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3章:迁都中京,大阅兵
昨天下雨,小菜就不来回跑了……
——————中华帝国确实不急着玩泡沫经济,因为夏钧作为穿越者,知道一战后的经济发展路线,前十年是很繁荣的,而后十年是很萧条的。
如果还按照原本的时间刻度的话,那么中华帝国甚至可以在1929年后再搞泡沫经济。
不过显然历史已经改变了,中华帝国最多只要把事件提到1925年,也就是说,三年后中华帝国将会跟进。
三年内,中哈帝国的目标是将全国的基础设施修建清楚,让后再搞泡沫经济,大规模的向国民低息放贷以刺激内需。
不过当前中华帝国也是有能力搞泡沫经济,起码在东部地区,是具备基础条件的,只是在内陆和西部地区不具备,北方的条件也不是太具备。
内陆地区和北方的条件也很快就能具备了,因为内陆和北方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建并不难,帝国则爱1921年,铺设了三万公里的铁轨,可以说是无比疯狂的,就连美国当初也没有这么疯狂的铺设行为。
在这样疯狂的建设背后,是亚联储不断的增发货币,使资金链一直处于充盈的状态,相比美国的疯狂印刷,亚联储还算是比较节制的。
《复兴曰报》上的防止泡沫经济的那篇文章虽然是夏钧做的,但问题是中国并非没有泡沫经济。
铁路建设泡沫就很强大。
这也是当前唯一一个比较大的泡沫。
铁路可以私人建设,中华帝国的土地也属于私人。
此时在中华帝国建设铁路,回报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内需市场逐渐繁荣的状态下,大量的原材料、商品都通过铁路进行运输。
是较高的回报率,推动了铁路建设。
因此,泡沫虽然有,但却还不大。
此时的建设还算是有点理智存在的,不会胡乱的进行重复姓建设。
同时中华帝国的运输行业上,公路运输也与铁路并起,公路和铁路的运输竞争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但相比汽车来说,铁路运输还是存在诸多优势的。
毕竟中华帝国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但货物运输超过一定距离时,公路运输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公路在三百公里内竞争优势最强。
面对蓬勃发展的公路运输,各地铁路依旧是很繁忙。
此时中华帝国给地都在疯狂的建设,因此光是建筑材料运输就占用了大量的铁路运力,同时各地的原材料开采,也占据了不少铁路运力。
铁路的运输价格还算便宜,只要持续保持运转,那么收回成本确实不是难事,这也是为什么此时中华帝国内部热衷于铁路建设的原因。
中华帝国的由于对外出口的繁荣,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内部的繁荣。
加上大量的建设行为,也使内部市场开始走向繁荣。
而且此时中华帝国还未进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因此市场要想变得不繁荣那是不可能的。
经济发展这个东西,实际上只要政策得当,是很好控制的。
在不断繁荣的内部市场下,疯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毕竟内部市场繁荣了之后,无法跟上的基础设施,都会有人拿着大把的钱去建设,从而跟上市场的发展。
这种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非常繁荣的市场下,会延伸出大量的建设行为,同时经济崩溃后,国民会欠银行很多钱。
而银行如果是国家的,那么国家在发动战争时,也就可以有很多人力可以动用。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把一件产品细化,会发现成本几乎大部分都是劳动力成本,而非劳动力成本的,那属于不动产成本。
但那些不动产成本,除非是那些田地,其他的人造不动产都是可以继续细分为劳动力成本。
美国的那种透支消费方式确实是诸多有利,但在中华帝国,必须由国家来艹纵这种模式,否则钱会跑到私人手上。
以中华帝国的发展计划,这种疯狂的铁路建设,还将持续十年以上。这要政策上不出问题,这种疯狂的建设就能够维持下去。
这是一种属于人为可控的疯狂建设,实际上对于国家来说,风险是很小的。
泡沫经济会破碎,那都是银行不再往外贷款而造成的。
到时候经济阵痛自然有,企业破产就能够不用再承担债务,个人则需要继续还钱,但私人一般都不会欠下太多钱,银行不可能让个人透支到不可能还清的程度。
可能最多,也就透支两到三个月的工资,而且可以向全部国民低息放贷,让他们去消费,以中华帝国五亿人的人口规模,这种透支消费的模式,理论上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那么经济崩溃之后,全体国民,必须为国家免费打工两三个月,因此国家就有非常多的钱去打仗。
而且战争初期,经济还未完全恢复,工资水平显然没有经济崩溃前那么高,那么国民可能要给国家打工半年,甚至是一年。
同时国家不需要国民马上就把钱还上,同时国家还是照样收税。
如此一来,战争潜力就无比恐怖了。
国家不需要出台什么强制剥夺措施,就能够获取大量的资源进行战争。
而对于一个五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负责战争机器运转的,并非是所有人口,因此可能国家可以打上十几年的战争,都可以继续持续。
因此,中华帝国已经小规模的开始建立信贷体系了,并且想一小部分的国民发放信用贷款,但目前利息还比较高,不是所有国民都会去贷款。
如果要加大放贷量,只要把利息降低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就可以。当然不可能一下就降到没有的程度,可以逐渐的往下降,以避免在同一时期太多货币流入市场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就是我借你钱,不要你利息。个人拿到钱后,就会出现大量的商业活动,从而使整个市场都无比繁荣,人们的收入开始增加。既然收入增加了,贷款利息又很低,大部分国民都愿意起贷款,以提前享受到自己的目标,例如房子、汽车等等。
但银行突然不放贷了,让市场陷入萧条,让整个国家的国民都还不起钱了。
那么接下来,国家就用之前透支消费建设起来的基础,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而国民欠下银行大量的钱,也就能够给国家发动战争提供无比丰富的资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之前,中华帝国必须完成这一进程。
当中华帝国完成了这一进程后,马上就可以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而且是全面的战争。
至于什么时候加入战争,中华帝国是有极大的主动权的。
……1922年,中华帝国早建设的中京已经基本完工,中京位于开封以南八十公里,朱仙镇以西五十公里,在一片旷野中建立起来的一座新城。
为了解决中京的用水问题,帝国从牡丹江水库调水,建设起了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线。
南水北调这一工程,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了,重点在于解决北方用水问题。
帝国对于北方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点保护,同时对北部、西部的生态进行严密的监控,遏制了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此时北方草原上,还时常会发生了一些洪灾,相比后世不断扩散成沙漠的状况好太多了,加上中华帝国此时的防范意识很强烈,因此北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姓降到了极低的程度。
面对沙漠化的问题,中华帝国专门将生产兵团调往沙漠边缘,对沙漠进行精心的绿化。
后世中国也采取了这一措施,把军队调去绿化沙漠,但问题是树木种下去后做个报道,然后就没人护理了,这些树木有的枯死,有的被当地居民为了一些利益给搞死了,可能仅仅是为了那些盆子。
中华帝国此时则是则是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在沙漠边缘地区建立滴灌系统,然后将树木植下,同时在植树的地区建立防沙带,以免这些树木被沙尘淹没。
同时建立专门的护理队,对这些树木进行管理,出现树木死亡则进行补种,同时防止人为的破坏。
对于人为的破坏,帝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破坏沙漠绿化植被,可以进行判刑,力度视行为恶劣程度而定。
帝国对于这种绿化并未急进,而是打算每年绿化多少地区,首先将沙漠扩散势头阻止,同时年年对沙漠面积进行压缩,最终将整个沙漠包围,尔后彻底的将沙漠绿化。
滴灌是绿化沙漠的重要技术,而沙漠周边地区可能缺少足够的水源,因此帝国加大力度进行南水北调工程。
同时帝国还计划,从贝加尔湖,也就是当前的北海抽调淡水。北海拥有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淡水资源,从那里调水是个不错的选择,起码用来供应沙漠滴灌体系的消耗是绰绰有余的。
另外,帝国已经秘密在渤海建立了一个大型海水淡化厂,这个淡化厂用的能源就是特斯拉电圈作为能源。
因此,帝国从贝加尔湖调水是必须的,这样可以鱼目混珠,实际上从贝加尔湖抽调供应北方的水并不多,大部分的水都将从渤海抽调,在淡化之后输送给工厂当工业用水使用。
实际上这些海水淡化厂让人知道也没什么,主要的问题是,中华帝国建设的特斯拉电圈发电厂必须封锁,不能让国民和其他国家知晓。
就如何发展北方工业群问题,帝国高层进行了多次商议之后,决定建立一种以免费能源为基础的模式。
主要的问题还是水,工业用水的来源,同时还有工业废水如何处理的问题。
不管是淡化海水,还是处理工业用水,都必须消耗较大的能源,如果用落后的生产力去发展,那么就不划算的。
因此帝国开始考虑用特斯拉电圈来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提供能量。
帝国将把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集中起来,从而建立排污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同时污水处理厂,也处理城市污水。
每个城市都将建立污水排放的专门管道,甚至是可以把许多城市的污水排放管道连在一起,统一排放到某一个超大型污水处理厂。
而这些污水处理厂,都将使用特斯拉电圈作为能源。
“如果说未来没有国家能够给我们打了,那么我们可以把敌人变成大自然,同样是这样的模式,但萧条之后我们以改造大自然的方式来恢复经济。”夏钧曾经在高层会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
这也基本上确定下了未来中华帝国的发展模式。
在有敌人的时候,当经济萧条时,就发动战争来恢复经济。在实在没有敌人可打的时候,就可以与大自然斗争,可以如同战争一般不考虑成本的对自然进行改造,同样能够拉动经济。
如果考虑成本的话,那么经济也就不可能恢复,因为国家这种不计成本的行为,实际上用的是国民欠银行的钱,太吝啬的话国民还不起钱,自然也就不能进行下一次刺激消费。
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让生产变得更加安全和没有制约。
“若是真有那么一天,我们甚至可以把黄土高原都改造掉。”阎锡山充分的意识到了这样模式的巨大潜力。
美国在二战前,便是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这种方式,在未参战时恢复了十年经济大萧条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
实际上,如果将用于战争中浪费的那一部分钱再去建设,那么其发展速度将是无比恐怖的。
毕竟在大量低息放款时导致经济无比繁荣时期,就会伴随着大量的建设活动。而当经济萧条之后,国家又用国民欠银行的钱去建设一些高成本,但却有益于社会的工程,那么不管是繁荣时还是萧条时,都可能进行疯狂的建设。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实际上维持社会基本消费供应只需要很小一部分人口,而大部分人口,都可以投入到那些建设之中。
而这些人欠了银行的钱,等于就像是资本版奴隶社会,他们因为需要还钱,所以本质上和奴隶没什么区别。
以美国的模式来说就是这样的,因为银行是私人的,不是国家的。
而中华帝国不是如此,中华帝国的银行都是华东集团的,华东集团未来必然要进行国有化改革,同时还将把股份分给国民。
因此未来中国使用这一模式,只能说是‘组织建设’的模式,并非是压榨式的,但压榨也一定存在。
如果不压榨,人人都很富裕了,那么谁还干活呢?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人们要达到物质富裕程度,实际上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税收等等东西的话。
不过一个国家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斧的组织,因此税收定然是需要的。
同时政斧还要组织一些高成本的建设项目,靠一般手段的税收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而且社会不萧条,劳动力成本会很高。
在中京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中华帝国迁都的议案正式走上曰程。
杭州此时非常发达,毕竟这里适合发展经济,又是中华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过造成的问题就是过于发达,经济发展与行政发生了一些不协调的干扰现象。
迁都已是必然。
加上战略安全等等问题的考虑,帝国内阁和议会都通过了迁都议案,决定于1922年6月正式迁都中京,同时陆续将中央各部门都迁往中京。
中京经过四年的建设,不管是用水还是交通上都已经比较完善了,具备了成为首都的基础条件。
对于迁都,杭州市民多数持反对意见,但并未发生过激的行为。
从各方面来说,迁都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
特别是战略安全上,杭州位于沿海,已经不适合作为帝国的首都了。帝国此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有巨大的战略缓冲余地可以选择。
……一转眼,六月已经到了,中华帝国正式迁都中京。
中京建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可以容纳两百万人的恢宏广场,帝国将于7月16曰建军节进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以庆祝帝国迁都中京,以及建军13年。
这次阅兵式,中国邀请了所有第三世界成员国参加,同时还邀请了世界各国媒体,说白了,这又是中华帝国炫耀武力,向世界秀肌肉的行为。
大批的帝国国防军开始往中京调集,中华帝[***]部组织了三十万陆军,以及两千架军用飞机参加这次大阅兵。
除了国防军以外,还有武警、民兵部队。
那一天,中京广场上人山人海,上百万国民从全国各地赶到中京观看这次大阅兵。
礼炮齐鸣,军乐奏响。仪仗队首先出场,举着军旗出现在了视野中。
当仪仗队走过观礼台,齐齐举起了左手。
这次阅兵式,必然被载入史册。
因为这次阅兵式,夏钧搬出了原定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纳粹军礼,由于这个时候德国纳粹还未掌控政权,军礼还是旧式的。
所以夏钧将原二战时期的纳粹军礼搬出,就成了中国特色。
夏钧在观礼台上,也伸出了左手,45度角伸向天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