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母倒是比她那急性子的大闺女刘帅红淡定多了,一面掰着手指头算日子,一面还能仔细盘算到时候该怎么劝小闺女。
末了,她还叮嘱家里的两个儿媳妇。
“老大媳妇、老二媳妇,等过中秋时,秀红带孩子过来了,你俩可得帮衬我一把。劝人的事儿就不用你们操心了,你们就把俩孩子哄过去,好叫我单独跟秀红说说话。我到底是她妈,她心里是个啥想法,总该同我偷偷底。”
“秀红这孩子啊,打小看着是性子柔顺的,可实际上就是个倔驴脾气。我就想着,先一步步来,哄着她松了口,再慢慢叫她把孩子送回她老婆婆那儿去。回头等她心里好受些了,再问问她想找个啥样儿的。”
“我琢磨着,上回找了渔业队的,这回找农业队的也成啊。日子是没咱们过得好,可最起码没风险啊!”
像他们这样的渔业队和农业队并存的生产队,哪怕没有明着说,但其实暗地里却是魏晋分明的。
通常情况下,两边是很少通婚的,渔民的孩子跟渔民的孩子通婚,农民的亦如此。倒也谈不上是谁嫌弃谁,而是因为会的活儿不同。
刘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家里人各个都会织网补网,也擅长做一些熏鱼腌鱼,杀鱼剥虾也熟练得很。刘家三姐妹嫁的也全都是渔民,只因她们从小到大就没学过丁点儿农活,甚至连养鸡喂鸭都没接触过。
反观农家也是如此。
因此,两边极少有结亲的,很多人家宁可将女儿嫁到更偏远的小渔村去,也不会嫁给同村的农家。穷是一方面,这活儿样样不会,嫁人后还要从头学起,图什么呢?
不过,事有例外,哪怕概率再小,还是会发生的不是吗?
刘母盘算来盘算去,琢磨着让小闺女改嫁给农家也不错的。最好是找那种家里壮劳力多的人家,横竖她小闺女家务活儿还是拿得出手的,养鸡喂鸭瞧着也不算难。只要别让干地里的苦活累活,哪怕日子过得不如从前,也还算凑合。
“你们觉得咋样啊?”刘母琢磨了半晌,又跟儿媳妇们讨主意。
“妈,我倒是觉得,这事儿还是要问问秀红。她到底不是十来岁的小姑娘了,心里有主见呢。不过我认为,嫁到咱们队上不错,起码离得近了,多少有个照应。”
“对对,这次不能叫她嫁远了,尤其不能让她在东海渔业队里找了。妈你想想,她要是留在那头,离她前婆家也太近了,俩孩子日日在她跟前晃着,你说她这日子能过得安心?回头找的那家心里也不舒坦呢。”
刘母边听边点头:“是这个理儿。”
道理是这样的,可谁也没规定人一定要跟着理儿走吧?
……
一晃眼,中秋节到了。
刘秀红提前用半斤粮票换了几块月饼,就中秋节的前一日,背上小儿子,领着大儿子,搭上了小舢板往峡口那头去。
也是赶了巧了,小舢板上还搭了主任大娘的大儿子,也就是渔业队的大队长韩远征。
比起刘秀红那寒酸的半斤月饼,韩远征拎的东西就多了,光是月饼就提了两斤,背篓里还装了两瓶酒,糖块糕点也备下了,还有主任大娘特地托人从城里买来的“的确良”。
撑小舢板的老大爷乐呵呵的同韩远征搭话:“这是要去老丈人家?”
“还不是呢。”韩远征苦笑着摇了摇头,依着他原先的想法,即便要送节礼,也是正常的礼数,送两斤月饼不就行了?偏他妈准备了那么厚重的礼物,为了让他松口答应,只差没以死相逼了。
他能怎么办呢?只能捏着鼻子应下来了。
“你家那么实诚,就算现在还不是,以后也是了。对了,你说的是峡口渔业队老张头家的大闺女?这闺女好啊,长得好啊!”
老大爷是个能聊的,哪怕舢板上的刘秀红母子三人一直闭口不言,韩远征也仅仅是应付式的回答一两个字,老大爷一个人就能吧唧完全程。
幸好,峡口离得不算远,过了多会儿工夫,就到了。
刘秀红背着小儿子上了岸,转身要去抱大儿子时,韩远征已经顺手将孩子抱了上来。她谢过了韩远征,领着孩子往娘家去了。
老张家和刘家并不同路,不过因为是在一个渔业队的,刘秀红倒也知道那一家。当然,也仅限于知道而已,毕竟两边的年岁差了蛮多,刘秀红今年都二十三岁了,可老张家的大闺女好像去年才高中毕业,应该跟她小姑子许秋燕差不了多少。
“妈!你看阿婆等着咱们呢!”
小孩子到底忘性大,哪怕豪豪如今依旧会时不时的往滩涂上去,提及他父亲时,也会眼圈泛红,但旁的时候他还是挺乐呵的。尤其平日里刘秀红忙得很,没空领他出来玩,这一年没几次的走亲戚就成了他最高兴的事情了。
刘秀红也看到了站在不远处娘家门口的刘母,索性松开手,由着豪豪连蹦带跳的跑了过去,自己则稍慢了一步才走到刘母跟前:“妈。”
“嗯,来,先进屋喝口水再说。”刘母其实在七月里,许国强刚出事那阵子,就带着俩儿媳妇去看过小闺女了。当然没待太久,当天去当天就回了。因此说起来,她们母女俩也就两个月没见而已。
两个月啊,可仔细瞧瞧,变化还是不小的。
刘母招呼小闺女进屋,又给俩外孙拿好吃的,这时刘家的两位儿媳也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