臣。
    如今,邬思道虽不像廖焕之那样位于文臣之首,但在所有人看来邬思道受朱怡成看重不在廖焕之之下。至于那位曾经关照过邬思道的罗主事,也因之前的关系步步高升,而今已被外放至宁波,升为宁波知府了。
    可想而知,假如跟随黄履庄同行南下,这可是一个大好机会。以朱怡成对黄履庄的重视,未来此人定会飞黄腾达,到那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自然的。郭孝霖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么一个机会,这是他的造化,更是无比的幸运。
    自南京登船出发以来,郭孝霖鞍前马后主动讨好黄履庄,他虽是文思院的副使,但对于明算这些并不陌生,再加上还有一副巧手,精于工巧之物,倒是和黄履庄颇有共同语言,相处下来很是融洽。
    从南京至宁波,走陆路路远不便,时间也长。由长江至上海再走杭州湾南下宁波是最为方便的。所以黄履庄等人先坐船到上海,在上海歇息两日后再换海船下宁波,这样一来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免除旅途劳累。
    下了船后,叫了轿子,一行人朝着外滩而去。此次到上海仅是路过,何况黄履庄另有任务,所以并未有拜访上海各官员的安排。为登船方便,他们所住的地方是靠近外滩的鸿宾楼,这是一座新建不久的酒楼,主要供来往上海的豪商大贾,还有一些西洋的商人过境居住,开业不久就宾客如云,如今更是被称为上海第一楼。
    上海是新建城市,相比内地的其余城市,其建筑结构稍有差异,许多建筑都吸取了一些西方建筑的特色,再加上大块砖石的运用,显得别有风格。
    来到鸿宾楼,下了轿,抬头看着这占地颇广,气派雄伟的三层酒楼,黄履庄微微一愣,他没想到鸿宾楼居然如此气派,像这种地方,要是在以前别说入住了,恐怕进都不敢进去。
    入住鸿宾楼,当然不需要黄履庄自己掏银子,这次南下工部早就有安排。走进楼中,郭孝霖很快就办完了入住手续,黄履庄住的是上房,房间虽然不大,却清洁整齐,里面的设施和装饰也都是用了心的,显得非常精致。
    南下宁波的大船是后日凌晨,所以黄履庄将再此住上两晚。在房间内稍稍休息了会儿,无所事事的黄履庄出了房,找到郭孝霖询问附近有无本可去之处,一开始郭孝霖误会了黄履庄的想法,随后才知道黄履庄是想找书铺转转,询问人后得知出了鸿宾楼向西南方向就是上海县,那边有文庙,文庙附近书铺较多。
    拒绝了郭孝霖陪同的好意,黄履庄打算自己独去看看。反正天色还早,路也离不远,身着便装的黄履庄顺着路一路走一路看,倒也悠然自得。
    相比于南京,上海的商业气氛更为浓厚,而且一路上还能常见到一些西方人。这些西方人基本都是商人,但也有一些传教士之类的人,高鼻碧眼,无论是样貌还是穿着都于明人不同,一路看来,黄履庄这辈子所见的西方人加起来都未有今天一日所见的多。
    文庙离着外滩的确不远,走了不久就能看见上海县的城墙,进了县城后,小小的上海县人来人往极是热闹,而且相比在外滩,这里更多的是普通百姓,让黄履庄更感亲近。
    不得不说,上海给了黄履庄极好的印象,繁华和生气勃勃之外,上海的一切还有着一种井然有序,虽然上海的来往人流不少,更是东西方混杂的城市,但一路过来,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普通明人,都井井有条,丝毫没有那种别扭的感觉。
    介绍他前来的人说的不错,文庙附近的确书铺不少。到了地方,黄履庄先进了文庙上了柱香,拜了拜至圣先师,随后再去了书铺。
    这一逛就是大半天的时间,黄履庄在这倒是遇到了些惊喜,在文庙的一家书铺中居然找到了本前明时期徐光启勘印的《几何原本》,这本书对于研究数学的人来讲可是一本必读之物,黄履庄之前所藏的只是后来的手抄本,而他今天所见到的却是天启年间由徐光启亲自勘印的一册,近百年过去,此书依旧保存完好,实是精品。
    仅这本书,就花了黄履庄三十五银元,这笔钱对于之前的他来讲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就算现在也是将近他大半个月的俸禄了。但是掏钱的时候,黄履庄连眼睛都没眨一下,直接就买下了,当手中拿着装着此书的木匣时,黄履庄就如一个得到心爱玩物的孩子一般兴奋不已。
    “先生真是好眼光,这本书也就是在我们上海才有,如是在其他地方根本就见不着,要知道徐大人就是我们上海人啊!”书铺老板很是自豪地说道,的确如此,徐光启是上海人,徐家老宅离着县城也不远,大约也就二十里地的样子,而且他的墓也在那边。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保存如此完好的这本《几何原本》留存下来吧。黄履庄忍不住询问老板,是否还有类似这样的书籍,如果有的话能否找些过来,只要合适他一定高价购入。
    “这个嘛……。”老板面露难色,摇头道:“不瞒先生,其实这种书极少有人喜欢,所以……。”
    听到此话,黄履庄眼中的期盼渐渐淡去,是啊!在读圣贤书的大气候下,喜欢这种专业书籍的人是少之又少,一百个读书人中都不一定有一个读书人愿意研究这些的,就像黄履庄当年一样,就因为醉于此道,反而被常人所不理解。
    “其实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实在太古老了,现在的数学已经进步了许多,如果先生您想了解更加先进的数学和其他科学的话,应该去读一下牛顿爵士的著作。”
    突然间,耳边传来一人的说话声,顿时引起了黄履庄的注意,不仅因为这话中的内容吸引到了黄履庄,更因为这人说话的口音比较特殊。
    定睛一看,才发现说话的人居然是一个年轻的西方人,他穿着一身和明人同样的衣袍,黑栗色的长发扎成了发髻,初一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但他的高鼻深目和发白的皮肤依旧能分辨出他的来历。
    这人一口官话说的比较利索,但依旧带着不同普通人的特殊口音。曾经和西方人打过交道的黄履庄对于这种口音不陌生,因为西方人的讲话和中国人不同,其实有些蒙古人也是如此,说起话来显得有些生硬。
    见到黄履庄向他望来,这位年轻人略有尴尬地笑了笑,刚才那句话他说出口的时候并没细想,但话说出去后却有些后悔了,因为他知道中国人比较含蓄,像这样交流是非常不礼貌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