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430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套思想是黄老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刘彻记得一清二楚,卫绾与直不疑是黄老学大师,当然不可能轻易忘掉,只是不想在天子面前露出学派思维,按照老子的愚民思想真的没法开太学,这与黄老无为思想相冲突。
    孔子的话或许不值一哂,老子则完全不同。卫绾、直不疑也必须认真面对。
    “陛下明鉴,其实此话有另一种解法。”
    刘彻笑道:“那么请卫卿说说看?”
    “这个……其实圣人的意思是,意思其实……”
    卫绾是满头大汗张口结舌,脑袋晕乎乎的傻愣着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话,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胡说八道一定会被天子严厉斥责,可是他已经站出来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说出点东西通过天子的审核。
    直不疑也很着急。倘若卫绾过不了这关,天子勃然大怒免官去职,说不定会影响到几个人乃至太学本身的地位,拼命的向曹时使眼色。希望他能出来说几句。
    在场的五个人,苏广意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他在天子眼里可有可无。属于累死累活做事还不太招待见的,酂侯萧胜顶着大牌子在那儿杵着。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大水货,天子对他没有任何好感。更不用指望他出来说话,万一应答不对说不定他也要倒霉。
    卫绾顶着皇帝的目光不敢有丝毫动弹,直不疑是个老实人,黄老学术水平到还可以,口才急智可就差多了,给他三天时间指不定能写出封似是而非的疏奏,把卫绾捅出的大窟窿勉强堵住,让他一时半刻找出补救的办法根本不可能。
    “陛下。”
    刘彻看向了曹时,只见他躬身道:“臣以为此段话全篇道理是这样的,不应特别崇尚大贤,使百姓相互尊重没有地位高低之差,不生争斗攀比之心,不允许哄抬昂贵的奢侈品,让百姓们保持对平抑物价的淳朴风俗习惯,使得黎民百姓不会因为暴利而生出盗窃之心,不见令人心驰神往引人堕落的物欲,则淳朴的民风民俗可以持续保持。
    因此圣人治世之法,应当是安抚百姓让其虚心服从,保证百姓衣食无忧稳定人心,压低百姓们争强好胜的旺盛斗志,锻炼百姓们的身体使其不受欺辱,必须要让黎民百姓懂得敬畏遵守汉家铁律,避免他们道听途说妖邪之词惑乱民心,避免百姓为了追求不可能达成的**而生出野心和邪念,形成约定俗成的念头和风俗时,那些聪明的心怀叵测的人就无法再煽动百姓作乱了,所以保持汉律的严格执行,避免百姓生出杂乱的心思念头,才能让汉家江山永保太平。”
    好!
    刘彻蹭的一下站起来,忍不住为曹时鼓掌:“说的好啊!车骑将军大才惊天地也!泣鬼神也!”
    卫绾听的目瞪口呆,直不疑与苏广意面面相觑,原来《老子》五千言也可以这样解,真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萧胜捶胸顿足,暗恨曹时这小子又大出风头。
    天子高兴的不得了,曹时能把“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解成纯化百姓的单纯思想,避免物欲和邪念影响士民心神,让惑乱天下的人无从下手,则天下大治,不得不说是个奇才。
    偏偏他还不是胡说八道,无知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纯化思想心如赤子般纯真,民风淳朴犹如上古三代百姓,汉家皇帝最喜欢夸耀民风好,出了长安城放眼四望闾里中的百姓都很淳朴,许多闾里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皇帝做的好不好,除了百姓吃的住的如何,还有一条硬指标是民风保持的如何。
    先帝刘启,之所以能加高宗景皇帝,最有分量的功劳竟然是推广泰一神教,听起来很不可理解,但是对于纯化民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百姓皆拜同一个神灵形成类似天子为天下之主广泛共识,同时又可以借用英灵封神保证每个有功劳的人上天成神,人们对英灵封神的渴望是极强的,这是一股充满正能量的愿望,天子与朝廷很乐于百姓有这样的追求。
    当今天子刘彻登基称帝以来。立刻下令天下十大城市率先开建太一神庙,少府拨款270亿钱作为建设成本。陇西的石料无穷无尽的运往黄河两岸,关东的石头山也立刻成为紧俏货。有钱的列侯找到当地县府签订契约,雇佣百姓开山凿石以充作神庙的奠基石。
    百姓们积极性也很高,没有人反对石头建造的美丽神庙,因为木头一千年会腐朽,石头却可以万年不朽,神殿不朽则香火不断,香火不断则神灵不朽,百姓们期望立功立德封神,造神庙就是大功德。他们宁愿不要工钱也希望神殿不朽。
    天子造神殿,功劳不能和高宗景皇帝想比,首倡之功没他的份,唯有想其他办法解决,既然办学也可以纯化念头,天子不介意让百姓们去读书识字,只需要规定他们只读某一部分书就可以了。
    接下来,曹时为天子设计办学思路,果然是简单粗暴的方式。百姓识字只需要日常用到的两千个字,读书只读朝廷编撰的官方书籍,基本是黄老无为的基础思想,以及汉律的基础。对动员制度和作用的简单介绍,对伟大历史的回顾,既可以弘扬先民的精神。又可以减少民间对朝廷的非议。
    “陛下请放心,秉承心如赤子则杂念不生的精神。遵章守法只是教学目的,唯有杂念不生才是办学宗旨。”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