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经过审讯,这伙人是附近的地痞流氓,来开会领取经费的。领头的打着“救国军”的旗号,叫嚣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响了,国军很快就打回来了,金条、美钞大大的。
经费的来源,那个头目说有人提供,就藏在芦苇荡里。具体是谁,他也不晓得,只知道有人送钱过来,按日子来领取。
果然,按照头目说的记号找到了一个黑提包。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油纸包,包着一沓子港币和美钞。
这个案子立刻转到了徐科长那里。
徐科长立马跟“王振发案”联系起来。
在劳资纠纷一案中冒头的王振发,很有背景。这人三十出头,在洋行做事,薪水不菲,住着花园洋房,雇了佣人,开销很大。除此之外,他的个人账户定期收到海外汇款。细细一查,都是港岛的一家商行汇来的,一个月两笔,数目很固定。可最近几笔,金额大了起来。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保卫人员盯着王振发,发现这个人很活跃,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交际面也很广,接触得人很杂。
趁着夜里,巡逻车开到王振发家附近,果然截获了短波电码。
王振发家里藏有电台?
保卫人员立马搜查,可什么都没搜出来。
王振发穿着睡衣,两手插在兜里,很镇定。还煞有介事地说:“你们无缘无故乱搜查,我要去市里投诉!”
倒是王太太神色紧张,时不时地瞄一眼厨房。
徐科长注意到了,就指着厨房说:“这里面,再仔细搜搜!”
保卫人员进了厨房,还是一无所获。
徐科长跟进来,细细查看。
锅灶、橱柜、案板整整齐齐,像是很少做饭。
“王太太,你家佣人呢?”
“我家佣人回乡下去了。”
徐科长打量着锅灶,示意保卫人员把锅端起来。
这一下,王振发紧张起来。
他刚要有所动作,就被保卫人员扭住了。
腰里别着武器,这一下露了马脚。
锅灶下面也发现了一只铁盒子。
打开来,是一部微型发报机。
王振发面如死灰,王太太更是瘫在了地上。
紧接着,又从床板下面搜出了一个密码本。
证据确凿,无从抵赖。
可审讯时,王振发一言不发。
王太太什么都不晓得,说跟王振发结婚没多久,发现王振发半夜起床,就追问,王振发说跟海外谈生意,时差颠倒,就晚上加班。
从调查结果看,王太太像是用来打掩护的,解放后才跟王振发成了亲。家人都在沪上,小有资产。
王振发是个死硬分子,拒不交代。
倒是王太太回忆起来,曾经送过一只黑提包,搁在公园的椅子下面,那椅子背上有人用粉笔画了一个三角符号。王家的佣人也说,经常有电话响,可接起来就挂断了,还以为线路坏了。
王振发身上的疑团很多。
他的联络人是谁?活动经费去了哪里?又是受谁领导的?
可王振发接触得人太多,查找起来很困难。徐科长把密码本交给电讯科,继续跟海外联络,好迷惑敌人。
蒋如云拿到密码本如获至宝,一下破译出了好几条电文。还说:“这是情报局的密码本,从编码手法上能看出来。”
也就是说,王振发跟老K是一条线上的?即便不是同一个人指挥,也有某种关联。
现在芦苇荡一案出现了黑色手提包。
徐科长让王太太辨认,王太太点点头。
“就是这只,佣人去小店里买的。”
徐科长将计就计,想把联络点利用起来。
他初步判断,王振发按照指令发放活动经费,接头人去指定地点把经费领走,并未跟王振发碰面。而这个接头人十有八.九跟老K有联系,或者就是老K本人?
芦苇荡一案,也跟老K有关。
这个家伙蛰伏了一阵子,又冒出来了。
*
和平的背后,是有人在坚守。
工商处这边的采购,紧锣密鼓。
赵科长拿出了做地下工作的劲头,一点风声都没往外透露。几家国营公司的仓库里,堆满了医药用品。
眼看着库存满了,就跟赵科长请示:“要不要继续追加?”
赵科长心里没底,就找何处长碰头。
何处长也拿不准,问田大旺。
田大旺说:“买,现在价格还没涨起来,要尽可能地多买。”
这话是小苗说的:“仗打起来了,药品会涨价的,弄不好还会封锁禁运……”
说到封锁禁运,田大旺深有体会。
沪上刚解放那会儿,外国军舰大炮对着吴淞口,啥都运不进来,说要把沪上变成一座孤岛,让五百万市民喝西北风。那时,市面上粮食和药品紧缺,一支盘尼西林(青霉素)能炒到天价,堪比黄金。
何处长也经历过那段日子,就大手一挥。
“景坤,再找几个仓库,地势要高一点,防止受潮。”
“好。”
医药采购需要资金,赵科长跑了几趟银行,帮忙联络。
这件事,何处长跟市里汇报过。
市里的领导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嗅觉很敏锐。目前,朝鲜.军队急于冒进,看似节节胜利,可战争已经扩大化了,不可能轻易停火。而米帝国主义还未真正发力,随时都有可能反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