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他在金陵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不管来往的知府有没有自己的幕僚,都不敢怠慢他。
因此,李先生虽然反驳了他,且知府明显更相信李先生,他却只是笑笑,并没有在意。
知府蹙眉沉思了片刻,扭头去问自己的另一个幕僚,“王先生以为如何?”
王先生放下茶碗,不慌不忙地捋了捋胡须,慢悠悠地说:“正如李兄所说,这位荣国公,是个阳春白雪的性子。这样的人,最见不得这些肮脏事,尤其见不得自己的族人犯纪。”
他安抚地冲知府笑了笑,“可大人也不用担心,依门下看来,荣国公没有针对大人的意思。他只是在整顿族务而已。”
知府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此事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王先生笑得胸有成竹,“就算荣国公这里不食人间烟火,京中不是还有一位宁国候吗?那位可是个成了精的老狐狸,不会让荣国公乱来的。”
*
那位王先生猜得一点儿不错,贾代化的确是不会让贾代善得罪金陵的本土势力。
却说贾代善的奏本并没有送到驿站去,走朝廷的程序,而是通过薛家的商队,连同一封书信,直接送到了贾代化手上,让贾代化代为呈奏。
这就是朝里有人好办事了。
贾代化看了书信之后,对金陵这些族人们仗势欺人的事也很是气愤。
他还决定,趁着这个档口,把京城这八房也查一查,看看有没有胆大包天,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偷天换日的。
但是,对于贾代善的处理方式,贾代化是看得只想捂脸。
——太简单粗暴了,太不圆滑事故了,太阳春白雪了,太……
咳,总而言之,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他们贾家虽然祖籍是金陵,但他们的先祖只不过是地理刨食的庄稼汉,他们实际上在金陵是没有多少根基的。
后来,他们家虽然出了两个国公,但几代都是在京城经营的。金陵这些族人,其实都是远亲。
他们依附宁荣二府,多半就是为了借两府的势,让乡绅官吏不敢欺负他们。
甚至于,有的人还让自己也成了乡绅。
但若说他们有多服两府的管,那就真没多少了。
对于这类亲戚,有一句话可以精准地形容他们。
——端碗吃饭,放完骂娘。
所以,对于这些人,还真不能太过约束。
因为绳子拉得紧了,会适得其反。
但也不能不约束,让他们犯了大错,牵连到两府。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打点好官府那里,让官府那边明白,如果这些人真的犯了《大夏律》,宁荣二府一定会弃车保帅的。
这样一来,他们在官府那边的价值无限降低,自然也就少了犯禁的资本。
于是,贾代化先给贾代善回了封信,教他如何行事,又把那封奏折修改誊抄了一番,让厉先生帮忙润了色,才替他递了上去。
在新上的这封奏折里,把贾代善塑造成了一个因路途遥远而被蒙蔽了的“□□”,无论是愤怒还是忏悔,都特别真诚。
因着这奏折是贾代化私底下递给圣人的,圣人当场打开了,看完就笑了。
“这折子,是有人代笔吧?”
圣人和贾代善是一块儿长起来的,贾代善有几斤几两,他清楚的很。就这折子上的修辞,再多让贾代善读两年书,他也不能运营自如。
“圣人英明。”
贾代化很光棍的承认了,“这不是怕污了您的眼,让我家那个教书先生……给润了润色。您也知道,我们兄弟,都是大老粗,对这些之乎者也的,看见就头疼。”
圣人好笑地摇了摇头,吐槽道:”当年皇考专门安排了先生教我们读书,代善坐上一会儿,就跟椅子上扎了钉子似的,可没少捱奶妈的鞋底子。”
贾代化道:“圣人您也别埋汰他了,善弟的确是没这个天赋。不但他自己没,他那两个儿子,也不怎能样。”
贾代化也是趁机在圣人这里报备一下,别哪天老太太在圣人面前吹嘘夸口,真让圣人以为,他们家出了个甘罗、骆宾王似的神童。
到时候,这欺君之罪就算圣人不计较,也难逃被人诟病。
“呕哦?”圣人道,“不是说你家敬儿中了秀才了?“
“是呀。”贾代化点了点头,半点儿没有自吹自擂的心虚,“但那是臣的儿子,不是善弟的儿子。”
圣人看他的眼神登时就有些一言难尽,“怪不得代善总说你不老实呢,还说朕埋汰他,你才是趁着他不在,可劲儿地埋汰他呢。”
贾代化觉得,他很冤枉。
“圣人,臣是实话实说。善弟那俩儿子加起来,也比不上臣的一个。”
“真的?”圣人不大相信,“中人之姿总是有的吧?”
贾代化沉吟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唔……一个比中人之姿要强一点儿,但另一个是块儿朽木。”
圣人眉毛一动,心道:那朽木那个是得多朽啊?连比中人之姿强的那个都拉不回来。
“罢了,”圣人对贾家的孩子也不是很关注,问了两句之后,就把话题转到了贾代善身上,“你回去给代善回信,让他不必忧心。你们兄弟的为人,朕心里清楚,不会无故迁怒的。至于那些犯了事儿的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