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NP

第136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无错!有理!”
    这四个字敲打在陈廷敬的心头,他猛地屏息,双手慢慢的握紧成拳,难以置信的抬起头,嘴唇蠕动。
    同样不可思议的还有在场所有其他臣子,尤其是以工部尚书余国柱为首者面无人色,哪里还不明白康熙的怒火朝向的是他们而不是陈廷敬。
    他们只觉得全身冰冷,竟是连爬起来的力气也一下子均无,只能瘫软在地上。也有不死心的人将目光投向面上严峻的纳兰明珠,希望他能出面说一句话。
    纳兰明珠一声不吭。
    那太子呢……?
    这些人渴望的目光投向太子。太子年幼又是初次上朝,若是吐出个一言半语……
    令诸人可惜的是太子胤礽此刻正抿唇沉思,上朝之前康熙曾叮嘱他在朝会上应该多读多想多思考。
    更重要的是,康熙虽然没说,胤礽却是深知:少说话。
    面对这些人求助的目光,他心有疑问却决定相信康熙并等待下朝以后再去询问一二。
    “陈廷敬,迁至工部升任工部尚书,南怀仁,迁至工部升任工部侍郎……”
    康熙看也没有看殿下诸人,开口就是大动干戈。
    当然,他原本计划中的工部尚书并不是陈廷敬,而此刻这名以廉洁为名,屡次禁奢靡之风的官员却正式进入他的法眼。
    既然你们不愿,那就休怪朕搅个天翻地覆!
    三十岁出头的康熙现今依然是壮志未酬的年纪,此刻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倒是决定迎难而上!
    作者有话要说:  感叹下:这章好肥硕(叉腰)
    明天开会一天都在外头,更新一章12:00哦!,,
    第六十四章
    “工部尚书换人了?”胤祉惊讶的望着赫奕,尽力压低声音小声嘀咕着。
    现在正是午膳时刻, 架着春日天气好, 胤祉带着赫奕、张北还有一干太监侍卫溜去小花园内一边赏花一边用膳。
    只不过刚坐下, 赫奕就偷偷透露了这个消息。
    “没错。奴才听闻明珠大人给大阿哥传话,说是让大阿哥千万谨慎, 不要触怒万岁爷。”赫奕接着说话。
    “余尚书是老了。”胤祉夹了一筷子菜, 漫不经心的发话。犹记得年前在工部,余国柱可谓是亲力亲为, 没有他的协助,工部的人哪里会如此听从一名小阿哥的吩咐。
    可偏偏年后尤其是康熙将索额图挪至工部见习后, 余国柱的行为就发生了180°大转变。先是明里暗里将自己用的顺手的工部员外郎调走, 随后更是弄来几名在工部排不上号的、偏生有后台挂名的主事司务来协助。
    若不是有鲁师傅等人,后续的研究……呵呵!
    余国柱所为……说到底,就是觉得索额图被安排到自己身边,就说明自己的态度偏向于太子。即便胤禔根本不会视自己为敌, 但是手下的人……
    胤祉抿紧嘴角。
    大哥方才十四岁, 太子方才十二岁, 但明珠和索额图两派却已是水火不相容的状态。虽说胤祉深知后世九龙夺嫡的残酷, 可一想到先前对自己手足情深的两人却是在两派势力的参合下逐渐面和心不和……
    而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更令他本已烦乱的心绪又低落几分,唯有自嘲一笑。
    胤祉手托着下巴,幽幽叹了一声。
    许久,他才强打起精神细细询问:“工部如今换了谁?”
    “是先前的左都御史陈廷敬陈大人……”
    “……哦?”胤祉眼前一亮。陈廷敬可是纳兰性德常常和他提起的人物,陈廷敬与徐乾学为故友,而徐乾学是纳兰性德之师, 能被纳兰性德推崇之人,在胤祉心中的地位登时上了一层楼。
    不过说起纳兰师傅……胤祉若有所思,总觉得最近在宫中几乎没有见过。
    “张北,你回纳兰府上的时候没见着纳兰师傅吗?”胤祉侧首好奇询问:“本阿哥怎么觉得好像师傅从盛京回来以后,这一个月都没见着人?”
    张北沉默一瞬,迟疑许久才轻声说道:“……主子,纳兰先生身体不大好,这些天都请假未入宫当值。”
    虽然被纳兰性德收为养子,但张北性情顽固依然称其为先生,师傅。
    “不大好?”
    张北的话顿时引起了胤祉的注意。他下意识拉住他的袖口,盯着张北的脸色仔细的盘问:“出了什么事?”
    “是寒症。”张北连忙解释:“纳兰府上奴才也问了。纳兰师傅素来有寒症,一年要发个两三回,只是这一次尤为严重。自从回京以后,纳兰师傅时而冷战时而高热,口唇指甲更是多次发紫,喘不上气……”
    说着说着,张北情绪也逐渐低落:“往年说是几日半月就痊愈,可偏偏眼下已经快过半月也未有好转的迹象,反倒是越发严重只能卧床休息。纳兰明珠大人还问万岁爷求了太医去府上。”
    张北感受到胤祉手指用力,目光不由自主落在他裸|露出的胳膊肘上,可以见到胤祉用力之狠,用力之猛以至于手臂上都暴起了青筋。
    口唇发绀、冷战发热……一个个疾病的症状合在一起,一个熟悉的名词出现在胤祉的脑海之中。
    是疟疾!
    康熙的金鸡纳霜是从哪里得到的?胤祉下意识的想到金鸡纳霜上……金鸡纳树原产地并非是在中国,在大清也根本没有后世那般种植,唯有尝试从传教士手中获得!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