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之所以能这样干,也和毛妈家相对特殊的情况有关。
毛妈家本姓金,她就叫金秋芬。毛思嘉她姥爷姥姥这辈子的儿女,不算夭折的,成人的有兄弟姐妹五个。大儿子小儿子中间,隔的就是姐妹三个,因为姐妹三个出落的好看,是当时胡同里有名的三朵金花!
两个儿子先不说,仨儿姑娘呢,毛思嘉她大姨金春花嫁了她厂子里的师傅,这师傅和毛爸一样,都不是北京城的坐地户!比毛爸好一点儿的是,还有一些亲人,然而山高水远的,也不能逢年过节看看,最多就是偶尔写信寄东西回去,老家偶尔也会回一些特产来。
至于毛思嘉她小姨金秋芳,没嫁人...三十出头了一直没嫁人,这在这时算是比较少见的了。
这样一来,姑娘姑爷初三上门就有了条件。如果不是这样,肯定是要优先人家家里的安排的。
毛思嘉就是初三的时候,跟着爸妈、提着拜年礼物,去了姥爷姥姥家。
姥姥姥爷家在东城,新年又冷,一家人也没有骑自行车,而是搭了公交车,再走了一路才到目的地。
金家和毛家一样,也是胡同里头四合院...其实也不好说四合院了。为了塞下更多的人,即使原本是规规整整的四合院,也乱搭乱建的不成样子了,所以和建国以前那些大杂院一样,都浑叫大杂院!
“嘿!这不是秋芬吗?来看你爸妈了?”胡同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眼睛尖,一下就看到人了,目光移到毛爸身上:“这是毛铮啊...老金这下高兴了,姑娘姑爷都来了!”
有差不多年纪的男的,要给毛爸散烟,看样子是要唠几句了。
毛爸让大家伙儿看看自己满手的东西:“对不住!对不住诸位!我这儿看我爸我妈去,先见了爸妈,一会儿再来玩儿!”
一听他这话大家就笑了。
“行啊!秋芬,你家这位当初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呢,现在北京话都说得不错了!”
毛妈眼睛瞪过去,这个时候说话的都是和她年纪差不多的,这就是当年的发小啊!一点儿都不带客气地拆台:“也就这几句像点儿样儿!平常说话还是他老家味儿。他自己说也就算了,姑娘也学了他说话的腔调,可恼着呢!”
毛思嘉在一边不好意思地眨了眨眼睛...毛爸是白背这个锅了!这个时候的北京,多的是父母不是北京人,却说一口北京话的孩子。毛思嘉之所以始终带柳城口音,纯粹是上辈子的习惯!
“那是这孩子本性不忘根儿!”大过年的,肯定是捡好的说的。
又有人看着毛思嘉:“看看这孩子,长的多招人。不是我说秋芬,比你小时候好看...你当年还说胡同里没比你更好看的姑娘了,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
笑贫了几句,毛家三口人才进了老金家住的那个院儿。
“爸妈!我和毛铮、小嘉来了!”才进院儿,毛妈就唤道。
毛思嘉她姥姥早就注意着外边的动静了,这时候打开门:“快进来快进来!外头多冷啊!”
毛思嘉她姥姥是一个长相很慈祥的老人,就像是大家固定印象中奶奶外婆的样子。
“姥姥!”毛思嘉甜甜地叫了一声!
毛思嘉她姥姥应的也高兴,毛思嘉小时候毛妈没时间照顾她,在上幼儿园前一段时间,常常是放在姥姥这儿的。谁养的孩子谁有感情,毛思嘉又很乖巧听话,和普通的人事不知的孩子不一样,自然很讨老人家开心了。
就算是非常重男轻女的姥爷,也偏爱毛思嘉一点儿。当然,这个偏爱是有条件的,就是不能和几个孙子、外孙子比较。单论孙女、外孙女,毛思嘉是更得他意的。
姥姥把毛思嘉迎进了屋子:“快进来暖和缓和!你这孩子,天儿这么冷,下着雪花儿呢!还穿这么单薄,不能光顾着好看呐!”
毛思嘉穿着今年新做的呢子大衣来的...这可来的不容易。毛思嘉家里有钱,毛爸毛妈在这时也算是有门路的人了,加之家里孩子就毛思嘉一个,毛思嘉在穿衣的问题上无疑是富裕地让所有认识她的孩子羡慕。
首先,只有一个孩子,她就不存在捡哥哥姐姐旧衣服穿的情况了。很多头上哥姐多的,从小到大都没尝过穿新衣服的滋味儿。
另外,一些条件不好的,就算是家里的老大,也穿不上新衣服...他们得从爹妈那里接茬衣物。
从爹妈那里捡衣服穿没有什么,这个时候军装大行其道,大都是军人子弟继承的爸妈的。难的是只能捡衣服穿...就算大家再提倡艰苦朴素,心里肯定还是想穿新衣的。
毛妈是纺织厂的职工,毛爸是汽车公司搞货运的,除了规定内的布料供应,还能搞到一些供应外的布料。以毛妈为例,厂里总有一些生产时候出问题的布料,或者是质量不行,或者是印染坏了。这些布料,有的会下发旧货商店处理,有的会成为百货公司的‘福利’。
作为‘近水楼台’的纺织厂本身,当然也不会不插一手。
反正毛妈弄到不要票的‘处理布’的机会总是有的...
然而,毛呢布料是另一回事,这种布料毛妈所在的纺织厂并不生产...事实上,少数生产毛呢的厂子也很少会在国内销售,这玩意儿能出口创汇呢!
这个时候生活中常见的呢子大衣,一个是军人家庭,家里有高级军官的,这时候有一说法叫‘将校呢’,将校级的军官是发呢子大衣的!既然是衣服,就会有消耗,新的下来了,家长就会将旧衣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