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页
弘昼心说,只要你重视就行。
弘历斟酌再三,便叫人拟旨,蠲免江苏、浙江等省历年积欠钱粮。
旨意一出去,四爷这边就收到消息了。弘昼皱着眉,低声跟他阿玛汇报:“……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余两,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余两,全部蠲免。因浙江此前并无积欠,今年应征地丁钱粮蠲免三十万两……另有直隶山东所过州县,蠲免本年应征额十之三……还有山东历年欠谷九十七万石……”
凡是因为南巡受到影响的百姓,多少给予了一些补偿。
弘昼就道:“也算是一种安抚。”
安抚?
林雨桐给了他一个白眼,“打个比方,我先在你家巷子口挖一条深沟,把路给你断了。你是进进出出的都不方便,去哪都得多绕点路。这家里产的东西不好拉出去都是小事,这要是家里老人病人,给孩子急着找大夫,你再着急过不去,你什么想法?可不得有人天天的咒骂,那不满得积攒多少。何况动人坟茔,人家能恨你祖宗几代。而施恩呢?你本来欠我十两银子,我说你给我八两就算了。那二两算是给你的补偿。可有人在乎那二两,有人不在乎那二两。便是在乎那二两的也不会对你感恩戴德,只会觉得你给减免的少了。”
弘昼‘嗯’了一声,这就是人性。自身受到的损失,会在心理不断的将其放大,恨不能说的全天下都欠他的。接受了补偿,有几个觉得这补偿是补偿够了的呢?
所以,该埋怨的声音一点都不会少。
他有点明白过来了,“若是处置官员,这就不同了。百姓们会知道,皇上的心里是有百姓的。做那些缺德事的是那些当官的。现在皇上是为民做主……”多少怨气也都散了。连大官都处置了,还要如何?百姓的诉求向来也不多。
弘昼知道,这是皇阿玛再一次在暗示自家四哥,该下手的时候要下手呀。他回去打算把这个事再找机会跟四哥唠唠,可还真不赶巧,这几天乾隆的精神不太好,心情也不太好。
乾隆十六年三月十一日,是孝贤皇后三周年忌日,正好在南巡的路上。
从前两天,他情绪就不好。人也不愿意见了,连吴书来都被斥责了好几回。弘昼请见了三次,都不得一见。
再要见的时候皇后就帮着拦了,“王爷先回吧。最近不管跟皇上谈什么,都谈不出结果的。万岁爷也是人呐,若不是十万火急非得办的事情,王爷何不缓一缓?”
这倒也是!这南巡还没结束呢,半路上就处置积极迎驾的大臣,也确实不妥当,事情就这么被拖下来了。
弘昼一走,皇后才端了银耳莲子羹进去,乾隆抬头,看了皇后一眼,“把弘昼打发了?”
皇后笑了笑,“和亲王也是担心万岁爷。”
乾隆点头,“朕知道。难得他到现在,心思还这么澄澈。”没有因为皇阿玛而生出旁的心思来。
皇后笑了笑,将汤碗递过去,“趁热喝了吧。国事繁杂,一路上又舟车劳顿。您不仅得叫天下子民满意,叫朝臣满意,还得叫先帝爷满意。这上上下下这么多眼睛看着,容不得一点差错。越是如此越是当保重身子。妾愚笨,不及先皇后姐姐多矣。连劝万岁爷的话也说不了几句。只是以己度人的想着,若是先皇后姐姐在世,也是万万不会看着您如此自伤的。”
乾隆抬眼看皇后,乌拉那拉氏也不年轻了,脸上已经有了细细的皱纹。她没有用厚厚的脂粉遮挡,只那么清清淡淡的妆容,娴静而温柔。以前一直排斥,可最近这几件事办下来,倒是觉得也还好。
这一晚,乾隆没睡,对着孝贤的遗像,又做了一首诗。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惊岁月信如流。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
诗嘛,也就那样了。林雨桐放下这传过来的东西,笑了笑。
这首诗里,这“新琴”指那拉皇后,而“旧剑”指孝贤皇后。
乾隆这是说,并不是继后不如前妻,而是因为他与前妻感情太深才疏远继后的。
林雨桐将这纸笺推远:看来从这次南巡开始,那拉皇后和乾隆关系有了缓和,而后慢慢进入了蜜月期。
她啧啧了两声,不置可否。在南巡中途不宜节外生枝的情况下,她和四爷没有因为乾隆对官员的袒护多做什么,两人带着弘晖,去了江南的织坊……
第370章 故国神游(31)三合一
林雨桐会防线织布,从棉花做成布匹甚至是染成色,这些手工活她都能做。当然了,当年四爷也做的比她好。但是,棉纺和丝织是两回事。
要想织造,就得先看养蚕。出了城,入了小道,便能看见一片一片的桑园。甚至是路边,都种植着桑树,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年头了。
从大清入关,农桑便是重中之重,雍正二年就有过旨意,鼓励种桑,像是路边房前屋后荒地之上,都可以利用起来种桑。想来,这便是当年种下的树吧。
树上有顽童爬的老高,院墙里不时的大人不停的吆喝着,叫孩子小心一些。
一家三口一看就是外来的人,不过因着又是女人又是孩子的,倒也没人觉得恐慌。不过村头还是有老者打听,客是打哪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