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太后看了一眼小韦氏,扬手就扔给她王淮准那封密奏:你们俩看看,给我一个解释,王七郎闹腾出家时王尚书父子不作理会,这时却为何上这一本密奏。
小韦氏不知有何关联,韦中书却反应过来:这事都怪袁氏沉不住气,应当是将真相告之家人
太后闭目,忍不住揉额:如此说来,王尚书是知道我这犯厄因由所在?
小韦氏接口道:知道他还上折,岂非也与王七郎一般不识抬举,这分明是,分明是求圣人作主,放柳四娘出宫。
这话小韦氏倒没说错,灵沼公那密奏虽写得别外委婉,言下之意也只是质疑刘玄清无能助太后解厄,希望请凌虚天师出面,然则,根本用意却是替孙子及四娘不平,期待太后早日康复,还四娘自由,也省得他家七郎为这莫名其妙原因皈依佛门。
王公一贯刚正,倘若不知这事别有因由还罢,一旦听袁氏招供实情,毫无反应才是异事一桩,更不会逼迫王七郎改娶他人。太后想到自己假称犯厄一事被他们察觉,心里哪能没有怒恨,这时又是重重一拍扶手:看你们做为何事?一个袁氏都说服不了!
袁氏就是个蠢妇,自己看不住儿子,只知
够了!太后大怒,打断小韦氏狡辩,干脆不再理她,只问兄长:你察得如何?
韦中书满脑门汗:起哄者有部分是因王七郎至情至性,有心结交,京中子弟一贯热衷此类韵事佳话,所以跟风更多则是想借此机会,也全忠义之名,以为入仕造势。
这么说,竟然并非有人背后设计?太后蹙眉,倒是收敛怒火,手指轻敲扶柄两下,再问:四妹这几日可有与王家接触?
下臣不敢略微疏忽,将柳府诸人盯得严严实实,除了当日商谈由五娘替嫁一事,四妹也好,柳府其余人也罢,甚至连仆妪,都不曾与王家有过任何接触,我也让幼娘问过乔氏,当日四妹与王家女眷商议,一直没有避她,不可能与王家女眷通风递讯暗下勾通此事因与柳家无干。
韦中书怎么也没想到,早在太后下手前,乔氏居心就已经被柳家那小小庶女洞悉,而韦太夫人一早就与王家达成计谋,当太后被小韦氏挑唆行动时,柳家人当然不会也不需再与王家有任何接触。
这一局,韦太夫人胜在制敌为先。
她料到太后不会用直接毒杀或者问罪这样手段陷四娘于死境,太后需要柳氏支持,始终没放弃恩络,尤其是长子誉宜与次子信宜兄弟二人。因而,太后只能是采用较为柔和手段,因着这事有刘玄清这么一个神棍掺和,大约会找个中邪的借口,限制四娘自由。
不过太夫人也只是将她所知尽诉王家,建议王七郎可用终生不娶造成袁氏自乱阵脚,之于其中种种细节,比如同甘共苦皈依佛门等都是根据事态发展,王七郎与家长及贺十四郎协商后,共同议定计划。
这一切,无非是为了瞒骗过太后,让这位难以察觉柳王两家是她不能恩络逼服,而存杀意。
而因为贺淋那番警告,贺十四更是再生一计,早已着手实施,这时即将见效
太后,可还记得贺十四郎,单名为湛者?韦中书看似莫名其妙一问。
什么贺湛?太后毫无印象。
贺湛虽然已经参与了叩音一事,然而也只限于与元康交道,莫说根本不会过问此事细节的太后,便连元贤妃也没听说过叩音入宫还有贺湛参了一脚,太后这时错谔,当然不奇怪。
便是贺自谨最小一个孙子,不知何故寄养于上清观者。
宗室子弟?此事与他有关?太后神色便沉肃下来。
不是与他有关,是险些让他品度出蹊跷来。韦中书一扫今日胆颤心惊之色,这时冷哼一声:我不是在及恩侯府安排了三两耳目,就防这元得运一朝富贵毫无忌惮胡作非为,被人捉住把柄而不得收场,其中一个,是元三郎长随。
及恩侯府才是个真正的筛子,不但有贺湛安插耳目,也有韦中书暗线,并且贺十四更胜一筹,他的耳目,已经洞悉韦中书在元康身边那颗钉子,是以韦中书眼下这番说辞,当然就是贺湛有心泄露。
前两日,贺十四郎约元三郎饮酒,忽然提起他长兄贺淋,便是因毛维荐举授职羽林郎将者,忽然到上清观,声色俱厉让贺湛警告好友王七郎,说哗众取宠也得有个限度,当心惹杀身之祸!贺十四郎只觉莫名其妙,联想见及恩侯与毛维情谊不普通,便向元康打听可知王七郎招惹了什么祸害。
太后挑眉:那元康如何说?
及恩侯就是个草包,元康这小子更不知道这等机要,也觉莫名其妙,还说王七郎为太后祈福是好事,褒奖都是不及,哪有什么杀身之祸。
元贤妃因为姚姬一事被禁足,这些时日以来自然不曾与娘家联络,及恩侯父子压根不知太后算计柳四娘,当然觉得莫名其妙。
那贺湛又说,他也觉得诧异,就算王七郎为太后尽忠之外,有些别样心思,可远不至于杀生之祸,元康好奇一问,贺湛便说了王七郎其实早在定婚前就于曲江踏春时见过柳四娘一面,对四娘实怀倾慕,这次不惜发誓皈依佛门,也存着与四娘同心携力为太后祈福,盼望柳四娘早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