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眼见
很快,李二舒了口气,说道:“禀大人,这瘟疫防治之法,乃是由录事参军董城董大人家的女婿,州衙司仓参军事祝修远弄出来的。”
“什么,你是说祝修远?”鄱阳王惊诧道。
杨廷玉一愣,掉头盯一眼鄱阳王,奇怪问道:“王爷认识此人?”
李二也觉诧异,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鄱阳王。
不过鄱阳王的威名实在太盛了,加之刚才又受了惊吓,因此李二不敢多看。
瞄了一眼之后,脑袋就立即低下去。
鄱阳王呵呵笑道:“大人,记得我们出发前往江州之际,大人曾问过本王,在那江州地界,是否留有家眷和相识之人。”
杨廷玉:“本官的确问过。”
鄱阳王:“当时本王曾说,有一个跟了本王几十年的管家,还有一个刚认识的小家伙。那个小家伙,就是祝修远此人。”
杨廷玉恍然:“哦,原来如此,想必祝修远此人一定有不同之处吧,不然王爷也不会对此人青眼有加。”
鄱阳王:“大人,若说那什么瘟疫防治之法,是由祝修远此子弄出来的话,本王对此事相信了十分!”
杨廷玉两眼一闪,“不止是青眼有加啊,看来王爷对此人很是推崇!”
鄱阳王笑了一笑,又对那李二说道:“你且接着往下说下去吧,那瘟疫防治之法如何?”
李二瞬间来了精神,摇头晃脑,仿佛私塾里的学生诵读经书般,“瘟疫防治之法,第一点,要喝热水……”
李二开始滔滔不绝,好似唱歌,又好似诵读经书。总之,他“背诵”得十分纯熟流畅,一点也不滞涩,显是是练过许久的。
而作为听众的杨廷玉和鄱阳王,大眼瞪小眼,一边奇怪李二“背诵”之流畅,一边诧异这瘟疫防治之法的内容。
其中只有个“隔离之法”他们能够听懂,其余的就好像听天书似的,听得一脸懵逼。
良久之后,李二“背诵”完毕。
李二“背诵”完毕后,就抬头盯了两位大人一眼,好似在说,两位大人还有什么要问的,就赶紧问,等问完了就立即放我们回去……
但是,杨廷玉和鄱阳王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李二的面目表情。
他俩又对视一眼,眼神交流一番。
最后是杨廷玉再次发问:“你们就是依靠这套瘟疫防治之法,才能在瘟疫爆发之时,让二十多万人幸免于难,并以此挤出时间,让张神医配置出那瘟疫解药的?”
李二暗中微叹口气,只得无奈回答道:“大人所言不差,不过瘟疫爆发之时,在城中的传染速度也很快,当时我们心中都是一片死灰……”
“后来祝参军弄出瘟疫防治之法,董诚董大人和王府管家纠集所有人力物力,彻底实施瘟疫防治之法。”
“瘟疫防治之法果真有用,短短数日,城中感染瘟疫的人数就从几万降到了几千,甚至于几百。直至张神医配置出瘟疫的解药。”
“此药虽然只能够治愈刚刚感染瘟疫的病人,但是有了此药,城中就再也没有一人感染瘟疫了。因为一旦感染的话,就立即喝药治疗……”
杨廷玉点了点头,忽一眼看着李二那身干净的衣服,笑道:“不错,看来你们彻底实施了那套瘟疫防治之法,瞧你们的衣服,竟如此干净……嗯,似乎还有一丝药味儿。”
李二立即兴奋的说:“禀大人,这瘟疫防治之法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很多人都不遵守,以至于感染瘟疫的人数始终降不下来。后来,王府的家将们担当‘监军’,但凡发现不遵守瘟疫防治之法的,“监军”捉到了的话,就地斩首,杀鸡儆猴,至此之后,这瘟疫防治之法……”
“什么?就地斩首?”
杨廷玉一口打断李二,宁眉盯着他。
李二整个身体往后一缩,面色惊恐无比。
天啦,他都想给自己一个嘴巴。
这种事,是他一个小小的草民可以说的吗?
要说的话,也应该由董诚董大人他们去说……
然而,李二惊恐之余,鄱阳王却跳出来解救了他。
只见鄱阳王对杨廷玉拱手:“大人,他方才所言的,乃是由我王府的家将充当‘监军’,此罪应当归属我王府。”
杨廷玉脸色稍敛,盯向鄱阳王,“王爷莫急,料想当时事急从权,杀鸡儆猴恐怕也是不得不为之。一切都等本官了解清楚之后再说吧,王爷勿需多礼。”
鄱阳王:“多谢大人。”
杨廷玉又笑道:“不过王爷,如果本官查到贵府家将仗势欺人的话,可就不要怪本官铁面无私了。”
鄱阳王:“应当如此!”
鄱阳王倒是不虑此事,其实他早就知道杨廷玉是个什么样的人,铁面无私,正是他的“标签”。
杨廷玉瞧了眼李二,说:“听人千言,不如自己一见。李二,你且跟在我们后面,一起前往那江州城一探究竟!”
那李二心中莫名一突,心说:“这处置使大人还真是要去查看实际情况啊,如果与我所说的不一样,处置使大人一定会处死我的。”
不过李二心中又一想:“但是我也没有撒谎啊,随便大人怎么去看都无所谓。罢了,跟着他们就跟着他们吧……”
于是,李二等人跟在队伍后面的军卒后面,一起往江州城进发。
……
在前探路的王府家将们继续探路,鄱阳王则翻身上马,紧跟其后。
杨廷玉也重新钻进了他的官轿,放下布帘。
等他坐稳后,官轿上升,接着开始轻缓的一摇一晃起来。
杨廷玉心中想着李二所言之事,因此无心闭目养神,他掀开官轿侧边的布帘,探头往外面看去。
如果那李二所言果真为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路,将不再是“道旁荒尸”、残垣断壁的情况了。
所以,杨廷玉决定一直盯着外面……
官轿后面,则是几千人的军卒。
军卒后面,则是李二等人,当然,还有一大批赈灾粮款。
……一行人又出发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