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元太妃是陇西望族之女,远嫁京城,再没有回过故土,从前的族亲自进宫后就没有再见过,而她又无自子嗣,晚年无亲无友,凄凉地在这深宫中回忆早已模糊的过去。
闻人湙面色如常,上前扶住了太妃的手,一经握上去,太妃的手就像干枯的藤蔓,紧紧攀着他不肯松,手臂抖动着,不停说些胡话,一会儿是父母,一会儿是兄弟,称呼也乱七八糟。
容霁有些看不下去,又不忍此时让闻人湙跟他走,遂说道:“我先行一步,待太妃清醒后帝师来东宫,我有事请教。”
闻人湙应了,神色从容淡然,并没有被病人缠上的不耐烦,反而温声宽慰老太妃。
容窈实在是困得不行了,和容莺交代道:“我再去歇一会儿,有事叫我一声。”
她点点头,坐在殿内撑着脑袋看向闻人湙,过一会儿太妃又糊涂了,死抓着闻人湙的手,瞪大眼念了句:“怀璟……怀璟去哪儿了?”
容莺本以为平常,却发现闻人湙的脸色终于变了,似是眸中忽然聚了阴云,很快又一瞬消散,他低声在太妃耳边说了什么,太妃忽然如孩童一般呜呜哭了起来,容莺立刻起身,连同侍女也拿着帕子进来了。
她抱怨道:“你怎么把太妃惹哭了?”
闻人湙嗓音微哑,道:“不是我。”
“好吧,那你方才在说什么呢?”她叹了口气,给太妃擦去眼泪。太妃依旧死抓着闻人湙不放,还一把拨开了容莺的手。
闻人湙避开容莺幽怨的目光。
过了一会儿太妃气息越发平稳,也不再哭了,神色反而变得平和,躺在榻上弱弱地喘着气。容莺喝了口冷茶,看到闻人湙给太妃牵了牵被角,紧接着太妃闭上眼,口中发出几个如同呓语般模糊的词汇。
“十六年……靖昌侯府……”
容莺起身走近,听清了最后一句。
“子姑待之……子姑待之!”
最后一个音几乎是从嗓子眼挤出来的,有如狂风吹过破漏窗纸,发出的声音如嘶鸣如悲泣。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她脚步一顿,疑惑地看向闻人湙。
这话是在指什么人呢?
闻人湙亦看向她,目光泠泠如水。
太后紧抓的他的手骤然一松,就此断了气。
——
元太妃薨了,宫中开始准备太妃的后事。
对于当日皇帝怒气冲冲离去的事,容莺一直没搞清楚。
从侍女那处得知,太妃对待皇帝一直是冷脸以对。然而在此之前,在皇帝还只是梁王的时候,太妃为人和蔼亲善,对待每一个皇子公主都犹如亲生,比起古板冷漠的生母,梁王反而更喜欢接近元太妃。直到秋华庭之变,两人彻底生了隔阂。
秋华庭之变中,太妃在陇西的母族也被牵连,族人被诛一百余人,自此也渐渐没落了。
容莺曾经受元太妃庇佑,因此也担任了替太妃守灵的职责。
丧葬上来往人许多,容莺穿着孝服跪在灵堂中,时不时就有人在看到她的时候心猿意马,对亡者的敬意全然忘了个干净。
九公主早已及笄,如今渐渐长成,有玲珑身躯,瑰姿艳逸。
对容莺生了心思的人不在少数,而她全然不知。
远在边疆抗击突厥的三皇子容恪传信回来,容莺也收到了一封三哥给她的家书。大抵是突厥猖狂祸乱百姓,他身为皇子必须以身许国,扛起守护国土和百姓的重任,等待驱逐鞑虏一定会回京,让她不用忧虑。
自从容恪自请入军营,她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他了,只能偶尔从信里得知千里之外的他是否安然无恙。本来按照约定,今年夏至就是他归京的日子,可因为边关战事,二人重逢之日仍是遥遥无期。
容莺一身丧服还未换下,神情落寞地坐在廊中看信。太妃的法事请了许多高僧和道人,她被吵得头晕,只能出来散散气,谁知看了信心里更闷了。
廊中时常有人经过,她也不当事,头也不抬地将信又看了一遍,却听到脚步声在她近身处停下了。
“这是谁家的女郎,生得好生娇俏。”
来人一身酒气,言语间满是轻浮,容莺皱眉看向他,微微不悦道:“我是大周的九公主,公子醉了,还是早些回吧。”
她起身准备离去,被醉醺醺的男子拦住,他听到容莺的身份并不畏惧,眼神越发轻佻,扫过露出来一小截玉颈,笑道:“原是九公主,看来友人诚不欺我……往日我竟不曾注意,公主竟出落得这般美貌。”
她隐怒不发,问道:“你是何人?”
“在下乃范阳卢氏嫡子卢兆陵,公主可记得我?”
“不记得。”
她侧身绕过卢兆陵,不理会他说什么快速就走。
卢兆陵酒气熏天,似乎要去追她,脚步不稳直接扑通栽倒。容莺回身看了一眼,见他没爬起来,仍是自顾自地走开了。
等到了有人处,容莺向他们说了卢兆陵醉到在廊道,找个人将他给带走,省得醉死在太妃灵堂附近。侍者听她提起卢兆陵,表情十分古怪,隐隐有鄙夷之色。
容莺问起来,他也就直说了。
范阳卢氏一家独大,卢太守的妻子同样出身望族,卢太守是出了名的惧内,院宅中只有一位夫人。偏偏生了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只有卢兆陵活到了弱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