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祁皎没有说话,她掀开宽阔裙摆的一角,面向怀吾真人,缓缓跪下,面色严肃慎重,磕头行礼,整整三个,和光洁坚硬的地面接触,无端郑重。
空旷的大殿映衬着祁皎的身影,寂静无言。
行完礼,祁皎慢慢起身。她已经没有从前的生疏,一举一动都极为标准,这是穿书这些年养成的习惯,不知不觉间深入骨髓,成了她和这方天地无声的交汇融合。
怀吾真人没有动,也没有让祁皎起来,他已经生出几缕皱纹的眼睛,注视着祁皎,一直到她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良久,是前来送要务的执事弟子打断了怀吾真人,他只是微微怔楞,很快就恢复如常,依旧笑得和蔼,继续处理繁重的宗门事务,尤其是因为魔修而引发的后续。
这些,可有的忙呢。
而祁皎告别了怀吾真人,便没什么要去的地方了。
因为几个亲传弟子,包括祁典,都在前段时间,被宗门安排着离去。有往凡间的,也有去邕念海的……
分散于九州各处,他们要维护这方天地的安宁。
因为修仙人都有储物袋,故而祁皎也不需要收拾。她握了握手中的青霜剑,目光落在远处,眼神坚定。
三日后,在凡间最热闹的都城中,一家装点不俗的茶楼正喧闹着。外头虽然寒风凌冽,但丝毫不影响里头的人,木炭烧的霹雳啪啦间或响上一声,配上说书先生不时一拍的惊堂木,倒是相宜。
里头的温暖热闹,和外头白茫茫的雪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茶楼的桌椅都是用上好的木头制成的,客人们享受着精致的茶点,听上面的说书人将近日来的奇事。
不过,如今正值暑日,配上寒冷扑朔的天气,本也就是件奇事。
啪,惊堂木一响,说书人伸出手,口若悬河的讲道:“我们禹国这段时日,那可叫一个波折横生啊。
南边遭了大水,北边来了鞑子,真真叫个险字。
偏偏如今,堂堂的一国都城,六月飞雪哇。边关又传来急报,衡门关失守,鞑子入了我禹国境内,烧杀抢掠,鞑子首领咯必可甚至直接屠城。
啧啧啧,我禹国危矣!”
伴随着说书人的大声感叹,又是一声惊堂木的响声,满座骇然。
“究其根源,是奸臣当道,硬生生让忠心耿耿的骠骑将军被冤死在了衡门关。
可叹将军一生护国,忠心不二,竟被诛了九族,唐家可是满门忠烈啊,唐老太君五子战死沙场,临到头,却和年幼的孙女一道赴了黄泉。
而其妻被奸臣辱之,夫人刚烈,以死保全清白。奸臣当道,可悲!可叹!可恨!”
说书人情绪激烈,句句泣血,底下的人也是义愤填膺。
“那奸臣陈其与必定不得好死!”
“佞臣误国,佞臣误国!”
“吾等恨不能生啖其肉!”
都城内,或者说整个禹国,但凡谈及冤死的唐将军,以及奸臣陈其与,无人不失义愤填膺,就算是目不识丁的村妇,也会啐唾沫。
所以整座茶楼,一下子就喧腾起来。
坐在二楼的祁皎单手转了转杯子,目光微垂,余光将底下的闹腾尽数收于眼底。
然而她此时却不是一个人,面前还坐了几位修士,六个人,有男有女,修为最高者不过筑基后期。
此时正和祁皎说话的,就是穿着一袭青色归元宗内门弟子道袍的筑基后期弟子。
他对祁皎态度很恭敬,不论是祁皎的修为,亦或是亲传弟子的身份,都让人生出敬畏之心。
详细说过了这段时间以来的情况,他不由问道:“敢问师叔,可能猜测出此间发生何事?
我等百般探查,却半点异常也无,偏偏这里暑日落雪,实为罕见。恰好郁良道友是天衍宗弟子,演算过,这方地界的国运虽然不算兴盛,可之后逢遇明主,至少绵延百年。然而如今就有破国之相。”
说着,这弟子浓眉一皱,既是不解,也十分苦恼。
祁皎叹了口气,抬眼望向底下的百姓,幽幽道:“我大概有些思绪,只是这是恐怕有些棘手,潘师侄,或许一时半会儿,我们离不得此处了。”
祁皎此言非虚,她也是到了这里才想起有这么一桩事的。
她原本是要去平城的,只是路上突然遇见有弟子用宗门玉牌求助,她恰好离得近,自然没有直接离开的道理,索性寻了过来。然后便发生了这一幕。
其实关于禹国之事,祁皎知晓的也不多,原著中只是粗略的提了两笔,大致便是祁典有一日在秘境中,偶然遇上有人劫杀弟子。
他出手救下,对方已经回天无力,为了谢祁典帮他报仇,便送了祁典一样宝物。这宝物并无实体,而是一道龙气。
凡间盛传有龙气之人乃是上天庇护的天子,真假有待商榷,但龙气确实不凡,尤其是在那些昌盛的国家中。若是凡间遇上国运昌隆的时候,寻常魔修、妖修都不能靠近彼时的皇帝。
修真之人得到龙气,也会增一分庇护,于修为有益。
不过,这龙气也不是谁都能沾染的。
当时那给祁典的小修士,最后便提到他是禹国人。希望祁典将来若有机会,能予禹国一分恩惠。
祁典应了。
之后的事情,或许是因为《问天》并没有完结,所以还没来得及写出来。总之,的的确确是个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