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页
“吴将军这个建议好。相请不如偶遇,将军就与在下一同在此题壁留言如何?”张家玉欣然邀请吴三桂道。
“张将军说笑了。我一人人唾弃的汉奸那儿还有面目题壁留言,可别污了这大雁塔。”吴三桂尴尬的一笑婉言谢绝道。说罢他又转身向身后一同前来的部将使了个眼色。那几个部将立即会意的退了出去。而一旁的明军警卫也在张家玉的默认下跟着退了出去。整间塔室内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与张家玉两人。
眼见众人都退了出去,吴三桂也一改先前谈笑风生的模样。转而神色惨然的一个抱拳向张家玉恳求道:“张将军是个爽快人。咱们客套的话也不多说了。如今西安已成张将军的探囊之物,朝廷收复中原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吴三桂走到今日这一步怨不了任何人,更不敢奢望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只可惜害了手下的这一班弟兄们。他们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好弟兄,当年在关外也曾为大明出生入死过。还请张将军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至于在下的生死自然随便朝廷怎样处置。”
吴三桂说到动情之处竟一个屈膝朝张家玉跪了下来。张家玉虽久经沙场可也从未见过如此架势。一介宿将朝自己下跪恳求这多少让他有些惊讶。于是他一个箭步上前扶起吴三桂道:“吴将军,快快请起。在下虽不知朝廷最后会对吴将军如何处置。但在下却能保证将军麾下将士们的性命安全。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出城投降,朝廷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是加入我军,还是就此反乡都有他们自行决定。另外,在下也能保证将军家眷的安全。相信我,现在的隆武朝绝不会再搞株连了。”
吴三桂知道张家玉虽没保证自己的安全,可他的话语却是诚恳可信的。对于朝廷的态度他本来就不报多大的希望。但吴三桂对于张家玉最后保证自己家眷安全的一番话,还是打心底里感激不尽。于是他再次朝张家玉深深地一叩首道:“张将军的大恩大德我等永生难忘。”
然而张家玉却扶起了吴三桂宽言道:“吴将军,要谢就谢朝廷的宽大吧。不管怎样将军在最后一刻肯回头,也算是保全了西安古城。如今的满清已是残阳落日,只希望其他投靠伪清的将领们也能象将军这般早日回头。至少这样能使中原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
第16节 八旗眷属
“……圣主耶稣造成肉身,成全救赎妙爱深恩,世界明光驱散黑暗,跟随他行,生命丰盛……”
紫禁城慈庆宫深处的一座小庙龛中庄太后正虔诚地倾听着神甫汤若望的吟唱。一同倾听还有睿亲大王福晋元妃等各亲王贝勒的家眷。汤若望的汉语虽然生硬,但他那低沉柔和的声音却让庄太后等女眷的心灵暂时得到了某种解脱。关外的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以前大多信奉萨满教。随着藏传喇嘛教的传入许多部族亦开始该信喇嘛教来。自从皇太极登基后满人更是将喇嘛教奉做了自己的国教。几乎每各满清贵族的府邸都会有一处偏院用以供奉佛祖。
然而佛祖似乎并没有庇佑大清朝。让人沮丧绝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入了北京城,传入了紫禁城。虽然清庭一直以来都严格封锁着辽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战报。但象庄太后、元妃这样身份高贵的女子多多少少总能知道些外面的情况。况且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满清贵族们还在忙着掩盖盛京陷落消息的同时。英亲王阿济格在山西战死的消息也乘着灼热的强风传到了北京城。一时间整个北京城上下一片惶恐,流言四起。原本已被保密的盛京陷落的消息也就此被翻了出来。为此满清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再次使用他们野蛮的手段来压制城中老百姓反抗的暗流。
在清兵的屠刀下北京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得以喘息的满清统治者们也开始忙着为阿济格办起国葬来。由于阿济格的尸首还在明军手上,因此的这次的国葬也只能以他生前的衣冠来替代。可饶是如此整个葬礼依然隆重非凡。按照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大清全国要为英亲王戴孝三个月。于是数日来北京城的大小府邸都挂上了白色的灯笼。京城的百姓也被迫着为阿济格带起了孝。然而在北京城中汉人百姓的心目中,这“孝”更象是为即将覆灭的满清所带的。因此他们虽带着重孝,心情却异常的欢快。对于清军的种种暴行他们也一概隐忍着,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加倍偿还。
比起城中汉人百姓的阳奉阴违来,如今滞留在北京城的八旗老少可真的是度日如年了。这些八旗子弟越过了万里长城,完成了充满艰辛坎坷的远征。期间他们已经杀了数以百万的中原军民,抢夺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他们将华北大地上最为肥沃的土地占为己有,圈成牧场。他们将数以千万的中原百姓驱做奴隶。然而这些八旗部心里更清楚他们一旦失败,就将毫无选择地承受着以前所累积的罪孽的报应。再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战败的侵略者更悲惨的了。
这下子就连吃斋念佛都不能安抚这些八旗女眷们惶恐不安的心灵了。为了谋求精神上的安慰,她们开始寄托于各种神灵的保佑来。萨满教、佛教、道教乃至现在的天主教,凡是能求的神,她们总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以企求她们的丈夫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返回。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一直以来都在为清庭制造大炮火枪。在庄太后等女眷看来也就越发觉得这些洋和尚有些法力。于是庄太后便下了懿旨招汤若望等传教士入宫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