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页
玉栏里的牡丹摆放也是有规矩的。斗花的牡丹可以先送来,也可以在牡丹会当天送来。先送来的多半是自知无法夺魁,却也是名种可以拿得出手的,这样的花就摆在石台低处,由长公主先进行评判,以决定摆放的次序。因长公主多年酷爱牡丹,她的评判素来中肯,无人不服的。至于那些当天才送来的花,就是意在花王的了,送来时多半都是用帷幕遮挡着,只等到斗花时再现真容。
现在,玉栏上就摆了四盆用帷幕遮住的花,其中有一株特大的,与其说是花,还不如说是牡丹树,单是下头的盆子就要二人合抱,用来遮挡的帷幕比旁边的那盆足足要高出大半截去,引得赏花众人不停地指指点点。
玉栏外已经有许多人了,沈宜织很快在其中发现了刘夫人,连忙上前请安。刘夫人携了她的手左右端详了一番才笑道:气色不错,世子爷待你如何?
娘都说我气色不错了,还要问。相比较王氏,刘夫人倒真的像她的亲娘了。虽说当初认义女是因为她救了刘如意,但如今两人倒是越来越亲近。
刘夫人低声问:你婆婆有没有为难你?她也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后宅那婆婆的那些个手段,没经过也听说过。何况侯夫人还不是亲娘,后娘对继子好的都没有几个,更何况是对继子媳妇呢。
也无非就是立个规矩什么的,并没有太过分。说到这一点,沈宜织也有点奇怪。侯夫人除了晨昏定省,早饭叫她在一边伺候之外,并没有特别闹什么妖蛾子,老实得沈宜织都犯嘀咕。
刘夫人点点头:这就好。婆婆总归是婆婆,叫你立规矩就立吧,做人媳妇的,都是这样过来的。好在你是有品级的世子夫人,她应该也不会太过份。
良媛在宫里还好?沈宜织想起刘如意。
刘夫人有几分怅然:过年的时候叫人从宫里赏了东西下来,说还不错。太子妃人挺宽和的,你那妹妹又不是那等做妖做怪的人,太子妃倒也容得下。只是我品级不够,不好时常递牌子进去瞧瞧,想来端午节也还要往下赏东西的,到时候宫里有人出来再问问罢。这逢年过节的,宫里的妃嫔们往外赏东西是惯例。其实说是赏,有些低位的妃嫔自己的月例银子还不够用呢,有什么可赏的,不过是借着这个机会往外头报个平安罢了。就是这样也得有点头脸的才能使得动人,那失势了的,自己宫里的太监宫女都使唤不动,更不用说出宫报信了。刘如意能派人出来赏东西,就说明在宫里地位尚可。
娘也别太担心了,妹妹是什么人想必太子妃也看得明白,不会刁难的。其实沈宜织还有几句话不好明说的。太子妃自己已经有儿子了,今年八岁,还是嫡长子,又生了两个公主,大的五岁小的两岁,也都很得太子欢心。加上她母家是清流,在朝中的地位也有,因此太子妃在东宫的位置也是稳稳的,并没有必要主动去害什么人。只要刘如意眼睛不盯着她的正妃位置,就是生儿育女也没什么可招太子妃忌讳的,毕竟等你生了儿子长大,人家的儿子只怕都要生儿子了。
刘夫人也明白,若不因着这个,她真是死也不会送女儿去参选的。两人又说了几句别的,总归侯夫人还在,沈宜织也不好离开过久,便离了刘夫人又回到侯夫人身边去了。刚坐下,就见韩夫人笑着过来了,身边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居然是沈宜春!
沈宜春今儿穿了一身湖蓝色衫裙,一枝荷花从裙角的荷叶里伸出来,一直伸到腰间,在裙子上开了一朵白里透红的大花,另有一枝*直伸到了上衣的肩下,*末端还绣了一只蜻蜓。头上也是简简单单的挽着堕马髻,再插一枝巧色荷叶莲藕的翡翠簪子,另配两枝累丝蝴蝶赤金花钿。这身衣裳在一派红红紫紫当中倒格外显得雅致,只是沈宜春有些拘束,气质上就欠缺了些。
虽说韩姨娘不过是个姨娘,但韩家怎么也是四品官员,侯夫人也不能真把姨娘的亲戚不当亲戚,只得打起笑容跟韩夫人寒喧了几句,眼睛就瞥了瞥沈宜春:这位是她记得韩家没有这个年纪的姑娘啊,莫非是远亲?
韩夫人抿嘴一笑:夫人不认得?这是少夫人娘家的嫡姐呢。故意把个嫡字儿念得清楚些,眼睛直往沈宜织脸上瞟。
侯夫人当真没想到。王氏带着沈宜春来的那次她知道,但听说来人直接去了世子爷的院子而没来正院拜见她,就不禁冷笑了一下:到底是乡下人,连个规矩都不懂,不过来也好,她也不耐烦跟商户家的女眷打交道。后头听说来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走了,心里暗自痛快,也就丢到了脑后。真没想到韩家居然会带着个商户女出来,这算是哪门子关系呢?
韩夫人笑吟吟地道:我家王姨娘,就是沈家太太的妹子。
侯夫人脸上略微有点不是颜色。韩家姨娘的亲戚,是自己家的正经亲戚,这说出去够好听的。要不是郁清和弄了这么个商户女来,怎会如此!但是又觉得心里有点痛快任你什么太后赐婚,什么有品级的世子夫人,不过是韩家姨娘的亲戚,到外头一说,连郁清和的脸都要丢光,真是太好了!
沈宜织抬头对韩夫人笑了笑:夫人今儿是来看韩姨娘的?可惜她没有来呢。这些人有意思吗?觉得这样子就能贬低别人?难道忘了自己家跟侯府是什么关系?难道说,把她踩下去了,韩姨娘就尊贵了?本朝规矩不能以妾做妻,韩姨娘如果也想做正妻,先得跟她一样离开侯府,韩姨娘敢吗?韩家敢吗?既然都不敢,叽叽歪歪个什么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