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页
无论如何,这位声名赫赫的平原公如此动作后,就算拓跋焘想要问罪他的儿子和妹妹,也不敢再动了。
话说赫连定率数万骑兵铺天盖地的南下,顿时惊起了一路看守道路的魏兵。此时魏国刚刚打下夏国才两月,见到赫连定摆出君主的仪仗,无不惊慌失措,闻声而逃。
大军都在统万看守,镇守长安的是高凉王拓跋礼。他的守城之人不到一万,又听说粮道断绝,此时见赫连定冒了出来,并不知道赫连定是收拢了赫连昌的余部才有数万骑兵,还以为赫连昌随时也会南下,便带着部将和人马连夜放弃长安,退往统万城。
长安是赫连定的地盘,拿下以后,整顿城务,犒赏三军,又派出使节去平城和统万,并不再多动弹。
但长安历来是大镇,魏国早已统一了夏国,只有西陲的安定和上邽这种小城还在赫连昌的手中,可长安不是,长安是夏国腹地的一枚楔子,地处险要,即使拓跋礼走时带走了所有的粮糙,长安城也不是一下子能攻下的。
更何况还有赫连定这样的名将镇守。
一时间,夏国以一种奇特的姿态重新进入到所有国家的眼中。
在这里,赫连家还有人一直没降,像是一颗亮晶晶的星子一般,在一片黑暗的敌国之中闪亮星空,竖着夏的大旗。
就在赫连定拿下长安的时候,他派去统万查探消息的探子回来了,刚好和他派出人前往统万和平城的时间相同。
那探子回报的结果很出人意料之外,统万城里,狄子玉的夫人赫连明珠并未被控制住行动,拓跋焘似乎还派出长孙翰的夫人亲自去安抚,让她不必惊慌,他不会把赫连定和她混为一谈。
在统万城张渊府中学习的赫连止水也没有被如何残酷的对待,拓跋焘不但没有把他带去平城,甚至还让他留在了曾外祖父张渊身边,等张渊把夏国的国务整顿好了,再一同前往平城任官。
赫连止水经常出入太史公府,还和那探子接触过一次,告诉探子他如今过的很好,让他父亲不要挂念,看样子并非言不由衷。
得了家人好消息的赫连定却并未露出笑颜,只是静静伫立了一会儿。
当夜。
你说平原公,阿不,陛下站在城楼上想什么呢?
一个跟着赫连定历经磨难回到长安的亲兵纳闷道:陛下都在城楼上站了一夜了,害我们也要喝风。
谁知道呢?
另一个亲兵叹道。
他如今真是寡人了,可能心里难受吧。
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
为什么留下我?大概是想要让我回去送信,好告诉陛下,我不是叛逃,不要问罪我的公主吧。
玉翠:(抓狂)老娘就知道狄子玉是个办不成事的!怎么跟着跑了!
☆、第207章 秃发王子
夏国的战报顺利送到拓跋焘手上的时候,他正在大校场观看三军cao练。因为是崔浩一力要求劝降的,所以当他拿着战报冲进校场时,所有认识这位崔太常的人都吃了一惊。
他们从未见过这般失态的崔浩,毕竟人人都知道,崔浩是最重仪表之人,从不奔跑仓惶,永远都是一副淡然冷静的姿态。
拓跋焘见崔浩如此慌张,心中就咯噔了一下,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qíng发生了。没一会儿,崔浩奔到他近前,伸出信函递给他说道:
陛下,夏国有变,赫连定裹挟着狄子玉等人拿了上邽,带领骑兵去接了安定之围,杀了赫连昌
拓跋焘一听是这样的事,怔了怔,这是好事啊,为何太常的脸色这般难看
他打开信函,短短的一卷纸上写满了东西,显然写者心qíng激动,字已力透纸背,拓跋焘糙糙看完,脸色也不太好了。
赫连定杀了赫连昌,自立为帝,迁都长安了。拓跋焘蹙起眉。此人真是好决断,好魄力。
他杀了赫连昌,本该见弃与赫连宗室,但他自立为帝,重新竖起夏国的旗号,这原本的谋逆也都成了英雄一般的行为。
在混乱的十六国时期,很多时候王位更替,全是靠屠戮上位的。赫连昌丢了国度,仓惶逃跑,便已经失了民心,赫连定素有威望,和赫连昌又有家仇,此时便是杀了他,道义也还在他这边。
崔浩的计策不奏效时心中就有些不安,好在拓跋焘并没有表现出责难和失望的样子,崔浩也就不停的打探消息,好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现在看来,劝降应该是成功了,毕竟赫连定知道了赫连昌杀了他家人的事qíng,还去收复了上邽和安定,杀了赫连昌。
但他自立为帝,困守孤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拓跋焘来说,赫连定比赫连昌还要棘手,他xing格坚毅,又知进退,倒比有勇无谋的赫连昌更让人头疼。
一时间,拓跋焘也没心思看什么演武了,点了朝臣和黑山大营的几位大将去参军帐中议事,直接离开了点将台。
这种国家大事原本是轮不到贺穆兰参与的,但因为拓跋焘放过赫连定的妹妹和女儿是为了她的劝谏,所以此时很想把赫连定恩将仇报的事实甩她一脸,便也叫了她来,让她听一听自己劝谏的结果。
但旁人却不知道拓跋焘为什么要点一位既非贵族也非大将的虎贲将军旁听,有的人认为拓跋焘看重花木兰,想要栽培;有的认为拓跋焘喜欢年少英雄,愿意提携,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心中都高看了贺穆兰几分。
有时候圣眷来的就是如此容易。
贺穆兰自己也不知道什么事把她叫去参军帐,心中也是忐忑。
莫说贺穆兰,便是花木兰,也很少参加什么军国大事的讨论,无非就是令出行至罢了。
她进帐时,军帐中已经就赫连定的行为议论开了,大概是因为赵明是夏国人,拓跋焘没有让他伺候,帐中只有文武大臣。贺穆兰自觉的找个角落站好,静静地听他们讨论。
这一听不得了,贺穆兰的眼睛都要脱出来了。
赫连定自立为帝了?
占了长安,坚守不出?
饶是她知道赫连定厉害,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她的记忆里,赫连定后来似乎确实自立为帝,但那也是几年后的事qíng了。他自立为帝以后还很厉害,一路往西灭了西秦,然后占了西秦的领土重新复国,只可惜最后下场不怎么好,渡河攻打北凉时渡一半被邻国吐谷浑的首领活捉了,送到了北魏。
他让北魏吃尽了苦头,又懂得迂回,魏国的百官都不同意他活着,最后被处死了。
越想,越觉得整个人真是命运多舛,实在是让人叹息。
我不同意崔太常的说法。他若是要降,杀了赫连昌以后便可以带着人马归顺,又何必占领长安?
太史令徐辩态度qiáng硬的否决着崔浩的意见:我们当初就是听了崔太常的意思,才派出狄子玉劝降,结果呢?倒又劝出一位夏帝来了!
崔浩知道徐辩喜欢拿对手的错处说事,并不否认自己计策的不周全之处,他看着拓跋焘,认真道:若赫连定没有归属之意,是不会去解安定之乱的。奚斤将军那时已经粮糙断绝,赫连定只要等待一段时日,便可一箭双雕,没必要冒这个险。
而且,他还把狄子玉将军的人马都还回来了,沿路也没有进城收复夏国的国境,只是直奔长安,若说他要复国,实在是不像。
崔浩自朔州之战以后一直对赫连定颇为佩服,话语中也多是褒誉之词:像这样的宿将,又不是年轻无智的小伙子,xing格早已定下,他会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那究竟是什么道理!
古弼冷哼:他难道不知道反抗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我们大魏厌恶吗?
拓跋焘有个才能,便是善于在众臣的议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每有大事,必定召开廷议,任由百官在下面吵个天翻地覆,在吵着吵着的时候,就会脑子突然灵光一闪,分辨清楚谁说的正确。
崔浩带来的道士寇谦之说这便是天子的能力,有明辨是非之力,只有天命之人才有,拓跋焘对此不置一词,但心中却有些相信这能力确实是天授的。
此时也是如此,一群大臣正在吵吵闹闹,古弼脱口而出他已穷途末路有何好苟延残喘的话突然点醒了他。
拓跋焘开始将自己代入赫连定,想象若是自己到了这般境地,该如何去做才行。
在某种意义上,赫连定和拓跋焘是同一种人,都不服输,又个xing倔qiáng,拓跋焘只想了一会儿,便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拓跋焘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赫连定想降,但他想要有尊严的降,他等着我去请他来魏国为将!
拓跋焘在廷议时抽风也不是第一次了,拓跋焘跳起来大叫,古弼的不悦立刻就从崔浩转移到拓跋焘。
陛下,你又想什么就要做什么了!他如今只是一亡国的王族,怎值得你亲自去请!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毕竟成王败寇,就算赫连定再厉害,也丝毫不能和拓跋焘相提并论。
可拓跋焘不这么想。
话不这么讲,想当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若是赫连定,真到走投无路之时,也不愿意别人把我当成败家之犬,肆意轻视。我是赫连定,我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可用之处,然后寻个好价钱把自己卖了。他是夏国的柱石,如今又成了唯一的皇帝,自当值得我妥善对待。
拓跋焘从心里佩服这位平原公,脸色也带出一丝感慨。
想他全家老小死于非命,国不成国,家不成家,身上系着夏国仅剩人马的希望,怎么也要做出些样子来,方可不被人笑话夏国尽是孬种。赫连定好,大大的好,我要去见他!
拓跋焘此时不过二十出头,热血上涌,就恨不得立刻备齐车马行驾千里迢迢去长安迎接赫连定。
在他原定的计划里,莫说是赫连定,便是赫连昌,如果降了或被生擒了,他也会像招待皇帝一样的对待他。拓跋焘这人没啥架子,让他亲自去迎接一个降臣,他真做的出来。
反正都是第一次,也让诸国的皇帝看看,我魏国就算灭了你的国家,也不会把王族当做猪狗一样对待的
拓跋焘突然像是抽风一般想要起驾去长安,整个帐子里的人都要疯了。就连对赫连定最为肯定的崔浩也连声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