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不过朱之瑜还是坚持要一同前往,他原本是浙江余姚人氏,自抗清以来,已经几年未曾回乡了,这次只希望一举收复江南。
当然,在历史上,他再也没有回去过了,直到身故。
……………………………………………………………………
自从儿子出生后,朱由榔的心情一直都很不错,各项事宜都在计划之内向好发展,明军的扩军计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中军、前军、左军全部扩充至七师,其中中军主要在两广征募,而左军则主要在云贵征兵,前军直接将川东的抗清力量收编为第六师,而后再于湖广征募组建第七师。
为了不影响战斗力,新组建的军队采取和老部队打散穿插安置的方式,许多将佐也因此升了官。
除了军队以外,海贸方面也处在快速发展当中,四个对外贸易港口迅速繁荣起来,仅仅土地租赁金每年就有近两百万,再加上关税、商税,铁定是破千万了。
之前张同敞提出的国债问题也已经开始着手,现以农业建设的名义发一波,数量也不大,也就几十万两,主要是为了试试水,建立信用。如果一切顺利,届时就可以发行真正的战争国债。
“这些东西可以分派给民间制作嘛,由朝廷出钱下订单,届时派出官员验货就行。”
朱由榔拿着一封奏折对陈子壮道
随着军队规模扩大,且一步步走向正规化,除了武器以外,士兵的衣物、日用品等等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链。
工部请求再新建几个工厂,用于制作这些杂物,但朱由榔罕见的驳回了。
他的意见很简单,这些技术含量不高,通用性极强,规模不小的生产,完全可以承包给民营的工坊和百姓。
朱由榔这个打算不仅只是出于省事,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作为一名后世大学生,他明白,所谓资本主义从来就不是朝廷建几个工厂、开几个港口就能解决问题的。
否则满清的洋务运动怎么没有成功啊?
不就是因为那种所谓的“官督商办”无法激发真正的资产阶级对利润的内生动力嘛,他想要真正的将大明改造成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国家,就必须创造出一个新兴阶级。
而这些订单,就是最初步的尝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陈子壮是很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对于这种将军队所用后勤物资托付给“唯利是图”的商贾,实在是不放心。
“陛下,若是交与民间制造,一来难以监督,恐有粗制滥造之嫌,其次,也难免会出现官商勾结的可能啊。”
陈子壮的担忧不无道理,当年志愿军出征朝鲜时,都有收到过黑心资本家制造的假冒伪劣药品的记录,何况于明清之际?至于官商勾结,这玩意后世都无法根治,何况现在。
对于第一点,朱由榔的解决方法还是学习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先进经验。
其一,让都察院设立专门部门用于质量检查,之所以设在都察院无非工部,就是预防串联。
除此之外,建立一个初步的“合同机制”,即交付订单时朝廷和商家签订合同,交付三分之一的定金,完成检验无误后交付全款,但如果质量不达标,那商家不仅要退回定金,还要交付双倍赔偿,如果造成了恶劣影响,还得治罪。
当然,现在这个合同制度还太粗糙了些,比如官员如果利用这个检验的权利,向商家索贿甚至故意诬陷怎么办?商家和官员勾结,故意拿皮包公司申请订单,然后卷走订金跑路怎么办?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却困难的问题,但事情总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了。
朱由榔只能尽量小心谨慎,将初步规模控制在小范围内,并且花大力气监视,以保证不出幺蛾子。
日后就可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慢慢完善出一部真正的《合同法》,发展嘛,哪有不交学费的?哪怕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只要能控制在小范围内,慢慢的完善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乎,第一批涉及棉被、衣物、鞋袜等等十多种军队所需日用品的项目在广州发布招标。
最后经过十余日的角逐,四十多张订单,总计约十五万两白银,这对于每年数百万两的军费而言只是个小数字,但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尝试。
所需产品中,以被服最多,于是珠江两岸,不少手工被服厂建立了起来,那些个商家们都不是蠢人,他们敏锐的商业目光很快就发现,隔壁工部厂子里那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效率比传统手工业高多了。这种“分工负责制”的流水线生产很快也被搬到了这些新建的被服工坊中。
虽然没有蒸汽机、没有纺纱机,但从那人声鼎沸的工坊中,大工业的气息已然开始流淌。
第36章 民变(上)
“各家各户注意了哈,每乡必须要出十五个丁壮,每户今季须出银五钱,月前必须缴纳啊!县里的老爷已经通知了,故意逃避兵役,拖延缴纳粮饷的,要治罪的啊!”
一名头戴红缨帽,留着丑陋小尾巴的中年衙役,打着铜锣,在乡里吆喝。
满清新一轮扩军计划出台后,老百姓身上的负担是越来越重了,加饷四百万两,绝大部分都分摊到了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四省。
这年头吏治相当糟糕,尤其是对于这些愿意剃发易服投靠清廷的原明地方官吏而言,实在是称不上什么干净可言,上面让收一两,下面能只收二两就算老爷发善心了,三两四两也是常事。
反正对于满清而言,只要这些人能及时把银子一文不少的送上,至于到底怎么做,干他们屁事。
南直隶、浙江好歹是富裕地方,百姓负担即使重,起码也不至于遍地饿殍,但江西不同,尤其是赣南地区,多山多水,农业产出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如此沉重的税赋摊派,哪里还能承受?
这里是吉安府和赣州府的交界处,万安县,赣南地区在有明一朝,从来就没有消停过。所谓“ 质而少文。地偏俗朴,多出武夫劲卒。居民伉健,嗜勇好斗“,根据地方府志记载,赣南在明代发生过的大小动乱就有一百零二起, 可见当地民风如何,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明代还专门在江西巡抚之外设立了一个赣南巡抚。
“官爷,我们家是真的没东西了啊!”
一名长相朴实的民夫跪在差役面前,苦苦哀求,从那干瘦的身形便可以看出,他所言非虚。
身后,一名同样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儿女,胆怯的望着这边,那两孩子同样瘦得皮包骨,两眼无神,只是下意识的哇哇哭叫。
“少给爷说这些没用的!县里面老爷说了,无论如何,每家每户至少要出五钱银,没有,就用四十斤米抵!”
“老爷,我们家哪里有四十斤米啊!”
“有没有那也要爷们我搜过了才知道!来人啊!进去搜!”
两名拿着长棍的衙丁立马冲了进去,想要翻箱倒柜,本就松散的茅草屋簌簌发响。
“官爷,官爷!”
那衙役也不管男子苦苦哀求,最终从破烂的茅草床底搜出了几斤未脱壳的谷物,冷笑一声
“好啊,你还说你家没有存粮,这是什么?”
“官爷!那是我们家今年春耕要用的种粮,没了这,咱家今年就真的要饿死啦!孩子饿成这样了都不敢拿出来吃,求求官爷,放我们一马吧!”
“呸!少给爷来这套!带走,你们家还欠三十斤米粮,五日之内必须要结清,到时候爷还会上门!”
男子闻言更是涕泗横流,跪地磕头不止
“官爷,这就是咱家最后一点种粮了,哪里去找三十斤米啊!”
那衙役眼睛滴溜一转,看向后面抱着孩子胆怯的妇人还有两分姿色,嬉笑一声。
“可以把你老婆卖了嘛,或者……到时候爷发发善心,说不得让你家过了这关。”
言罢,这猥琐的衙役一摆脑后小尾巴,伸手向那妇人抓去,两名孩子见生人靠近,当即哇哇大哭起来。
妇人害怕至极,看着眼前来意不善的衙役,步步退后,可又不敢跑。
就待那衙役意欲不轨之时,只觉腰后忽然一痛,用手摸去,却见鲜血淋漓,定睛一看,那男子竟是已经站起身来,手中擎着一把剪刀,目光凶狠异常。
“是你们逼我的!”
“你想造反不成?!”
“狗日的二鞑子,就算是反了如何!”
“快,快拦住他!”
还没等到那衙役呼喊左右救命,男子已然扑了上去,干瘦的身躯里似乎爆发出了无穷力量,把其人扑倒在地,手上锋利的剪刀不断捅刺,甚至直接用牙齿咬上对方的脖颈,顿时就令那衙役胸前一片血肉模糊,当场断气。
两名衙丁本来还想上前制止,可那男子一个回头,狰狞的面目和布满血丝的眼睛顿时将他们吓得腿软,直接丢下长棍,一边呼喊,一边跑路。
男子在发现自己干了啥之后,也明白,最多过不了一个时辰,这会儿有人来擒拿自己,届时恐怕一家四口都保不住。
他原本是当初张献忠入江西时,吉安府为了守城征募的士卒,张献忠离开江西后也被官府裁撤,本来依靠老家父母去世后的五亩薄田也还算勉强度日。可官府摊派越来越重,几乎难以支撑,弘光朝灭亡后,明清交替,倒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档期,两边都没闲工夫收税,让赣南这种山区里的老百姓喘了口气。
但紧接着,清廷不仅三饷照收,而且由于清廷作为关外政权,缺乏对这些关内地区掌控,把民政全部托手于降清官吏,给地方官吏肆意摊派、强取豪夺创造了空间。
到了今年清廷还要继续加大摊派不说,又要征募壮丁,每乡都要出人。
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想到此处,他干脆拿起那衙丁丢下的长棍,安慰妻子几句后,大步走出去,跑到村子中心水井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拧起死了的衙役留下的铜锣,在村里猛敲,大家伙见他浑身是血,不知发生了何事,也纷纷出来围观。
“村里各家各户当家的听着!你们看的不错,就在刚才,我杀了县里派来咱们村征粮、征饷的衙役,估计锁拿的兵丁已经在路上了!”
“我听那衙役说了,这次的四十斤只是第一征!以后还会越来越多,至少要交一石粮,拿不出来就要你卖儿卖女!”
“每家每户都要征男丁去打仗!”
“大家评评理,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吗?”
男子涨红了脸,高声呼喝
“过不下去了!”
“这日子过不了!早晚得饿死”
一众村民纷纷附和
“那厮不仅抢走了我家种粮,还想欺辱我家内客(老婆的意思),该不该杀!”
“该杀!该杀!”
“乡亲们,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咱这不少乡亲和湖广那边也有亲戚,都在传,那湖广大明治下,税收只有江西这边的四成,而且还没有摊派,不用服徭役!失地流民还有机会分地!”
“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下乡衙役和县城狗官,去湖广投光烈皇帝去!”
这个叫下杨里的小村子所爆发的事情很快就点燃了整个万安县的**。
江西地方本就没有江浙富庶,还要承担同样的税赋摊派,百姓苦不堪言,这下的加征又如同火上浇油,百姓心中早已有火焰迸发。
再加上赣南地区山水交错,民风彪悍,老百姓对于揭竿而起这事本就没啥心理负担,如今被逼到了这个份上,只要一夫振臂,顿时星火燎原。
先是万安县,下杨里村的村民们将前来捉拿的衙役兵丁给宰了,袭击官府筹粮的运输队,而后直接全员造反。
很快,周边几个村子也纷纷效仿,杀掉衙役吏员,袭击征粮兵丁,拒捕纳粮纳银,结寨自保。
那最先带头起事的男子名唤刘靖,被周边几个村子推为首领,这家伙当年当过军中伍长,有些见识,知道只如此结寨自保容易被清军剿灭,便干脆号召起事乡民,杀进县城,宰了鸟官,开仓放粮!
在饥寒交迫和沉重负担下苦苦苟且的乡亲们当即响应,嗷嗷叫举着各式农具朝县城而去,一开始知县还想组织剿灭,可义军一路上越滚越大,无数百姓自发加入队伍,等到了距离县城几里外时,竟是有了数千人!
知县二话不说,当场跑路……
结果半路上却被一伙朝县城而去的乡民逮住,至于结果嘛,就不必多言了。
万安事变犹如石破天惊,整个赣南乃至江西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
第37章 民变(下)
愤怒的乡民攻陷万安县城后,打开粮仓,向饥寒交迫的饥民分发粮食,刘靖作为领袖,将参与起事的数千乡民粗浅的分为六个营,占领了万安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