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270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蝗灾甚是可怕,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在那个以农为本且科技落后里,这样铺天盖地的破坏景象,就是国家百姓的锥心灾难。不过汉族向来是一个非常坚强且拥有大智慧的民族,因此发明了不少抵御蝗灾的方法:
    第一种是人工扑打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这一次幽城的蝗灾最先也是采用这种办法。
    第二个则是壕堑掩埋法。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在我国时开始普及,那就是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一种则是据虫除卵法。同样是也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蝗灾多发于入夏之后和入冬之前,一个是若虫作祟,一个是成虫为了产卵而大量摄取食物。这是因为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它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卵、若虫和成虫。
    蝗虫的雌虫会把尾部坚硬的产卵管插入地中产下被泡沫包裹著的卵,这些卵会在夏天孵化成若虫,是一种无翅却善于蹦跳的蝗虫幼虫。这些若虫虽然也祸害庄稼,但是因为其行动范围有限,因此倒是易于治理,难以成为灾害。但是等到秋天,这些若虫成长为有翅的成虫之后,那便是一个地区毁灭性的灾难。
    它们飞到哪里便吃到哪里,地里的庄稼往往最后是寸禾不生,因为这些善于挖土的虫子有时连根都不会放过。干旱本就叫人难过,又赶上蝗灾的话可真是绝望透顶,最后往往是饿殍遍地,白骨露于野。不过幸好幽城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成虫并不能熬过冬天,因此只要将它们在冬天之前产下的卵清理掉,便能大大减小这种惨绝人寰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韩一说的便是这种方法,可是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来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一点成效都看不到。因此韩一并不看好这种预防灾害的方法,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调整明年的生意。
    肖潇对于这种中国历史上十分严重且频繁的灾害也素有耳闻,毕竟他最好的朋友学的便是环境保护。对于蝗虫这种繁殖快、危害大的昆虫,以上几种方法不过是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罢了,其实根本治标不治本。在肖潇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
    曾经有人以为光靠吃货们就能将蝗虫吃得成不了灾,然而事实上只是现代罢了,因为科学让蝗灾基本不可能形成,而能够形成的在十三亿中国人面前根本什么都不是。山东潍坊的蝗灾还没有飞出省便被打着飞的前来的五湖四海的吃货们吃没了,可是在这交通不便、白玉国人口不过区区两千万的古代,光靠吃货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