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风流 第79节
原融坐在马车翻着三日前送到的文书,越看越大汗淋漓,朝着车夫喊:“快去兵部!”车帘刚一放下,他又忽的一把揭开,“不,去谢府!”
等他抵达清凉台时,谢府的门口已经停了数辆马车,消息早就传开了,众人全都赶来谢府商议,原融猛地又出了一身冷汗,连通报都来不及,打了个招呼便迅速进去了。
谢府的议事厅中,中书省的官员们陈列而坐,原融向谢珩陈述西北叛乱的消息,“照杨玠的上书所说,事情便是如此,西北与盛京相隔几千里,各路消息传递受阻,眼下兵部已派出斥候前往查探,究竟是个怎么样的情景,恐怕还要等进一步的消息。”
“雍州这几年一直风平浪静,怎会忽然冒出一支如此声势浩大的叛军?那么一大群武将带着兵马辎重突袭幽州,州郡上下连带着京城,竟是半点消息都不闻,京兆尹跟地方府衙是干什么吃的?”左骠骑将军司马崇心直口快,原融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一连串的质问甩出去。
“这……”原融回答不上来,谁能够想得到,广阳王府都倒了,雍州那片地界上还能够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或许真的如皇宫中那群道士所说,那就是一块乱离之地,是上天注定它要引发动荡与灾祸,否则西北三州为何偏偏只有它接连出事?
司马崇见原融支吾,火气持续上涌,梁朝的江山社稷便是败在这种永远浑浑噩噩的官员手上,他还想继续说话,却被韩国公卞蔺打断了,“罢了。西北三州天高皇帝远,地方府衙对其一直难以约束,尤其雍州的武将们,一向有犯上的祸心,这些事实我们也清楚,眼下并非追责之时,此番叛军是打着为广阳王府报仇的名义起兵,灭霍氏占幽州,矛头直指盛京,此事绝不可姑息,我看应当立即召集州郡发兵平叛,罪魁祸首就地处决,一定要压住西北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
光禄卿杨枚立刻点头,“确如韩国公所言,事已至此,争论无用,当务之急是确认叛军是否真的占领了幽州府,若真的如杨玠的书信上所说,半个月过去了,如今整个幽州恐怕都已落入叛军之手,不能再拖延了!否则还将拖出更大的祸乱!”
杨枚站起身,对上座的谢珩道:“谢中书,依我们与兵部的看法,不必再等什么消息,朝廷即刻颁布诏令,命青州桓礼、崇州杨齐、江州陶钧一同发兵西北平叛,那个所谓的赵衡,想必是个假冒愍怀太子名义起兵的匪寇,捉拿后即刻处死,以正视听!”
众人纷纷起身附和,司马崇是最后一个站起身的,他拱手请命:“谢中书,卑职愿亲自领兵前往西北平叛!”
谢珩慢慢合上了杨玠寄来的那封文书,却没有说什么,他的视线越过请命的司马崇,一直落在议事厅外下着暴雨的庭院中,众人见状,也全都回头看去,只见两名谢府的侍卫正引着一人穿过长廊往这边走来。
小黄门提着小灯,恭敬地向厅中各位公卿官员们行礼,对上座的谢珩道:“陛下有旨,有要事请谢中书入宫一叙。”
第118章 雍州叛乱(二)
谢珩在皇宫中待了一天,等他回来时,已经是子夜了。
夜雨非但没有停,反而愈下愈大了,马车缓缓驶过朱雀街、玄武街、红瓶巷,一路来到丝竹歌吹的清凉台,最终在谢府门口停下,谢珩下了马车,却没有立刻进去,裴鹤不禁看向他,檐下琉璃灯盏反耀出淡淡的辉光,谢珩一身公卿服制,立在台阶前,看着风雨中被不断吹打的谢府门楣,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像这样的簪缨世家,本该是王朝的中流砥柱,然而三百年的岁月流淌而过,谁也不知它是何时发生了变化,当年那群出将入相的谢家人早已无迹可寻,庭中空留芝兰玉树,后人望着他们身后留下的门楣,回忆起那些遥远缥缈的岁月,忽然意识到,原来早已昨是今非了。
清凉台四条街,王公贵族们浑然不知西北战事已经如火如荼,仍照旧在家中宴饮作乐,红墙内不断飘出靡靡的丝竹弦声,谢珩在雨中站了很久,琉璃灯中烛火纷纷燃尽,不知不觉间夜已经很深了,他很久都没有像这样静静地待上一会儿,这艘名为大梁的船已经在洪流中飘荡了三百年,此刻它就无声地横亘在他的面前,支离而破旧,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物哀之美,谢珩从未感觉到如此孤独,他只能以同样平静沉默的眼神与它对视,将美人兮迟暮,问君子兮奈何。
湖心亭中,谢照已经等了谢珩大半个晚上,他傍晚收到赵徽的消息后,便从麓山回到了谢府。他心知肚明,西北这二十年间发生的事情,说到底仍是朱雀台案旧事,若真是后辈的事,或许还可以放手不管了,他望着那壶中慢慢烹煮着的茶,心中暗叹了一口气。
谢珩在听侍者说完后,也来到了湖心亭。
“皇帝今夜找你是商量西北叛乱一事?”
一得知谢照返回谢府的消息,谢珩就明白了他今夜的来意,但他没有点破,“皇帝对此次西北叛乱很忌惮。”
谢照叹道:“皇帝是沉不住气的性子,前两年赵元的事,让他愈发杯弓蛇影了。此番西北一下子失去两个州郡,又冒出一个赵衡,对他而言是不小的打击,他自己一向是没有主意的,身旁能依仗的只剩下谢家了。”谢照停了下,“世人皆道皇帝昏聩,但其实江照王年轻时,东南识鉴第一的姚眺给他的评价是:秋水为神玉为骨。他是个聪慧敏感的人,西北发生了什么,他心中一清二楚,只是才能确实欠缺些,自己做不成什么事,还需要你替他拿主意。”
谢珩眼前浮现出赵徽急切追问的样子,“二十年来惶惶不可终日,他若是不做皇帝,兴许这一生不至于此。”
谢照听出了谢珩话中有话,道:“我当年选中他,除了你祖父以及姚眺的评语外,也是特别看中他的淡泊明志,做不成事不要紧,当皇帝本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难事,否则还要这许多臣子做什么?只要旁人多帮衬着些,将来史书上亦是一位守成明主。”
谢珩没说话,谢照察觉到他今夜有些不同寻常,道:“皇帝肯定希望朝廷能尽快发兵西北,不过具体如何安排,胜算如何,他心中没有底,所以才要想听听你的建议。西北此次叛乱,仍然是三年前‘凤凰城之变’的余波,雍、幽两州的事不能再拖延了,还是要拿出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来。”他看向对面的谢珩,“你的心中,还在犹豫吗?”
谢珩道:“父亲有话想说?”
谢照将语气放缓了些,“我明白你一向有主见,我今夜回到谢府,也并非是来指手画脚,西北格局是你苦心经营多年的结果,此次雍州全境皆叛,且迅速占领了幽州,其凌厉之势前所未见,这不是普通的叛乱,一旦掌控不住,梁朝怕是要伤筋动骨,你心中仍然忌惮北周国,谁也不想见到最糟糕的局面,这些我都明白,但变数已经发生了,事情仍要一件件去解决。”
谢照确实不是来指点江山的,他今夜所做的,只能称得上是好言相劝。此次西北并非是叛乱,而是复仇,面对如此狂妄的仇恨宣示,京梁士族上下从未如此迅速地达成一致,必须不计代价击溃叛军,枭首示众,发兵西北已经成为梁朝唯一的选择,也是谢珩唯一的选择。
如今唯一要仔细斟酌的是,如何发兵?不比“凤凰城之变”时赵慎那种临时起意的叛乱,此次西北战火蔓延之迅速、将领决策之果断、投入叛军人数之众,样样皆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对方显然早有预谋,其掀起的风波也绝不是赵慎那时能比拟的,一旦召集州郡发兵平叛,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不是一两日就能布置好的,光是调度兵马和准备粮草这两项,至少就要花上两三个月。
此事须慎之又慎,州郡叛乱拖垮一个王朝的事,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谢照在心中叹道:“到底是西北啊,不比其他州郡,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起十三州地动山摇,何况是全境皆叛。”他对谢珩道:“那个叫赵衡的叛军首领,无论他是不是愍怀太子的次子,西北这一劫,今日是应在他的身上了。”
谢照比所有人都要清楚,谢珩对发兵有所忌惮,但他绝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心中必然也早已有了决断,所以今夜他名义上说是劝,其实也只是想要与谢珩聊一聊,然而对方一直没有表态,让他稍微感到些不寻常,“杨枚的平叛计划我也听说了,你预备如何安排?”
谢珩道:“我辞了官,今夜面圣时,我已递上了辞呈。”
谢照忽然停住了,他的手原本正要端起那盏氤氲着水气的茶,此刻茶水随着他顿停的动作往外泼开一道,亭外暴雨一刻不歇,方寸大的地方顿时静得骇人。
谢照慢慢放下手中的杯盏,良久才道:“这是何意呢?”
谢珩道:“没有意义,我累了。”他的神情看上去与平时没有两样,说话的语气也很自然平和,证明这一句话并非是威胁亦或是暗藏了什么深意,他只是说了一句平淡的实话。
谢照显然没想到真的能从谢珩口中听见这一句,一时竟是惊怔到沉默了,他甚至可以想见,当谢珩在皇宫中说出这句话之时,皇帝脸上是怎样一副惊恐错愕的表情,他缓缓道:“你累了,你将要在这种时刻,辞官卸任?”他看向谢珩那一身还未换下的公卿服制,“你要离开盛京?”
“三年来我一直在想,当初辞别祖父从宁州来到盛京究竟是对是错,或许自那时起我就选错了,水中捞月,缘木求鱼,注定不会有结果,今日我想重新印证一遍。”谢珩迎着谢照的视线,“二十年了,无一日不殚精竭虑,我确实累了,西北事宜就交由三省处理吧。”
谢珩不再多言,他起身离开湖心亭,脚步比平时要轻缓些。湖上暴雨仍在下个不停,天地间似乎只剩下了那一阵阵惊心动魄的雷雨声,他的背影很快被淹没其中,谢照坐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道远去的方向,像是有什么话想要说,却因为心神剧震而没能说出口,直到那道身影再也看不见,他才终于缓缓攥紧了手。
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于此同时皇宫中,董桢伺候浑身抽搐的皇帝服下了一大盒梦华,他从寝宫出来,看着外殿中遍地摔碎的器具摆件,沉默片刻,对跪地发抖的小道童道:“命人进来仔细收拾了,别传出去。”小道童忙点点头,一副大气不敢出的模样,董桢看他一眼,“算了,你也下去吧。”
等人全都退下去后,董桢一个人站在空旷冷清的宫殿中,垂着眼睛沉思许久,他回身往偏殿的方向走,一路穿过下着暴雨的空廊,最终来到了道士炼丹的琼华殿,他从架子上取了几盒新的梦华和红丹丸,又从袖筒中取出一封刚写好的书信,递给那名称量的道士,“青州桓礼、崇州杨齐、江州陶钧将一齐发兵雍州,尽快递出去吧。”他停了下,补充了一句,“今日谢珩有意辞官。”
那道士将信收好,回头继续称量药材,准备炼下一炉丹,而董桢已经转身离开了。
第119章 雍州叛乱(三)
幽州。
李稚孤身站在城楼上眺望天边明月,他的右手中慢慢摩挲着一块青玉令牌,风吹动黑色的衣襟,像是在拥抱着他。夏伯阳来到城楼上,正好看见李稚在思索,他走上前去,李稚手中的动作一停。
夏伯阳道:“按日子推算,西北叛变的讯报今日应该已经送到盛京,殿下是在担心吗?”
李稚免了他的礼,“担心倒谈不上,你觉得京梁士族收到消息会如何反应?”
夏伯阳想了想,“发兵西北是必然,只看他们接下去打算如何调度了,谢照的身体每况愈下,其他老一辈的政客都不足为惧,不过有一个人,仍需我们多加警惕。”
李稚低声道:“你说的是谢珩。”
夏伯阳看向李稚,“看来今夜殿下心中想的也是他。”
李稚沉默片刻,“是啊。”
夏伯阳道:“梁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到今日,谢家这三代政客功不可没,自谢晁起,谢家人便一直致力于修修补补,即便手段酷烈如谢照,也不得不承认他在维护中朝稳定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到了谢珩的手中,前二十年间甚至一度出现过中兴的趋势,能将腐朽的士族政治维系到今日,可谓是回天有术了。”
李稚道:“他的才能毋庸置疑,然而京梁士族的统治确实到头了,唯有他一人清醒着,最终也只能被那群废物硬生生地拖垮,幽州霍氏便是一例。”
夏伯阳道:“像这样的人物,本该与我们是一路人,只可惜出身士族,注定与我们水火不容。眼下局势尚未分明,我们仍需保持警醒,西北的消息想必他也收到了,关键就看他接下来会做出怎样的决策了。”夏伯阳问李稚,“殿下,您曾在谢府与谢珩共事,以您对他的了解,您觉得他会如何安排?”
李稚望着远处的烟与树,“不知道,他的内心是我见过最复杂也是最柔软的,说句实话,我并不愿对上他。”
李稚没有再说什么,他的手中仍是摩挲着那枚温润的青玉,思绪一直飞往千里之外的盛京城,曾几何时,他用仰望的视线追逐着一位神明,认为那是世上最尊贵的人,后来他才意识到,那人并非无所不能,他身上背负着这世间最沉重的枷锁,每一刻都举步维艰。
李稚自踏上这条路起,就已下定决心,无论最终成败与否,他皆无怨无悔,正因如此,他始终心无杂念,可今夜他的脑海中却止不住地浮现出另一道身影,赵衡这个名字,别人或许一知半解,但对方一听就能明白,他将以何种心情去看待这些汹涌而来的消息?李稚也无法想象。
三年前,在选择离开盛京的那一日,李稚就已预料到终会有今天,既然身份、立场不同,也注定踏上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两人永远不必再见,然而此时此刻,在这刀兵相接的前一夜,那一道影子却始终在他的心中徘徊不去。
无论最终推翻梁王朝的人是不是自己,这王朝的结局他都已能清楚地预见,为了达成这一愿景,粉身碎骨也好,烈火焚身也罢,他都坦然接受,然而对于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却不敢深思,也无法妄断他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有些话他今生再也不能说出口,但他发自真心地希望,对方能够珍重,无论做什么。
李稚吹了很久的冷风,抬头望月,相顾无言。
半月后,暴雨成瓢地泼在山谷中,人烟荒芜的西北边境上,一场意想不到的遭遇战拉开了序幕。
雍州叛乱的消息传出来后,第一个受到震动的并非盛京,而是它的邻居——青州。青州作为西北三州之一,曾隶属于名门望族王氏管辖,后来王家卷入朱雀台案,全族腰斩,继任的是谢家人的连襟谯洲桓氏,如今的掌权者是桓家家主桓礼。
青州本身是京梁士族放置在西北角的一颗棋子,用来监控西北,当桓礼得知赵衡叛乱且叛军迅速占领幽州后,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除了立即修书至盛京外,他用最短的时间集结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马,目的地却并非是已经沦陷的幽州或是雍州,这支军队要前往的地方,是豫州。
豫州在梁朝版图上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是十三州中唯一一个同时与西北三州接壤的州郡,占地不广,但军事价值空前绝后,西北近八成的物资漕运皆在其掌控之下。幽州沦陷的消息传出来后,所有人都在为青州的安危胆战心惊,而桓礼却做出了一个极为准确的判断,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叛军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掌握着丰厚物资供给的豫州,只要保住豫州,就能遏制住叛军南下的势头,下一步再等朝廷联合其他州郡共同进行围剿,局面将会简单许多。
为此,桓礼一边发兵前往豫州,一边修书提醒豫州现任太守夏伯阳注意守备,必要时可以与青州兵马保持配合,以包围之势反击叛军,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在送到夏伯阳手中的同一时刻,也落入了李稚的手中,李稚看了看那封信,心中有了个主意。
半个月后,当这支两万人的青州军队按原计划行至幽、豫边境的封河谷时,正好是个暴雨倾盆的傍晚,山谷中电闪雷鸣,忽然之间,马蹄声大作,河谷前后被无数骑兵迅速封死,青州将士顿时大惊失色,“有埋伏!”
原本应该是前来接应的豫州兵马分批次从两侧山坡俯冲而下,狭长的河谷瞬间被截为三段,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孙缪站在山顶上,俯瞰着那一长条被惊得人仰马翻的青州军队,咧嘴笑开了,“包上去!”
“后撤!后撤!撤出河谷!”负责领军的青州将军桓武在意识到中埋伏后,立即下令全军后撤,下一刻他自己却慌不择路地冲进了山谷峡部,瞬间与身前身后的队伍失去联系,他顾不上撞得散开的头发,震惊地望向那漫山遍野的伏兵,这里怎么会有叛军?
“将军小心!”亲卫见已没有冲出重围的可能,立刻抽出刀来列阵,将桓武护在圈中。桓武来不及检查自己的伤势,立刻带领众人往树林中掩藏,却被左右冲出来的叛军团团围住,当亲眼见到豫州太守夏伯阳从对面走出来的那一刻,桓武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豫州早已落入叛军之手,这竟是个专门为他而设的陷阱!
“夏伯阳!你这卑鄙宵小!竟然勾结叛军造反!”
夏伯阳听着对方怒火中烧却又同时难掩惊颤的咒骂声,喊道:“桓将军,能否冷静下来,听我一言?”
桓武见对方的兵马迅速围成一圈,却并未即刻动手,瞬间明白对方的用意,“你是来劝降的?可笑!你当我桓武是什么人?”
夏伯阳道:“我在豫州久闻将军的威名,深知将军素来英勇无畏,更不惧死,只不过这两万士兵皆是有家有业的青州子民,桓将军一向视部下如手足,难道忍心看着他们因为自己指挥失当而白白丧命吗?”
桓武立即愤怒道:“你住口!我只后悔有眼无珠,中了你的奸计!”
夏伯阳道:“将军,虽然你我两人交集不多,然而实不相瞒,我在心中敬佩将军已久,今日我亦不忍见到英雄末路、血流漂杵的场景,所以斗胆一劝,此战胜负早已有分晓,两万人的生死性命尽在将军手中,将军深思啊!”他深深地望着对方,“将军,人之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啊。”
夏伯阳亲自出面劝降,意味着豫州后援已不复存在,从头到尾这两万青州将士皆被蒙在鼓中,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困死在河谷中,最憋屈的战败不过如此,本就狼狈不堪的桓武一时又是急又是气,剧烈喘息起来,他慢慢转过头去,望向周围茫然无措的年轻部下,再看向群山上空连绵不绝的火把光亮,良久,像是用尽毕生力气一般,他终于闭了一瞬眼。
午夜,夏伯阳擦了擦被雨打湿的衣服,进入营帐向李稚汇报战果,“桓武已经投诚,他声称是奉桓礼的命令前来豫州,青州桓礼,也算是周围几个州郡长官中反应最快的了。”
“毕竟是京梁士族视作心腹的青州都督,能坐镇西北的都不会是庸碌之才。”李稚的脑海中浮现出多年前第一次在谢府见到对方的场景,鹅毛大雪中,牵着黑骊的桓家大公子打着招呼朝他们走过来,那个漂亮慵懒的年轻人,做任何事时脸上都带着漫不经心的笑,让人很容易就忽略了他的攻击性,赵慎曾经形容他:一只老谋深算的狐狸。
夏伯阳道:“这次领兵的青州将军桓武是桓礼的伯父,虽说投降了仍是喊打喊杀,脾气不太好啊。”
李稚道:“派孙缪去和他谈,明日天亮前务必请他写一封信给桓礼。”
夏伯阳点头道:“也好,我们与青州立场不同,不久的将来必有一战,提前问候下故人也是应有的礼数,只是这书信的内容该如何拟定?”
夏伯阳正仔细斟酌,李稚啪一声合上了手中的战讯,“识时务者为俊杰。”
夏伯阳一下子看向李稚,轻声道:“我去把孙缪叫过来。”
孙缪此刻正在山谷中段收编投降的青州军马,心情不是很爽快,他原本以为此番能痛痛快快打一仗,然而李稚与夏伯阳早就决意劝降桓武,他也只能听命,心中却不禁抱怨那个桓武太没骨气,看着宁折不屈,竟然降得比他打得还快,倘若对方能再硬气点,他也有了动手的借口。
说完不中用的将军,再来说说面前这群双目无神的青州士兵,难以想象这支军队在二十年前也曾拥有不动如山、侵掠如火的赫赫声名,是当年西北三支军队中唯一能令氐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孙缪心中怀疑,收复汉阳不会是青州人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吧?
两万人并非一个小数目,全部收编起来至少需要两三天,孙缪刚将所有人分为五个批次逐一清点,听闻李稚召见他,他便将手头的任务交给弟弟孙荃,自己带着两三个副将回身往营帐的方向走,然而他没注意到的是,黑暗中有一道锐利的视线锁定了他。
谢玦正藏身在山谷右侧的衰草丛中,视线顺着坡度而下,紧盯着正走在小径上的孙缪,瞳仁中忽然冒出一簇寒光。三年前他听从谢珩的话,离开盛京来到青州边境从戎,从那之后就一直待在青州军营中,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出身,连桓礼都不知道他身在这支纵队中,一直从最底层的兵卒做起,前两日刚被长官提拔成为队副,雍州叛乱的消息传出来后,他自告奋勇前往豫州支援。
昨日傍晚,青州军队尚未进入封河谷时,他就已经察觉到不对劲,提醒自己的长官,却被勒令闭嘴行军。等他进入山谷时,他才终于意识到自己那股不安源自哪里——地形。这条河谷东西呈串珠形状,峡部极窄,两头稍宽,但尽头却又迅速收窄,整体格局闭塞,这是一种看着安全隐蔽实则危险至极的地势,他再次提醒自己的长官,对方辱骂的话音未落,下一刻,伏兵就山呼海啸般冲了出来。
两万人阵脚大乱,谢玦所在的纵队位于山谷前半部,瞬间与桓武所在的中营失去了联系。彼时山谷中雷电交加,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各支中军在一阵惊恐的横冲直撞后全部失去方向,灭顶般的恐怖气氛笼罩在众人头顶,谢玦竭力呼喊所有人冲出山谷,但他那点声音根本穿不透雨幕,短短一刻钟,两万人完全溃败。
混乱中,谢玦带着自己那一小支队伍拼尽全力冲出低洼地带,借着大雨和夜幕的遮掩,迅速攀爬到一侧山坡上,“该死!”他回头看着因为相互冲撞而急速积压成一团的青州军队,又猛地抬头看向对面山上汹涌的火光,就在这时,极好的眼力让他盯住了一个人——正站在山顶发号施令的孙缪。
“有弓箭吗?!”
“只有弓!”惊慌的同伴忙解下弓递给他。
谢玦心中痛骂了一句,这个距离应该能射死他的,“跟我来!”
小队立刻跟上他的脚步,谢玦一边小心躲避敌军的视线,一边低声发号施令,十几个人在两军夹击中迅速游击穿梭,一直翻越到对面的山坡上,借着一处前高后低的凹形地形隐匿起来。
山谷已被叛军完全封死,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从两侧翻山出逃恐怕也是死路一条,谢玦从敌军出现那一刻起就明白大势已去,这种伏击战一旦遭遇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无一例外,如今桓武也已经投降,仅凭他们十几个人想要对抗这汪洋大海一般的敌军,无异于送死。
谢玦在内心迅速思索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