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18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言罢,朱由榔突然站立身来,面前琉冕摇动,拔出腰间天子剑
    “锃!”
    一声划过,锐利的锋刃竟是将身侧一具香炉分作两瓣。
    咔嚓之后,滚落在地。
    “朕意已决,再有言和者,斩!”
    ……
    兹令光复大都督府同知,武威郡王李定国,为征虏大将军,领光复左军、后军,自江淮北上,进克齐鲁,同时统筹各路北伐大军。
    枢密使李过为副将军,领光复前军、中军,自武昌北上,剑指襄樊、河南。
    文安之挂征虏大将军府长史衔,督理光复右军、骑军,并督抚蒙古诸部,自关中东出,直往河东、河南。
    郑成功加征东将军衔,以水师,从辽东方向侧击满清后背。
    天子朱由榔亲自坐镇东路。
    北伐不是一般的局部战争,而是全面冲突,除了军中将帅外,大量文官也要随行,负责后勤和督抚事宜。
    西面文安之军政一把抓自然不用管,郑成功那边战斗规模不大,又有朝鲜作后方,也无需多费心,有陈贞慧加冒襄即可。
    但中、东两路还是需要一番部属的。
    最后,由堵胤锡出镇湖广,随李过一同北上,王夫之出镇江淮,随天子和李定国一同北上。
    其余六部之中也有大量官员随行御驾,基本每个部门都得出一个侍郎、郎中。
    同时等秋闱以后,吏部方面已经储备了一批预备官员,只等北伐光复就地后,马上就地重建政权。
    第87章 出鞘(下)
    十月初四,满清使团在一阵骂声中离开南京城。
    十月初五,天子车驾出皇城,往城外东南面的大祀坛而去。
    先是昭告太庙,献出祭祀,而后又在大祀坛昭告天地,朗诵焚烧北伐檄文。
    “胡罪贯盈,皇天震怒,命我天子肃将天威,创建义旗,扫除妖孽,廓清华夏,恭行天罚。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左袒之心;或为官,或为民,当急扬徽之志。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夫妇男女,摅公愤以前驱。”
    “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
    “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激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
    “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本朝仁义素着,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
    “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意。布告海内,咸使闻知!”
    (当然不是我写的,张煌言原文改)
    接着昭告天地祖宗,上报孝陵,而后朱由榔亲驾车马,阅兵于神烈山(紫金山)前。
    光复左军、后军驻扎在京畿的两个师,两万四千余将士,站成八个方阵。
    刀矛锋锐,闪烁淋漓,甲坚盾立,俨然威武。
    经过三年整备,全军着甲率超过四成,几乎所有一线刀矛盾牌的冷兵器将士,都装备了甲胄,部分前排火铳手也有配备。
    整齐崭新的赤红色军服汇聚在一起,犹如一片火海涌动。
    其间数百旗帜在秋日疾风下高高扬起,上面绘龙纹虎,张牙舞爪,其中还不乏一些特殊称号。
    与组建每两年的光复后军不同,光复左军从光烈元年以来,奋战数载,之前兵部和枢密院商议,给部分杰出功勋部队授予称号,和荣誉旗帜,光复左军、前军、中军得的最多。
    比如这支左军师中,就有好几面写有文字的荣誉旗帜
    “泰山哨”
    这是当初参与坚守桂林的部队
    “平滇营”
    这是当年在李定国带领下,伏击鳌拜,驱逐沙定洲,攻克昆明的部队。
    朱由榔站在六驷马车之上,身披御制精良甲胄,手擎天子剑。
    身后是那杆从肇庆一路搏杀到南京的高耸龙纛。
    年轻的皇帝拔出锋刃,向将士们致意
    两万多士卒均以拳击甲
    “万胜!”
    “万胜!”
    ……
    瞿式耜、陈子壮、姜曰广三人留守南京,总摄政务,李过、堵胤锡已经出发前往武昌。
    朱由榔和李定国、王夫之一同,带军进驻江浦,准备渡江。
    而在江淮前线,后军都督张名振和都督长史张煌言,已经和清军开始交手了。
    -------------------------------------
    北京城中,多尔衮倒是也没对和谈报以什么太大期望,在图海二人南下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军事部署。
    一封封千里急递,发往徐州、襄樊、河南、山西前线。
    此时的满清,随着代善、多铎、尼堪、博洛等开国宗室名将凋零,许多非宗室出身,和新生代将领开始充当主帅。
    湖广方面还是由济尔哈朗负责,硕塞为副,配以镶蓝旗、镶红旗两部。
    山东、徐州方面以代善之子,多罗谦郡王瓦克达为主,镶白旗旗主岳乐为副,配以正红、镶白两旗。
    山西、河南方面,以阿济格为主,满达海为副,加以正白旗,镶黄旗部属。
    还有就是豪格的正蓝旗了。
    自从丢失川陕后,原本就和多尔衮不对付的豪格,日子更加难过。
    但多尔衮倒也没有把他怎么样,毕竟此时满清大难当头,没必要搞出些幺蛾子,大敌在前,还是团结为要。
    于是乎,豪格只是被剥夺了亲王爵,从肃亲王变成了肃郡王。
    不过之前川陕,正蓝旗也损失不小,好在孟乔芳顶住了姜镶的压力,才给他开出一条生路。
    退入河南后,经过两年多的补充休整,编制倒是基本恢复了,但战斗力肯定已不如前。
    此番被安置在河南,也算是预备队了,随时准备支援东西南三面的战场。
    还有正黄旗,则留守北直隶,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动这支最后的机动力量,毕竟关外还有郑成功在辽东虎视眈眈呢。
    八旗之外还有绿营兵马,主要分为旧制绿营和绿营新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从多尔衮在军中搞起改革以后,旧制绿营兵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北方这几个省,每年就这点钱粮,新军多用一分,旧军自然就得少一分。
    军粮倒是供给齐全,不至于向晚明时期那样饭都吃不饱,但军饷和装备上嘛……就不太尽如人意了。
    体现就是,虽然名义上还有二十万绿营,但事实上,许多部队都有不少空缺,估计实际数量只有十六七万,而且这剩下的人马里,也大多是新军挑剩下的歪瓜裂枣。
    估计只能承担一些辅助任务,跟在八旗和新军屁股后面打打顺风仗,想要独当一面是不可能的。
    但到时新编了三年多的新军,被多尔衮寄予厚望。
    新军共有十二镇,每镇效仿明军,下设三个步营,每营三千众,外加一支炮兵,一支骑兵,合计约一万三千人。
    全军共十五万,装备有近六万支火铳,四百门火炮。
    在训练和武器制造上,得到了荷兰人的指导,战斗力相当可观。
    虽然明廷方面多次警告荷兰,但荷兰人不傻,一旦坐视明廷统一全国,按照那年轻皇帝的尿性,下一个遭殃的绝对是占据了台湾的荷兰。
    所以无论如何,荷兰也通过各方关系,悄悄给满清提供技术支持。
    一开始还借机敲了满清一笔,但后来随着明廷实力的膨胀,他们也加大了援助力度,甚至将两艘二十四门炮的大型武装商船上的全部火炮、火铳,折价一万五千两卖给了清军。
    而多尔衮也挺给力,他顶住朝中压力,提拔了一批有本领的汉人将领。
    如赵良栋、张勇、孙思克、陈福等。
    大胆的将他们提拔分配在各镇新军中,同时又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八旗骁将,如遏必隆、穆占、赉塔等。
    此举倒是相当有效,其实这些青年将领,大多都是在历史上平定三藩和蒙古时涌现出来的人才,此时提前用在了与明廷的战争中,也算是有些“拔苗助长”了。
    关内三个战场中,东线最多,配属了五镇新军,外加八万绿营,中线湖广方面,配属四镇新军,六万绿营,西线最少,三镇新军,加五万绿营。
    但只从总兵力上来说,还是要比明军略多的。
    多尔衮通过小皇帝下旨,册封瓦克达为定东大将军,济尔哈朗为定南大将军,阿济格为定西大将军。
    总理三路军务。
    同时,孟乔芳出镇河南总督,正黄旗内大臣索尼加封直隶总督,党崇雅加授山西总督,图海一回到北面,就被加授为山东总督,此时他才二十多岁,算是越级拔擢了。
    明清对峙图
    可以说不仅仅是明廷这边压上了全部筹码,满清同样是把所有精英都推了出来。
    一边是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堵胤锡等等,青史中的明末英烈璀璨;一边是满达海、索尼、图海、岳乐等等,历史上清初开国勋臣闪烁。
    风云际会,棋逢对手;龙虎相斗,将遇良才。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写在第三卷 后的话
    第三卷 就此结束
    这也意味着,这本书的大半剧情已经基本写完,接下来,第四卷 主要是北伐中原,扫荡满清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