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32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现在县里的房价简直就是白菜价,过个十年看看?哪怕再偏远的地方,那房价都是蹭蹭蹭地往上涨的!
    房子,才是未来,最最赚钱的东西!
    不过,不管如何,安宁仗着安贵的信任,彻底将家里的条件给改变了。
    不过,除了他们住上了新房,日子还是该咋过就咋过,并没
    有因为骤然有了点钱就飘飘然了,甚至是自以为不得了的那种。
    安贵依旧在家里休养,帮着安宁做点轻省的活计,打扫打扫卫生啥的。
    另外就是,安耀这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以前还会说放学之后跑出去疯玩,现在都没有了,每天乖乖跟着安辉回家,帮着姐姐做事儿,真是懂事极了。
    也许是做任务久了,安宁习惯了住四合院,这次他们家的新房也就是典型的四合院,而且面积还挺大的。
    老房子在新房子盖好了以后,在安宁的坚持下推倒了,又连上了新房子,重新盖起来。
    这样一来,整个院子就很大很大了,至少也有七八百平面积。
    安宁把院子分成了三进,而且每进的房间都不少,还带着院子,可以种树,种菜,甚至种花啥的。
    布置起来格外的有内涵,同时也格外的省钱——很多东西都是安宁自己做的。
    好歹做了那么多古代任务,做些不错的装饰品啥的,她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屏风之类的,都是她一个人在晚上到空间里做的,毕竟那里的时间是完全静止的,她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至于那些布料啥的,她空间有,不过,她怕会有麻烦,还是用的自家的织布机重新做的。就是那些蚕丝啥的,有点麻烦,得买,因为这儿,只出产麻跟棉花,没有蚕丝。
    她也做了一些麻质的布料,特别柔软的那种,颜色也各种各样,她尝试了很久才把那些布料染成她想要的颜色。
    至于试验的那些布料,她也没浪费,花了心思,做了一些整理改造,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特别有趣的东西。
    比如,抱枕啊,桌布啊,门帘啊啥的。
    颜色风格都特别有意思,看得安贵啧啧称赞!
    安辉,安耀两兄弟也是十分崇拜!
    好在,阳安村这里本身就有本地的刺绣,织布的传统。所以对于安宁的心灵手巧,他们都没有觉得奇怪,反而是特别自豪骄傲!
    村里其他人到他们家看到这些布置,都觉得很好,纷纷模仿起来,一瞬间,整个阳安村彻底大变样!
    等扶贫办的人再次来到这儿的时候,他们都傻眼了:(⊙o⊙)??
    我天!这是啥情况啊?怎么一下子整个
    村子都变了哇?
    等他们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顿时对安宁这个女孩起了好奇心,找了她过来问了问,想要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安宁却笑着回答道,“很简单啊!以前听出去打工的哥哥姐姐他们说的,说是外头有的村子专门是给外面来的人做饭,租房子给他们住,他们叫那做乡村旅游。
    我就想着,咱们村儿也挺美的,说不定会有像您们一样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过来旅游。
    所以就想着让村里的房子修得好看一些,以后他们来了,也能住的舒服点儿。”
    扶贫办的人:……
    行叭,这孩子脑子还挺灵活,懂得举一反三。
    不过,这也确实是他们给阳安村定下的未来脱贫的计划里的一部分,倒是无意之中,跟他们的计划不谋而合了。
    问过了安宁,他们也就谈正事了,安宁回了家,笑了笑,就把这事儿丢到脑后了。
    第174章
    扶贫办与村里商量的,另一个扶贫计划就是大面积种植果树。他们会派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过来这里,对村民们进行指导,以及后续的扶持,力求把阳安村打造成一个风景优美,经济也能富裕的,新型旅游乡村。
    安宁对这样的计划没什么意见,就是对村干部提了提素质教育,以及未来面对游客等人的一些事情。
    比如,以后要是人多了,垃圾怎么办?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
    村干部一听,赶紧开会讨论,现在他们对安家的这个大闺女的话,那真是一百个信服。
    人家读书读出来就是不一样,想的都在他们前头,他们真是要跟着好好学习学习——主要是扶贫办的人给他们看了具体的扶贫计划,里面的第一项就是:对他们村里房屋的改造。
    因此,村里的干部才会觉得,安宁眼光长远,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需要认真听取。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他们虽然年纪一大把,但是想法有时候还真是比不上年轻人。
    不服不行啊!
    同时,他们也有点心塞:自己家的孩子,咋脑子就没有这么聪明呢?
    唉……真是,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而随着阳安村的改变,安宁的生活却恢复了平常,顺利地度过了初一,放了寒假。
    假期倒没啥,就是跟随村干部一起搞种植,现在安家的地都是安宁一个人在打理。
    果树并不是种在农田上,而是在各家的山上。
    前头说了,村里大部分人都迁走了,如今剩下的村民不多,仅两百多人,二十户左右。
    为啥只有二十户呢?按照一家六口祖孙三代来说,都不止这么点儿啊?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