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
魏国百姓倒是对此期待满满,几乎称得上翘首以盼。
毕竟有韩国与燕国两者成果在前,魏国百姓在与秦国没有太大仇恨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反对可以让自己变好的所有可能。
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百姓在并入秦国后,生活较之以往有了太大的进步,所以才有了这个结果。
韩国不必提,这地方的土地本就富饶肥沃,等到堆肥之法与各种农具开始推行,这块不大的土地瞬间焕发出了惊人的生机。
虽然秦律严苛,但对真正守法的百姓其实根本没什么影响。
而就算有影响,秦律也不是没有给出赎罪的办法——
参军打仗。
秦国如今对外战争频频,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不是重刑犯,都有挽回的机会。
所以大部分韩国百姓没多久就发现,他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而等到公路与水车等基础设施都跟上后,他们对如今的生活就更加满意了,除了极少数老人,其他韩国人已经打心底里承认了自己秦人的身份,并打算为秦国贡献一份力量。
毕竟能获得爵位,谁还愿意做寻常百姓呢?
与韩国相比,燕国要麻烦一些。
燕国苦寒。
这时候的人只要提起燕国,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这么个印象。
事实是燕国的国土位于现代的北京、河北、辽宁一带,虽然有部分国土确实常年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但那地方也非常适合种植粮食。
东北大米,可是非常有名的。
除了位于辽宁一带的地方,北京、河北等地你要说苦寒,那地方的人肯定也是不依的。
关键是,燕国临海。
光是渤海一带的海产品,处理好后送往内陆,就是一大笔进项。
赵馨直接按照地图,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对比古今现状,然后将那些地方在现代的发展规划直接套用在了如今的燕国土地上。
各种基础设施在那些地方快速铺建,这些年积累下来的高产作物种子也已经送了过去。
两年时间过去,已经卓有成效。
虽然比不上北京是首都时候的繁荣,但当地百姓也已经不再为温饱发愁。
魏国百姓坐拥土地,已经非常高兴。
又得知秦国要帮助他们发展,更是喜不自禁,一个个翘首以盼。
这样的情况看呆了齐楚二国,一些嗅觉敏锐的,已经从中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与秦国的交锋,绝对不能失败。
一旦失败,他们都将如其他国家的贵族一般,再无翻身之地。
只是高层与百姓的需求向来不共通,这也直接导致了二者想法不同,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做出的反应也截然相反。
比如面对秦国的攻打,两国统治阶层战战兢兢,百姓却一边反抗,一边又忍不住心生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士兵的战斗力,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
只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忽视百姓,所以尽管对百姓的力量满怀戒备,贵族的傲慢却让他们并未因此多做什么。
楚国清醒一些,想要与齐国联合。
唇亡齿寒,一旦楚国灭亡,齐国必然受到秦国的攻击。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曾发生。
只是当时秦国派人过去挑拨,让齐国笃信秦国攻打楚国与齐国毫无关系,最后被秦国分而化之,逐步将两国国土纳入囊中。
齐国高层很蠢,这毋庸置疑。
但之前秦国发起的“打贵族,分田产”还是让他们生出了一点点的戒备。
于是面对楚国的联合邀请,齐国也变得摇摆不定起来。
嬴政却并未如前世一般,派人前去挑拨。
而是,征召了更多士兵。
今时不同往日,前世秦国打下其他国家后根本来不及消化大片土地与百姓,这直接导致灭国战争中的主力一直都是老秦人。
但这辈子有赵馨从旁辅助,新增的土地与百姓都很好地融入了秦国。
也即是,秦国如今可以征召的士兵,是嬴政前世的好几倍。
第106章
在绝对武力的压制下, 何必执着于那些阴谋诡计?
嬴政的自信心空前膨胀。
但也许是因为前世在楚国就吃过一次亏,所以他哪怕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也仍旧小心谨慎,并未得意忘形。
战争上的事情,朝中有无数优秀将领。
嬴政自己也从图书馆中看了许多兵书, 他将那些兵书的内容融会贯通, 与手下将领商议如何攻打某个城市的时候, 还会透露给他们知道。
他因为并不经常在前线,很多知识都是纸上谈兵。
但王翦等人常年打仗, 吸收了新的知识后, 几乎立刻就灵活运用到了战场上。
这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修养了几个月后,嬴政问起攻打楚国需要的兵力,手下将领们也给出了与前世迥然不同的答案。
前世王翦咬死了, 攻打楚国必须要有六十万兵力。
李信年轻力壮, 又格外擅长轻骑闪电战, 所以在嬴政询问的时候夸下海口, 承诺可以用二十万军队将楚国拿下。
他这样说并非无的放矢, 而是衡量了两国士兵战斗力与自己能力后说的。
但这种战斗方法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 那就是无法携带大量粮草, 非常仰赖后方补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