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因为就算底层女性死掉也触发不了他的悲悯,当初解放她们已经是大恩大德了,还要怎样?农村男性才是他口中底层的“人”,是他悲悯心的全部对象。
而事后,他果然长篇大论,说“农村男性权益被漠视”“延续后代是人类天然的权力,然而在现行政治正确之下,提及他们拥有繁衍权力,都不被网络所容许”“女权的本质是平权,然而现在网上流传的‘女权’,却以敌视底层男性为共同的情感根基。”
过于“温和”“克制”的讲道理,而非刺激情绪,果然再度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热点冷流量。
没人勤快到愿意点进去看他长篇大论。
可恨的是,如果你点开他的帖子仔细阅读,会发现里面确实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和人文悲悯。他对“平等”理解的很开阔,很有高度。这个人是个很有思想的左|派知识分子。
然而郑莹颖始终都忘不了他的逻辑基础。
……始终都忘不了,他在讨论留守女童时,所展现出来的冷漠。
真不愧是跟她一样,玩笔杆子出身的文化人。郑莹颖想——明明是他从一开始就选择献祭女人,让男人先平等起来。是他没把女人当“人”——笔锋一转,倒成了女权背叛平权了。
明明是他们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教员思想。是他们异想天开的想实现不把女人当人的平权。
这种人使用马列毛理论,就像割掉唧唧入洞房一样可笑。
偏偏还锦衣华冠,做足了要入洞房的姿态。
也不知道想骗谁。
所以发现这个人在名单里时,郑莹颖立刻非常不善良的想要知道——他跟谁换了。
她私心希望他跟某个14岁辍学,15岁生孩子,人生因为男女不平等而充满苦难的山村女孩互换。
如果真的是这个人选——那么她就愿意相信,“灵魂互换”如果有幕后主使,“祂”的初衷应该跟对公平和正义的诉求有关。“祂”的理由是值得一听的。
他们燕大的毕业生,都倾向于相信“思想无罪”。这个“惩罚”显而易见有些过火了。
但,谁叫她性格极端呢。
她就是想看这些压迫,落到压迫者自己的头上去。
第61章 天降正义(三) 当压迫者成为受害者……
“汉东省的案例, 是警察告诉你的?”苏禾一目十行的浏览着这个副教授的资料,稍微感到不解。
从资料上看,这个人是个社会学教授。大学时苏禾被郑莹颖拖着, 旁听过不少社会学的课。跟很多人的直觉可能不尽相同——大学里最热衷于社会活动的, 反而最不太可能是社会学教授。因为他们研究的课题经常会涉及敏感领域,时不时的就来个解密年限。苏禾还记得, 她去旁听过的某门课的教授,博士毕业都十二年了, 博士论文还在保密期。
也因此, 他们往往都比较低调, 不太经常向公众输出观点, 也不太会跟经济学、法学领域某些信仰“新自由主义”的教授、学者一样,喜欢在热门话题里露脸, 或者干脆去当公知喊话。
这位副教授已经算是难得一见的,乐意在网上发表一些意见的人了。但整体气质上依旧比较偏克制,很有学者的格调。文章笔调里透着一股冷感, 极少煽动情绪。
——因为跟人换了身体,而去派出所报警?
不太像是他的作风。
“没错, 警察。”郑莹颖露出些似嘲讽、又似乎有些悲哀的神色, “——他约了一个专门资助农村女童的慈善基金的负责人谈事情, 似乎话不投机, 把人给打了。热心群众第一时间就报了警。”
苏禾:……
“……他对只帮扶女童的专项基金, 就痛恨到这种程度?”苏禾惊诧了——这位教授狂躁到能因对话谈不拢而打人?
“恰恰相反, ”郑莹颖拧开瓶盖, 喝了口咖啡掩饰自己的表情,“根据对方的说法,他打人是因为人家跟他解释苦衷。”
“什么苦衷?”
“女童基金帮助的对象里, 为什么有超过四成都是男童——这件事的苦衷。”
苏禾:……
“所以你判断,这个身体里的灵魂已经不是原主了吗?”
“又错。”郑莹颖说,“毫无疑问就是他本人。所以说,”她终于还是没克制住冷笑,“这件事要解释起来很复杂。”
跟陇东省的案例类似,这位教授也并非一次性互换而后长期保持互换状态,而是间歇性、频繁的互换。
但是跟陇东那个游戏主播不同,他是一个极其条理、聪明的学者。
——所以,他跟人互换的线索,也被记录、整理得非常清晰。
他第一次跟人互换,是在今年五月份——大概就在他于买卖婚姻致使19岁女子死亡的事件中,说出据说并不针对这件事的“农村男性也有延续后代的权力”后的一周之内。
具体表现是,他在课堂上当众晕倒,被就近送往医院。醒来后表现出极大的混乱和不安——就跟当日的孟周翰一样,被他的亲友判断为失忆。
所幸,睡了一觉,第二天之后他就恢复了。
据他的妻子说——恢复之后,他稍微有些异常。看上去比平时更压抑和克制。妻子为了让他放松精神,谈笑着说起他前一天的荒谬言行,谁知却让他慌乱起来。甚至对妻子发了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