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页
当然,柳正倘若不是柳氏宗主,太后也不会废心笼络恩服。
想到这里,太后不免目光锐利她原先以为四妹是因谢郎才至于对她恼恨不满,可当她入宫,四妹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嫁入谢府,没想到却是宁愿嫁柳正为继室。那是她第一次看走眼,错误低估这位妹妹的心性。
太后在此百感交集时间,偌大正殿仿佛落针可闻,安静得似乎连朱红立柱边上那个镂花铜鼎里的薰香化烬声息,都清晰可闻一般。
坐吧。终于,太后轻轻一拂大袖。
韦太夫人这才起身,微两步于朱绒织金大毡上的一方锦榻,坐下前,仍不忘一个肃拜礼。
而在她身后,一同获诏入见的柳蓁却仍在原地,只未再膝跪,而是改为跽坐。
最近一次见四妹,仿佛还是新岁朝礼,当日繁琐,也未及与四妹闲话家常。太后却仍旧忍不住平易近人,这确是她习以为常,说完后自己也觉懊悔,果然便得一句正旦朝见大礼,是妾身不敢逾矩。看似自责,却避而不谈数回推辞宴见一事,导致太后自觉无趣,干脆也不再邀。
这不是跟自个儿添堵么?太后微咳了一声,似乎这才留意见柳蓁,微笑说道:怎么竟是四娘随你入宫?
只因七娘年小,得知长住禁内不免惶恐,四娘友睦,不忍见七娘不安,故自请入宫。太夫人根本不提什么诚心祈福的话。
自请?太后挑起一边长眉,居高临下瞥了一眼一直垂眸低面的女子,只从那不自觉般握紧的拳头,也能品度出怨愤不甘之意。
于是她一声长叹:我也知道,七娘这样年岁,又历来娇生惯养,只怕乍一时间离家而居禁内会不习惯可谁让我好端端竟就犯厄呢?也实在别无他法。再看一眼四娘,面孔更是低下去几分,拳头也握得更紧。
柳蓁此时也不是完全装模作样,她纵然因为祖母劝慰,再经十一娘一番开导与坦诚身份而斗志昂扬,这时再不存轻生之念,然则当见太后一副神彩奕奕却仍称犯厄无可奈何,不由想到当年这位佯作关心母亲重疾不起时的旧事,心中哪能没有愤慨,是以便将祖母临入宫前叮嘱的不甘怀愤模样演绎得淋漓尽致。
太后又故作关切问道:可四娘不是就将出阁?若因我之故,耽搁晚辈婚事,哪能安心,罢了,那合适之人再寻就是,万万不能让四娘委屈。
这时,本应由柳蓁呈情示忠一番,故而太夫人也没急着插嘴,然而过了十余息,柳蓁却只是看似恭顺跽坐着,太夫人当然不能继续沉默下去,说了一句:太后凤体安康为重,妾身怎敢只顾私己,四娘一贯忠孝,也万不会觉得委屈。最后一句,语气沉肃下去,警告意味十足。
于是柳蓁这才叩礼:蓁若能为太后祈福解厄,自觉三生有幸。
太后眼见柳蓁可怜兮兮不甘不愿模样,眼中恍过一丝笑意:如此,便让四娘先往紫阳观,四妹,你不容易入宫,今日可得好好陪我说上一阵话。
便有宫人引领四娘拜辞出去,太后又挥一挥手,摒退侍从,险些又没忍住亲近,好容易才憋了回去:四妹,王家那边,你欲如何交待?
太夫人似乎也觉得明人不说暗话更加自在,当然更加不会客套婉转,竟然冷冷一笑:还能如何交待?四娘为太后祈福,天下人谁敢非议,然则王柳两家联姻本是遵从祖令,也不能就此作罢,眼下柳氏嫡宗女儿,论年岁,也只有五娘合适,只妾身却拿不准王家是否认同,毕竟,五娘只是庶子嫡女。
信宜虽为庶子,不过四姐视他不是历来有若嫡出?再者信宜本身也具才品,王氏并非短见门第,应不会计较,我看,是四妹多虑。
太夫人没好气说道:但愿如此罢。
殿内气氛一时消沉,仿佛那些朱柱越发高险几分,太后睨目俯视太夫人一阵,总觉得心里不甚畅快,并没有压服逼迫得偿后的愉悦感觉,因而又慢条斯理问道:四妹可还有话?
不知贵妃可还安康?太夫人直捅捅问道。
太后不由蹙眉,冷哼一声:能吃能喝,她好得很!怎么,四妹只关心亲生女儿,竟一点不忧虑四娘今后处境,这似乎有悖于你一贯公允慈和。
太后谬赞,妾身一贯亲疏有别,哪当公允二字,太后不是也正是想让妾身自认偏心,才至于如此。
这话颇显大逆不道,几乎是要揭开窗户纸了,太后却开怀大笑,连连抚胸:你呀,还是这样脾性也罢,到底咱们是一家姐妹,我今日就给你句准话,不会让你过于为难与王家这门姻缘,五娘更加合适,至于四娘,我还不至于与她一个晚辈过不去,待三两年后,我再替她择选一门良缘,那时虽然已经过了嫁龄,不过眼下士子因学业耽搁,二十好几还未定亲者也不算少数。
太后这番话,对誉宜说来更加妥善,横竖我现在就算废这唇舌,他也只会念太后恩恤。
还是一块硬梆梆的卵石,不,卵石也经江流缓平棱角,这简直就是块峭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