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页
“臣弟害怕!真的害怕。”
瞧着就和小时候被那女人给怎么着了似的,虽然演技略显夸张,但胤禔也明白雅尔江阿怕什么。到时候王府郡主嫁过去,头上一个多年和府里不对付的公主婆婆,也够受了。
“放心罢,朕知道你的难处,不会乱点鸳鸯谱。”
雅尔江阿当然放心,他只是担心另一个人:“臣弟担心,她会不会……怂恿太皇太后指婚?”
“哈哈哈!”胤禔先是一愣,随即大笑,“那不可能,她做梦罢。不过,既然她那么喜欢找太皇太后拿主意,朕就请老太后出面,帮她选个好儿媳。”
“这事你放心,不过,宗室旗下那些鸡毛蒜皮,你可也得为朕多操心啊。”
雅尔江阿马上道:“皇上放心,臣弟明白,一直盯着呢。”
于是没等端敏公主再次入宫,就在年后元月里,皇上给太皇太后问安的时候,就说起了罗布藏衮布的婚事。“您瞧,裕王家的格格,指给罗布藏衮布还成么?”
“太太,宫里和罗布藏衮布年纪、辈分合适的格格不多,只能在宫外找。孙儿思来想去,想着还是亲上加亲好。”果不其然,老太太听到这点头了,太皇太后是知道康熙习惯的,先帝很看重辈分。
“你说的是,亲上加亲当然好,可哪家的孩子合适呢?”太皇太后也跟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要说近亲、辈分合适,裕王和恭王家自然是最合适的。”
只是康熙和恭王的那点芥蒂,老太太心里有数,那么就只有裕王了。裕王家的格格,横想竖想,的确就这个最合适了。
“二大爷家的五格格,比罗布藏衮布小几岁。”其实是小九岁,胤禔笑道:“反正也不急着成婚,先定下来嘛。那孩子也在宫里读书,先订婚,过两年成婚,您觉着呢?”
皇帝很贴心的将决定权交给了老太后,老太太一拍板:“好!”
端敏公主做何感想,胤禔就不关心了,反正只要他不想见端敏,端敏就见不着他。胤禔除了儿女的婚事之外,就关心刚从外任回京的沈瞭了。
“听说顾先生过世,丧事都是你操办的?”
顾贞观前些年过身,他也算高寿,身后事都是沈瞭和他的几个学生一手操办。而且这回,沈望之去南边做地方官,连婚姻大事都解决了。
“你成亲,好歹也让你姐姐安心些。”胤禔闲聊两句,就切入正题:“之前你密折回来说有大事,是什么事儿?”
“是关于南方贱民的事情。”沈瞭表情非常严肃,“皇上,贱民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贱民,是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团体,沈瞭所说的贱民,指的是包括贱籍在内的元末色目人的堕民,传说元末陈友谅部被朱元璋贬为的贱籍渔民,还有疍户—自晚唐即出现、丐户等等。
其实随着时间变换,这其中很多人家已经和寻常百姓无异,但前朝至今,法度却无变化,他们不管表面看上去如何体面,都无法抬头做人。
“……很多人家已经颇为家境殷实,颇为富庶,但出门连件正经衣裳都不能穿。依照习俗,他们必须穿彩衣,令外人可以辨别贱民身份。”沈瞭道:“皇上,名不副实,实不甘认名,必生祸端啊。”
作者有话要说:
贱民的来源很多说法,不过有些都混一块了,只能大致说个由来,无法确定、
清代雍正下旨放贱籍之后,对于更远的比如粤地,其实没啥影响。疍户还是被歧视,彻底解决是等到新中国了。
第271章 扭转世界线(中二)
早在前朝, 贱籍、贱户造反之事变此起彼伏,等到正德时候,宁王朱宸濠麾下亦有九姓渔户来投效。为的也就是让自家能够抬头做人,变个门户。
当年王守仁奉命督办处理贱籍造反之事, 可到最后, 以王守仁大才, 也只能发布告示安民, 不了了之。
而明清之交, 亦有贱民借着大势造反, 只是本朝没有前朝的历史包袱, 管的不算特别细。没有朱元璋当年修法规定, 商人能穿什么, 不能穿什么那个劲儿。最近这些年,也就相对平静了一些。
但暂时没有问题不代表永远没问题,朝廷留着这样的事不解决, 那就是留个炸药桶,早晚会出事。而从功利角度考虑, 让这些人成为良民,显然对胤禔的策略很有帮助。
“如果朕放开贱籍, 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寻常百姓, 变为良籍……你觉得他们会愿意去关外开垦土地吗?”
沈瞭略作沉吟才道:“臣以为, 如九姓渔户或有些依然成为耕读之家的丐户怕是不愿意的,但南粤之疍户, 他们未必不愿意。不过, 安土重迁是人之常情。”
“这两年朕也要南巡一趟, 到时候咱们去了再说……”
元起四年,如逐步推行一体当差纳粮、御史监察和京察大计的改革, 西南和西北的动态,皇帝的这几项重要政务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朝廷也迎来了一连串的喜事,先是皇长子弘晗的婚礼,然后是弘晋和端静公主女儿的亲上加亲,最后是固伦元安苏日格下嫁镇国公阿古达木。
弘晗虽然没有爵位,但他作为当今的嫡长子,在皇帝的公开授意之下,他的婚事比亲王标准还略高半等。婚后他和妻子瓜尔佳氏知谨也没有搬出宫,因为弘字辈订婚、成婚的侄子也不少,这些人就不住在宫里了,办差的且不说,读书的也改成了走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