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页
林如海的回信来的很快,心里建议他:可以先联络有意还钱,但又不愿做出头鸟的那些勋贵们,让他们先把银子准备好。万一忠敬王的差事不顺利,他们可以再做一个突破口。建议的后方,还附有一套可行的操作方案。
贾敬看完之后,心里有了底,把那套操作方案记在心里之后,便把信烧成了灰烬,琢磨着先从哪一家开始。
若论亲疏远近,这等能让圣人记住的好事,他自然该先去找荣国府。
只是如今的荣国府被史氏与贾政母子把持,唯一还算明白的贾赦,却是摆明了想要这不在他手中的荣国府覆亡,让贾敬颇为不敢沾手。
还有就是,史氏一直倚老卖老,在宗族祭祀的时候屡次闹幺蛾子,险些让他的妻子吴氏下不来台。
而吴氏本就性情软弱,常年郁结于心,史氏闹出的事,吴氏虽然能应付,但也让她的身体更不好了。
贾敬虽然对这个妻子的性情很是不满意,但毕竟是结发妻子,在外面该维护她的时候,他是半点儿不含糊的。
而且,史氏给吴氏添堵,其目的不外乎是想通过打压吴氏而压贾敬一头,在宗族中掌控更多的话语权。
这是想要夺取他身为族长的权柄,让贾敬如何能忍?
所以,虽然觉得有点儿对不住林如海夫妇,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就把荣国府给排除在外了。
——他可不想被史氏和贾政这两个只会拖后腿的,给拖到阴沟里去。
******
贾敏亲自端着一盅参汤,制止了小厮徐干的通报,轻手轻脚地走到林如海身旁,将红漆小托盘轻轻地放在了桌案上,便受在一旁,静静地看林如海办公。
直到林如海看完了一份卷宗,准备换另一份的时候,她才伸出素手,轻轻按住了丈夫的卷宗。
林如海微微一怔,便回过神来,扭头笑道:“原来是敏儿呀。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休息?”
看着丈夫憔悴的脸色,贾敏心疼极了,但又不忍苛责他,只是柔声道:“我还不困,就来看看你,给你送点儿参汤。来,趁热喝一点儿,补补气血。”她说着,亲手盛了一碗,递给了林如海。
林如海有些歉意地朝她笑了笑,接过参汤喝了一口,解释道:“我也就是这几天比较忙,待事情步入正轨,就没这么多事儿了。”
贾敏柔声道:“我总是信你的。只是,你也要保重自身,莫要让我跟着担忧才是。”
林如海笑了笑,低头把一碗参汤都喝了,温和地劝贾敏:“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这边还得等一会儿呢。”
贾敏情知拗不过他,便也不强求,只道:“我先去看看瑛儿,你也早些回房。”
林如海连连应了,亲自送了她出去,便又埋首在卷宗里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到了林如海这里,却是保证后续,不人走政息才是最难的。
他要建的孤寡院虽然是公益事业,但官府明显是不会出多少钱的。
官府出的,只能是名头,更多的资金,还是要自己筹措。
林如海不缺钱,也不吝啬每年出个千儿八百两银子。
但他在太原任职的时候还好,等到他三年任满,就算为着避嫌,也不能再往太原的孤寡院投钱了。
而接任他的同僚,一是不一定有他这样的家业;二是不一定愿意出这笔钱。
因此,在他的任期之内,要先把后续的资金问题给解决了。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少不了要动员当地的富商、大户。
可是,无缘无故的,谁又愿意每年都往里填一笔明显是没有收益的钱呢?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想让人出钱,总得给出能令人心动的东西。
——名,或者是利。
林如海盘算良久,决定从几家平日里颇有口碑的富商入手。
因为,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钱财,就会想着求一个好名声。
这年头,一个好名声,真是太重要了。
不说远的,就前两年,河北安化那边,就有一个抢劫犯,因至孝而减刑的。
这虽然对那些被他抢劫的人很不公平,但世道就是如此。
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世道上,地方上的治理,除了法制之外,也离不开德制。
很多时候,对底层的百姓来说,道德的约束,远远大于律法的约束。
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更别说懂得律法了。
既然不懂,又何谈遵守?
而道德约束就不一样了。
像是“孝悌”之道,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四邻,助人为乐……
这些质朴的品质,老百姓或许不一定会写,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他们大多数都在这样做。
因此,官府很多时候,也不得不牺牲一些律法的威信,加强百姓的道德感。
而“孝”之一字,可谓众德之首了。
当然了,林如海想要这些富商出钱,自然不能是替他们谋什么“孝悌”的名声。
因为本身这些有一定声望的富商,都很是爱惜羽毛,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在私德上有瑕疵。
而林如海,也不单单是要替他们谋一个“友爱乡里”的善名。
他还要在道德上绑架一下他们,再把他们高高抬起来,当做道德楷模的选举标准,以刺激那些不愿意出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