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
张婆子也难得眼圈一红,手胡乱的一抹眼眶,拍了一记王永珠:“好端端的,说这些做什么?你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娘不疼你疼谁?别听外人嘴里胡浸,娘的珠儿哪里都好,又孝顺又懂事,宋家那小子退亲是他眼瞎,别人说你不好,那都是嫉妒眼红你,跟那起子糊涂东西计较做什么?你放心,有娘在呢,哪里用得着你这么小意!王家谁要敢说你一个不字,看老娘不撕了他的嘴!”
说完,又心疼闺女,可怜见的,难怪这几日这么贴心懂事,估计也是小孩子家没见过世面,害怕爹娘不喜欢自己,硬逼着自己改性子呢。
这么一想,张婆子将铜钱收回,反手摸出一块碎银子,捏到王永珠的手心,悄声道:“娘知道珠儿这些天受委屈了,拿着,改天去买你方才说的银簪子带!”
说完还左右张望了一下,见没人,才整整面色,拔脚往外面走了两步,还回头交代:“回去后谁也别说!”
剩下王永珠无语的看着手心的那块足有一两重的碎银子,天地良心,她是真的单纯的想跟张婆子谈谈心,加深一下母女感情的,不是想骗取更多零花钱的!
追上张婆子想还回去,看看四周增多的人,王永珠明智的将银子藏好,也不继续这个话题了。
看看天色,已经是正午时分,张婆子拉着王永珠找镇子口找了家面摊,点了两碗素汤面。
王永珠这是第一次吃外面的饭食,细心观察了一下,面摊不大,是个夫妻摊,手艺也只一般,面汤浑浊,面条也谈不上劲道,有些煮坨了,不过分量足够,面汤可以免费续添。
生意倒还不错,还有不少人,自己带着馍,花上一个大钱,可以就着面汤,里面飘着几片葱花,也能混个肚饱。
吃完午饭,回到方才下车的地方,七里墩的人,几乎都已经在这里集合了,毕竟山路远,人多安全些。
张婆子卖黄松菇的事情,镇子不大,大家早就知道了,也有人看到母女俩进了酒楼,出来喜笑颜开的,都猜想肯定卖了不少钱。
看着王永珠母女俩的眼神充满了羡慕。
第三十四章 这也是你配问的?
有那自认为跟王家还算关系不错的人就开口询问了:“张婶子,听说你们今天卖黄松菇了?还卖给了镇上酒楼了?可卖了不少钱了吧?”
张婆子知道这事瞒不住,有不少眼睛看着呢,也就故意摆出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嗯,前几日我们家珠儿运气好,带着几个小的在山里寻摸了点,今天趁着赶集,咱们也没门路,不知道卖给谁好,还是我们家珠儿聪明,找到酒楼去,正好酒楼掌柜收这个,才卖了出去,不然今天就白跑一趟了。”
“张婶子,我看你那背篓装了小半截,只怕最少有小半斤吧?这只怕得卖二三两银子吧?我看你今儿可大方的割了好几斤猪肉呢,这果然发了财就是不一样了——”
“哪有,不过是家里孩子馋,这些日子大家也都辛苦了,才买点肉给家里人补补——”张婆子满口否认。
不过大家谁也不信,看张婆子满面春风,背篓里都装满了,想来就是卖了不少钱,才敢买这么多东西。
有那精明的,就开始打量起王永珠来,这王家二闺女,平日里好吃懒做的,没想到福气倒是不错,别人去山里,几年都摸不到一颗黄松菇,她倒是寻摸了不少。
若真是这样有福气,就莫怪张婆子这么宠着这个老闺女。
一路上,张婆子意气风发,大家都围着她,旁敲侧击在哪里比较容易采到黄松菇,有没有什么诀窍之类的问题。
张婆子哪里知道,她这辈子上山的次数数不清了,这黄松菇就没摸到过一回,如何有经验可以传授?
更别提,这种好事,真有经验,不留着自家闷声发大财,还告诉别人?自己又不傻!
因此绝口不提,只说是自己老闺女运气好,有福气,这种精贵的东西,有福气的人才能遇到之类的话。
有人见从张婆子哪里问不到什么,就转向一边不做声的王永珠,觉得这小姑娘家家脸皮薄,说不定两句话就能套出来。
若是以前的王永珠,可能真就被三两句话兜了底,可现在的王永珠,不管别人如何问,她只装傻,问急了就说自己也不知道,就随便上山走走,就遇到了。
倒把套话的人,呕个倒仰。
一路这么倒也热热闹闹的,不知不觉就回了村里。
村口,金盘和金罐两兄弟早早的就等候在这里,眼巴巴的望着山路,等着奶和老姑割肉回来。
远远的看到有人影从山路那边走过来,尤其是老姑的体型,在一堆人中,尤为醒目,第一眼就看到了。
两个小豆丁,撒丫子就跑过去,跑近了,看到张婆子一脸的笑,还有背着的沉沉的背篓,心中就有了数。
欢呼着,围着张婆子和王永珠转圈。
不敢问张婆子,就拉着王永珠不撒手:“老姑,老姑,割肉了吗?”
王永珠点点头,这回来的路上,坐了一半路程的牛车,后半截车主碰到要租牛车的,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当然不能碍着人家赚钱,就连张婆子因为今天赚了钱,心情好,都没计较。
这一半的路程走回来,王永珠觉得两条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连说话都觉得费劲,就只想回家好好躺着缓一缓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