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可是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看那样子,是生怕一张嘴,就会哽咽出声。
而班纳特太太则直接抹起了眼泪。
在班纳特先生腿受伤的这小半年时间里,阿朗和班家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并非只有曼丽,即便是其他的人也都将他当做了最好的朋友。
虽然大家早早的都知道阿朗要走了,这一走可能一辈子都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大家还是发现有点受不住。
吉蒂一句话没说,嗵嗵嗵的就往厨房跑,不用说就知道,她肯定是去给阿朗找各种吃的去了。
而伊丽莎白和莉迪亚抹了一把眼睛,也不约而同的跟了过去。
在这种充满了离别伤感的环境里,阿朗却依然保持着他的微笑。
他看了曼丽一眼,礼貌的问道:“曼丽小姐,介意我单独问你几个问题吗?”
这是曼丽意料之中的。
在阿朗出现在她家的这一刻,她就知道,他一定要赶来这一趟,最重要的原因肯定是为了那封信。
她朝父亲投去了一个问询的目光。
班纳特先生朝她点了点头。
于是,曼丽朝着阿朗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引领着他走进了书房。
“曼丽小姐,我时间不多,请允许我直接问出心里最大的不解。您能跟我解释一下,这封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一进门,阿朗就直接了当的问道。
说着还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之前曼丽给他写的那封信。
“没什么可解释的,我想说的都已经在信里了。”曼丽望着他,神情镇定的说道。
阿朗深深的望了曼丽一眼,眼底是毫不遮掩的困惑。
曼丽自然知道他在困惑什么。
因为在信里,她直言不讳的告诉阿朗,在今后的日子里,各个国家比的不再是谁的历史悠久,谁的文化底蕴更深厚。
知识就是力量,而她所说的知识,指的是掌握的科学技能。
她对阿朗说,丝绸很华美,瓷器很精致,可是如果千里迢迢的把它们运到英国来,只是用来换取香料,钟表和音乐盒的话,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想要将它们利润更大化,就用它们去换纺纱机,织布机,去换造船术,蒸汽机,还有熟练的手工业工人。
她甚至冒着被人怀疑的危险,建议阿朗去买一些□□,分解之后带回去。
如果能够找到火炮的设计图,无论什么代价也要搞到手。
最后,她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的叮嘱阿朗,千万千万警惕其他国家送给他们的各种药物,包括那些打着镇静止痛作用的□□,芙蓉膏之类的。
因为它们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鸭片。(不是错别字)
曼丽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内心也有过纠结,她不知道阿朗在看过之后,会是怎样的震惊。
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些理念对于他和他的国家来说,会不会被当做危言耸听,会被弃之如履?
但,她还是写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华国人,即使不能确定此刻的华国是不是真的就是她的故乡?
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还是想多贡献出一点自己的力量。
哪怕这力量微弱到不及一点萤火。
看曼丽一点要解释的意思都没有,阿朗叹了口气,主动说道:“曼丽小姐,如果不是你的肤色还有头发,眼睛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真的会以为你是我们流落在外的同乡人。”
曼丽抿了抿唇,没有接他的话茬。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阿朗这个想法也并没有错啊!
见她不说话,阿朗继续说道:“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坦白说,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多惊讶,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我都没有办法相信,这样的一封信是出自于一位英国女孩儿之手。曼丽小姐,你写这些给我们,就不怕有一天,我们有能力了,会对你们的国家产生威胁?”
曼丽一下子就笑了起来。
“不会。”她认真的回答。
“虽然此刻的我是一个英国人。可是阿朗先生您可能不相信,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觉得上辈子的自己就是一个华国人。我没有去过你们的国度,可是对于你们的文化,还有习俗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听她说到这些,阿朗想起她和自己进行的那些交流,想起她一口流利的华语,还有做的那些饭菜,不由得赞同的点了点头。
“我知道,你们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国家,从来就没有什么侵略心。你们习惯用善意待人,却缺少最基本的警惕。所以,即使你们有能力了,也不会主动的将枪口朝外。”
说到这里,曼丽想起了她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里,所展现出的清晚期政府懦弱无能的一面。
忍不住又说了一句:“我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你们国家有一句谚语叫做: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着它的有刀枪。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对!”
阿朗的眉头紧锁,在脑子里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谚语都过了一遍,也不记得曾经听到过与曼丽所说这一句类似的。
于是他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随着曼丽又重复了一遍,将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心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