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穿越)——青色兔子(124)
刘协吃东西要慢一些,这是他上一世年老后养成的习惯, 此时教导曹昂道:你慢些用,多咀嚼,待二十下之后再咽下
曹昂原本在家中时, 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公子,后来跟着皇帝, 日渐权重,恨不能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用,连用膳的时间都是在见人的缝隙里抽出来的, 只求能迅速吃饱,也就顾不上品味养生了。
人说周公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刘协也清楚曹昂身上的担子,慢慢道:你不要学他。天下的事是做不尽的,你的身体却只有一具,你明白朕的意思吧?
曹昂应了,放缓了喝汤的速度。
刘协便又回答他方才所问,不在颍川,又去哪里呢?回去,左不过就是长安或洛阳。长安到底偏于西北,回到长安,也是一堆老臣要朕车驾东归。可若是回洛阳呢当初董卓迁徙民众,洛阳原本百万人口,都已经不在其间。照据守洛阳的李利说来,洛阳已成了几无人烟的空城当初董卓在洛阳时数年的蹂|躏,而后董卓撤离,孙坚攻入百姓哪里敢留在这等兵马来往征战之地,大半是当初在皇帝之前,就挪去了长安,剩下的也都慢慢逃离南下。
迁徙之苦,朕是很清楚的。男女老少,一家子十几口人一起上路,待到了地方,还能活着一半人,这就是幸运的。更何况如今一是寒冷,二是疫病未消。如今长安城中的民众,半数都是当初跟着朕从洛阳而来的,朕如何忍心叫他们再受一次迁徙之苦?刘协徐徐道:可若是不回洛阳,朝中那些老臣又要吵翻天。朕从来不怕他们吵,可如今不是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担心朕也明白,荀彧虽然忠心,可颍川到底比不得长安,朕在此处,多有不便。朕的意思是,待安排了抚定各处的人手,朕就往南边走一走
曹昂微微一愣,问道:陛下要往吴郡去,还是往荆州去?
刘协道:其实两处都该去看一看。吴郡孙策一死,孙权到底年少,就算有他哥哥旧友辅佐,他恐怕也不好压制吴郡本地的豪族。荆州么朕也去见一见玉奴。
曹昂安静听着,他其实不是很赞同皇帝往这些刚平定的地方去,鱼龙混杂,万一出什么事儿,就悔之晚矣,陛下若要见玉奴,何不让玉奴前来?
不只是玉奴,还有荆州与他一同举事之人刘协解释道: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不只人如此,朕也该实地去看一看。
两人用过饭食。
曹昂呈上自己连夜整理的冀州户籍文书等,一低头看到皇帝案上倒扣着一卷新书,上书《伤寒论》三字。
刘协一面接过曹昂递上来的文书,一面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笑道:这是张仲景新写的书,从前只有《黄帝内经》讲阴阳五行与脉象,此后便是各种经方传世,如今仲景所写,才算是把二者联系起来了。朕看时也觉颇受启发。可惜还是此前说过的那话,张仲景长于治疗疫病,但对于毒理并没有多少新发现,这书中的理论于曹昂的余毒也就没有什么帮助。
曹昂素知皇帝行事,皇帝虽然喜好钻研医术,但也都是在闲暇之时,以此放松身心。但此时政务堆积,皇帝的案头会放这样一卷新的医书,那必然不只是为了放松之用。而皇帝的本意是为了什么,他也能猜到几分。
刘协翻着文书,又笑道:还有一桩趣事要告诉你,奉先昨日写信来,你猜怎么样?他原本不是想做徐州刺史么?如今去了冀州,发现自己要得少了,不想做徐州刺史了,倒是想做冀州牧了。
如今吕布与淳于阳、马超等还领兵在冀州。
曹昂微微一笑,道:冀州人口众多、土地富庶,谁都想来分一杯羹。就好比今早拦他的刘备还有他的父亲曹操。
刘协笑道:奉先也真是个人才,还从袁绍居所搜出了许多与朝中官员的来往信件,说是要都献给朕。
当时袁绍声势强盛,坐拥百万之众,在袁绍阵营中有如郭图这等两边下注的谋士,在朝中自然也有与袁绍暗中交好的大臣。
曹昂问道:陛下要查处这些人吗?他有些担心,似乎是不太赞同。
查他们做什么?叫人心愈发惶惶吗?刘协笑道:自然是朕先悄悄私下看过,再高调当众烧毁,以安众人之心。
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此时百姓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给天下休养生息之机。
刘协此时已看清文书上的数目,不禁叹息道:也难怪人人都盯上了冀州。哪怕他是天下共主,此时看到冀州的户口人数,也忍不住要艳羡昔日的袁绍。
此时在籍的冀州青壮男丁三十七万,总人口共六十万户,近四百万人。
这个数量,比整个帝国西部加起来的人数还要多。
也就是说此前的袁绍,哪怕只以冀州一州之力,所辖人口也多过皇帝了。
近些年来,汉朝最鼎盛时候的人口数,就是桓帝时达到了五千六百万只多,可是随着灵帝时战乱频仍,这十年来大战连绵,又有旱灾蝗灾,战争过后的疫病更是杀人于无形,如今说十不存一虽然有些夸张,但约莫估计,总人口恐怕要跌破两千万了。
在这种情况下,冀州还能有近四百万人口,三十七万壮丁,真能说得上是富可敌国。要知道此时整个并州也不过三十万人口。长安城中有当初大批跟随皇帝迁徙而来的官员豪族与百姓,还有后来从益州、凉州迁徙来的民众,也才只有百万之众。
刘协片刻之间,已经扫视完整篇文书,对冀州情况有了大概的掌握。
这也正是曹昂的作用所在,虽然整理查证这些数据需要许多日夜的功夫,但整理好的文书呈给皇帝,就给皇帝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整理文书的人必然要是皇帝信得过的人,否则他要从中弄鬼也是很容易的;又或者还要再加一道监管,从制度上规范。十年战乱之下,许多从前的制度也都形同虚设了,至少眼下,一切要为了效率让路。
陛下心中可有冀州牧的人选?曹昂问道。
刘协想了一想,问道:你父亲想做吗?
曹昂也想了一想,道:家父大约也是有些想法的。他顿了顿,又道:但恐怕不太合宜。
哦?刘协明知故问。
曹昂垂眸道:一来要惹得百姓惶惶;二来恐怕也不能服众。
前者是因为曹操在徐州有过屠城之举,名声在外;后者是因为曹操宦官之后,而冀州富庶,大族豪门辈出,哪个数起来不比曹氏显赫。况且袁绍在冀州经营近十年,袁氏四世三公在冀州也颇有威望,总的来说,虽说袁绍已死,但袁氏在冀州还是得民心的。当初袁氏与曹操隔岸对掐这么久,民众感情上也不太容易接受曹操来做冀州牧。
因此曹操若要做冀州牧,除非是以绝对武力镇压,否则还是容易生变的。
刘协听到这里,微微一笑,心知曹操今早那一趟是走空了。他望着曹昂的目光愈发亲切起来,温和道:你且坐在朕身边,等下一起听一听。
听什么?
刘协道:到底冀州怎么管辖,还要听一听当地人的看法。朕已经命人去传见。
一时数人前来,为首的乃是荀彧,其后又有崔琰、陈琳、沮授、冯芳与韩礼。
其中荀彧辅佐曹操,与冀州抗衡日久,对敌情掌握详尽。陈琳乃是袁绍宾客,文采过人;沮授乃是袁绍谋士,计谋过人;冯芳则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冯玉的父亲,追随袁绍来到冀州;韩礼乃是原本的冀州牧韩馥之子,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后,反倒忧惧自尽。至于崔琰,乃是冀州清河郡豪族出身,师从大儒郑玄不管将来的冀州牧由谁来做,少不得都要看一看如崔氏这等豪族的眼色。
刘协见人到齐了,低声道:朕已看过冀州户籍,有青壮三十七万。
话音未落,崔琰开口便怼,冀州百姓盼王师久矣。陛下才收复冀州,不思轻徭薄赋,反倒查检青壮、以备征伐,岂不让百姓寒心?
刘协定睛看他,不怒反笑,淡淡道:崔先生这小嘴儿,怕是抹了蜜。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明天见~
第186章
刘协这才仔细打量崔琰, 只见他四十如许,体态雄伟,虽然开口谈吐是文官口吻, 看体格却分明是武将;相貌俊美,又美须髯, 只看样貌,的确是一表人才。
在召见这些人之前, 刘协已经了解过各人生平, 自然对崔琰也是了如指掌。这人年少时,跟所有的小青年一样, 不爱读书,只喜欢击剑习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 充其量会是第二个吕布,还不如吕布个子高。但是二十三岁那年,按照汉代的徭役规定, 崔琰被定为正卒, 要去服役了。服役自然是辛苦的,崔琰自此才转了性,开始发奋读书, 如《论语》、《韩诗》等都抱着苦读。待到了二十九岁,崔琰与公孙氏结交,这才求到郑玄门下做了学生。
论起来, 当时的大儒郑玄与卢植、马日磾等都是好友。刘协又曾师从卢植,与崔琰论起来, 竟也能算得上是同宗学生。
后来战乱,道路不通,崔琰就周旋于青州、徐州、兖州与豫州等地, 后来辗转回到家乡,只能在家中弹琴读书,直到袁绍横空出世,征召他来做骑都尉,这才算又出山。
刘协在此前荀彧递上的奏章里看到过对崔琰的介绍,里面记录了崔琰在袁绍手下时的一则谏言。当时袁绍的士卒掘墓取金,又残暴作恶,这崔琰便进言道:从前荀况曾说过,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如今尸骨暴于野,百姓还没有体会到您的德政,就先感受到您的酷烈,这怎么可以呢?请您下令,让各郡县帮助掩埋尸骨,百姓感受到您为死者伤痛之心,就会像追随周文王一样追随您。
且不说这则建议在实际操作上可行性怎么样,但崔琰的确很会包装自己,一则谏言就要自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也难怪他声名日盛。
如今崔琰开口便是皇帝要令冀州百姓寒心,跟当初谏言袁绍走的是一样的路数。
要知道这是在平定冀州后,皇帝第一次征召冀州人士,这次会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皇帝被崔琰这番话拿住了,一旦是真信了崔琰的话,那么崔琰飞黄腾达只在一夕之间,从此之后大儒名士的头衔便戴稳了;哪怕皇帝不信,但碍于形势,也碍于名声,顺着崔琰的谏言行事,那至少当下于崔琰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退一万步讲,哪怕皇帝就是硬着脖子,不低这个头,在这最需要稳定,安抚民心之时,也不会动崔琰。哪怕皇帝发怒要动崔琰,皇帝身边犹有理智的大臣也会拦下来。而这样一来,崔琰的名声就更大了。
所以说,崔琰这举动,看似出格又无私,其实安全又功利。
只可惜,刘协不是一般的皇帝。
刘协太清楚,按照目前的格局发展下去,会是怎样的天下。真实历史上,清河崔氏在南北朝时达到极盛,所谓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到唐朝的时候,崔氏一共出了二十七位宰相,被列为天下第一门第,比李唐皇室还要尊贵。清河大房所出的崔儦,更是在自己门前题字,说不曾读过五千卷书的人,就不要进他这间屋子。
寻常人看来,谁能不艳羡赞叹,道一声魏晋风流,叹一句士庶之别。后世小说家,男的想做魏晋名士,女的则想与名士谈情说爱。
可谁又曾想过,所谓的魏晋风流,士庶之别底下,作为背景板的那几千万民众的血泪。
刘协盯着崔琰,他可是太清楚这是什么人了。世人看他们,看到他们的才学,看到他们的风度,看到他们的正统。
可刘协太清楚了,这全都是狗屁!
这些所谓的士大夫,所谓的大族名士,他们心里没有国,眼里没有民,嘴上说着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私下却左右下注,不管是新朝还是旧朝,只要他们家族的利益能够得以保全,其它什么都无所谓为百姓发声,不过是他们博取名声的途径,你真要他与民众同食同宿,他就要告诉你愚民多么难以冥顽不灵了。便如崔琰,若不是早与荀彧通信,如何能得到荀彧的引荐,在今日出现在皇帝面前;若不是借着谏言袁绍,博得了名声,又怎么会得到荀彧青睐?这就是名士的套路。
大族名士没有国家,他们的忠诚只奉献给自己的家族。
袁绍势大,那就投靠袁绍。袁绍倒了,那就归附汉室。都没有关系,反正不管谁做皇帝,都必须与他们合作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因为确信自己有退路,所以他们也从不会搏命斗争。
他们的命太过金贵了。
皇帝凝视崔琰的时间有些久了,久到底下等待的诸人都开始不安。
底下荀彧、陈琳、沮授、冯芳与韩礼,都小心翼翼来回觑视,想要弄明白皇帝的反应,但都不敢擅自开口。、
在场唯二敢开口的,一人是荀彧,一人是曹昂。
曹昂了解皇帝,所以并不急着开口破局。
而荀彧因为是自己引荐的崔琰,难免要担些责任,出列开口道:陛下,季珪(崔琰字)的意思是说
刘协摆手止住荀彧的话,仍是盯着崔琰。
崔琰直到此时,仍是神色自若。他又生得体格健硕,这么一看倒真有几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气度。
刘协和缓道:季珪,好字。你祖上是西汉崔业?
崔琰答道:臣乃崔业八世孙崔密次子。
这么说来,你上面还有位哥哥?
是,臣长兄崔霸,在清河郡耕读,不曾在外为官。
一问一答之间,堂上气氛缓和下来。
刘协起身下阶,踱步于诸人身边,慢悠悠道:朕有一事不解,还请季珪教朕。
不敢。崔琰面色不变,道:陛下请讲。
众人都松了口气,以为皇帝是认可崔琰的才能,包容了这位名士,要问计行事了。
沮授暗暗看了崔琰一眼,心道,这人行事险是险了些,获益却也丰厚。
刘协不管众人所想,仍是慢悠悠道:当初在洛阳,袁绍与大将军何进算得上是盟友。彼时何进已经控制住了宫中形势,就算不铲除宦官,外戚也依然占了上风。袁绍为何非要将宦官斩尽杀绝呢?
众人没想到是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都看向崔琰,以为是皇帝考校崔琰,要看崔琰如何作答。
崔琰也是微微有些意外,定一定神,从容道:宦官乱政,两次党锢之祸,当能看得分明。斩草除根,理所当然。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