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了免费阅读-了仲未饮茶(6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下一瞬褚霖便被推开了,他怔怔地摊开双手坐在原地,看着澹台雁跳下床,去屏风后翻找一阵,带着一个小木盒坐回来。
    盒盖打开,里头静静躺着一枚金红耳坠。
    澹台雁有些苦恼地看看盒中耳坠,又看了看褚霖还没痊愈的耳朵。
    要不她若有所思地捏了捏自己的耳垂,我也去穿个耳朵,咱们一人一边带着玩儿?
    她这是想安慰他,也想告诉他,她并不在意什么陵光还是褚霖,更不在意什么南蛮遗民。
    她只是喜欢他而已。
    褚霖有些想笑,又不知为何有些难过,心中团杂着的情绪连他自己也琢磨不明白。
    他伸手握着她的,指尖停留在她耳垂处揉捏一阵,眸色渐渐变深。
    半晌,褚霖摇了摇头:又不是什么好事,阿雁不要随意损伤身体。
    他不摘下耳坠,只是不愿多费力气再去改变什么,更不愿为了迎合他人而去做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这耳坠是个印记,它标志着他原本是谁,标志着他曾经历过什么。他不讨厌这个标记,也并不喜欢它。
    但澹台雁说的话,确实令他非常心动。
    澹台雁并没留意到褚霖心绪如何变幻,她又使劲捏捏耳垂,还是会有些疼,若是在这上面穿个孔,只怕会更疼吧。
    她很快便放弃这个想法。她想了想,又从袖中扯出虎符,解开绕在上面的绳子,将耳坠也一同穿进去,又将绳子绑回手腕上。
    看,这样好看吗?
    虎符和耳坠都被系在她手腕上,就像是两个人的过去被紧紧捆绑在一起,玄色虎符沉稳安静,金红耳坠摇摇晃晃,两者放在一起不伦不类,却又莫名合适。
    很合适,很适合阿雁。
    褚霖的眼神柔软得就像水一样,在她手腕上停留一会儿,再看向她时,便似乎多了一些她看不懂的东西。
    阿雁,时间尚早,或许他握住她的手腕,我们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
    有意思的事?
    还没等澹台雁细问,唇瓣便被人堵住,褚霖抱着她倒向床榻,顺手带上帘帐。
    日转星移,时光流转,转眼便是千百年过去,扬着尘土的道路被铺上沥青,钢筋水泥取代红砖绿瓦,霓虹灯照亮全球,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亮的星星,都被写成奇文瑰句,封存进布满灰尘的典籍中。
    不同的时代,人们却同样热爱英雄。或是从故纸堆里,或是从奇思妙想里,人们总能挖掘出不一样的英雄故事,增添些修饰,修剪去枝桠,放在橱窗里供人赏玩。
    在近来逐渐兴起的追古潮流中,大衍朝的孟海将军可算是被戏剧化的热门。她是大衍一朝唯一的一位女将军,也是历数中原历史中,唯一一位被列入名将列谱,得以入阁享受君王供奉的女将军,传说她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曾令无数突厥人闻风丧胆。
    能以女子之身跻身名将列传,这位女将军的人生已经足够传奇,然而到了现代,她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史书记载孟海身形魁梧,能征善战,却没提过她是个女子,直到一位邵姓官员的墓地被发现,墓志铭上写着这位邵姓官员是孟海之子,史学家们追根溯源,顺蔓摸瓜,这才终于确定了,这位大衍名将其实是个女儿身。
    孟海的故事被迅速搬上荧幕,观众们为孟将军缠绵悱恻、婉转曲折的爱情故事而心折,同时在网络上也产生了许多争论,其中被讨论得最热闹的,就是同样是大衍的女将军,孟海和谭娘子究竟谁更厉害?
    便有史学家出言正名,谭娘子不过是传奇话本中的人物,是虚拟的,只是大衍当朝所有从军女子的一个象征,孟海才是有史书典籍为支撑的真实人物。话本说谭娘子自创玄武军,挽救大衍于水火之中,不过是为了引人注意的夸张手法,真正的女子,就算魁梧如同孟海,能够做到可当入阁的功绩,已是顶峰中的顶峰。
    良马也需伯乐知遇之恩,提到孟海,便不能不提到排除万难,将兵权托付于女子的大衍中宗褚霖,巧的是,谭娘子话本中所化用的真实事件,也发生在中宗褚霖当政的时代。
    若论功绩,中宗在大衍一朝众多明君中只能排到中等偏上,但说起他的运气,那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间戏称其为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论出身,中宗是高宗后嗣,但他父亲却不被高宗喜爱,早早就被封到岭南道,远离中原朝局,若是中原朝局安稳,中宗是无论如何也轮不上当皇帝。可是天降大运,韦氏叛乱,惠宗被杀,突厥闯入中原,天下大乱,中宗便同所有褚姓子弟一起当上了皇帝的候选人。
    中宗带兵北上支援朝廷,他的运气也在这时候开始体现:凡是他所到之处,敌军总会莫名其妙出些纰漏,本该渡江的没有渡江,本该过河的没有过河,甚至还有人辎重都没带齐,打着打着就饿死了。在他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仿佛一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帮助他,在推动他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据分析,当时皇位最有一争之力的候选人并非中宗,而是他的叔父宁王。然而就在进京夺位的最后时刻,宁王却莫名其妙地打道回府回到了江南道,褚霖一路畅通地进了京城,进了皇宫,就这样顺顺当当地当了皇帝。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头。宁王夺位失败,十分不甘心,密谋着要造反,史书说他筹谋已久,突然起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那时京城水渠失修,中宗驾幸九成山行宫暂居,行宫防守疏松,宁王又精准打击,直冲行宫而去,所有人都以为中宗必败而宁王必胜。
    然而宁王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在行宫短暂停留一阵之后又转道跑去了京城,结果被京城的龙武卫和前来练兵的雷安福两头围堵,瓮中捉鳖,十万叛军被剿灭个干干净净。
    谋反事败也就罢了,毕竟纵观上下几千年,干出这样蠢事的谋反者也不少,但宁王谋反奇就奇在,他不但没能伤到中宗一根毫毛,反而将盘踞京城已久的崔氏给灭族,又残杀世族,极大削弱了世族的力量。
    宁王叛乱之后,中宗念及朝中无人,只得再开科举,再兴官学,无意间竟促成了科举制的兴起,更促进了整个社会格局的变化。也就是说,宁王一场叛乱,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成全了中宗的万世功绩。
    或许中宗一生之中最大的幸运,便是能同这位宁王生在同一时代吧。
    中宗一朝科举开始兴起,史学家们将这个时期当做从世家统治转向皇权政治的重要节点,中宗的姓名也被写入教科书,为众人所知。
    除了运气极好之外,这位皇帝最为人所知的还有一个优点,便是专情。终大衍一朝几百年,唯有中宗一个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位澹台皇后,从不纳妃,也不宠幸宫女,在澹台皇后去世之后也没有再娶,直到十年之后御驾殡天,中宗与澹台皇后合葬于陵寝。
    到这里,这位皇帝的好运气似乎全部用光了。不久前,中宗与澹台皇后的合葬陵寝被人发现,只是早就被人盗掘,损毁严重,只能从散落的陶器、残缺的壁画还有半块墓志铭上的些许文字辨认出墓穴主人。
    当然,也有人认为此处不过是个疑冢,又摆出种种证据,想要证明帝后埋骨之地另在他处,但这种说法并不为史学界主流所认同。
    陶器和壁画都是其次,那半块墓志铭却是重要的史学资料,研究学者们查阅众多典籍,对比了一些大衍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最终确定,这墓志铭正是中宗亲手所写,是写给亡妻澹台皇后的。
    澹台皇后生年不详,去世时仅有五十六岁,史书对她的评论贬大于褒,大多都在批评她善妒,不能容人,在墓志铭出土前,也不是没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宗与皇后一夫一妻终老的爱情故事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毕竟澹台皇后的兄长镇守边境,与孟海同列名将列谱之中,澹台皇后的父亲晋国公,亦是当世有名的权臣。有这样强大的外戚,皇帝就算厌恶澹台皇后,少不得也得掂量一二。
    然而这块墓志铭的出土却证明了,种种说法都是后人臆测而已,中宗没有再娶,没有再宠幸他人,正是因为对澹台皇后的一片情深。
    墓志铭中说澹台皇后是山西澹台氏出身,先祖布列显要,又说她父兄皆是朝廷肱骨,一家都是清正人物,墓志铭中段虽然被毁,但从残留的一字半句看,也是称赞这位澹台皇后的溢美之词。
    其中有一句话前后不着,引起众多说法,便是:北雁南飞,一稔而归,古树倾颓,兰草枯折。
    对于这一句话的解读有许多,有人说大雁是忠贞之鸟,一夫一妻,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中宗是在以物寓情表明自己的心意。毕竟在澹台氏去后,中宗果然也没有再娶。
    但也有人驳斥这种说法,因为在墓志铭最后,中宗又写下良佐既失,英琼瑶碎,潇湘水断,不周山崩。几句,表达了皇后去世时自己的悲痛,皇帝没有必要反复提起自己悲痛的心情,而且墓志铭正文通常只写墓主生前经历,这样的说法并不符合普遍常识。
    也有人以澹台氏兄长之名彦明为出发点,做出大胆推论,或许这位澹台皇后的真名就是一个雁字,北雁南飞,说的是皇后澹台氏南嫁岭南赵王府之事,一稔而归,说的则是之后韦氏之乱,夫妻被迫分离的旧事。
    支持这样说法的人不少,但究其根本,还是将澹台氏与大衍话本中的传奇人物谭娘子糅杂的结果,并不为史学家主流所采纳。
    真相终究还是被掩埋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流沙中,再不为人所知了。
    作者有话说:
    正文完结
    拖了好久呜呜呜,后面应该还有两章番外,写写岭南道的旧事还有大家的结局。
    *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百度百科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出自《韩非子》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出自《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感谢阅读
    恋耽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