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页
“我感觉内地的审查制度太严了,剪来剪去,把一部戏硬邦邦地剪到适合内地的要求为止,合拍片就成了不伦不类的电影。”陈可新抱怨道。
这是绝大多数香港电影人不适应的地方。
香港电影实行分级制度,无论是叁级片还是凶杀片都可以在影院上映,很少需要删减,他们难以把握内地的审查尺度。
尤其是在沟通上,领会不了广电总局的意思。
“这个方面可以协商,只要是真正的好片,我相信都会有好的结果,由我们负责解决审查上的工作,你们安心拍戏。”林子轩回应道,“《无间道》就是如此,分成香港和内地两个版本,这也是市场需求。”
既然电影想在内地上映,就要迎合内地市场和内地的需求。
好梦公司在通过审查这一块有丰富的经验,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电影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在暂时无法改变审查制度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的在规则允许下保证电影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为什么合拍片要有香港演员和内地演员的比例?安排演员难道能严格按比例来么?有人讲粤语,有人讲普通话,还要费力地去解释为什么这个人要讲普通话,太麻烦了。”有人不满道。
“你可以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影片在内地上映,有内地演员参演更能吸引观众,而且,既然是合拍片,就是两地电影人全面的合作,在资金上、剧情上、幕后工作人员和演员上通力合作,不然和港片有什么区别。”林子轩解释道。
“港片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港岛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内地,使用内地演员,拍摄内地的剧情,那港片还是港片么?”有人担心道。
这是一种观点,不少香港电影人呼吁要保持香港电影的纯正性,坚持采用本土资金,本土演员,放弃内地市场。
也有人选择了融合,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维持着港片味道。
这就看各人的选择了,没办法强求。
只是香港电影已经到了最坏的时代,坚守还是融合,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一九九七年香港电影圈就有过类似的争论,那时香港出现了移民潮。
一大批电影人在回归前向国外移民,其中不乏大明星。
周星驰也曾申请移民加拿大,不过在办理移民签证的过程中,被认为有帮派背景没有通过,不得不放弃移民。
那些移民的电影人在国外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人形容他们在国外的境遇是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到好莱坞碰运气,结果不太理想,除了极少数的成功者,大多数人都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
如今,当初移民的电影人慢慢又回来了,重新面临选择,这次是向内地发展。
“港片是华国电影的一部分,不是港片的味道变了,而是市场变了,观众的口味变了。”林子轩沉声道。
也可以说,属于港片的时代过去了。
香港由于地域限制,本身撑不起那么大的电影工业,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和内地合作,是迟早的事情。
座谈会上的讨论并不愉快,有些人没有认清形势,或许认清了却仍然坚持己见,对内地抱有成见,把自己看得很高。
可以预见,香港电影和内地将经历一段互相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第七百七十五章 最后的机会
座谈会结束有一场象征性质的冷餐会,主要用于交际。
在场的人自己选取食物和酒水,相熟的人坐在一起闲聊,氛围较为轻松。
林子轩随意观察了一番,这些香港电影人实际上也分成很多小圈子,只不过香港电影圈本身不大,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
但正因为如此,其中的恩怨不会少,从他们各自的态度就能看出些门道。
林子轩不是八卦党,这不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和文隽、刘德桦几个人坐下来,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
这几个人和文隽是一个圈子,有共同的想法。
在座谈会上,文隽表明了倾向于内地的态度,支持港片和内地电影的融合。
这算是一种站队,这么做或许会得罪那些坚持港片独特性的电影人,但能获得林子轩和内地相关部门的支持。
既然决定了靠向内地,他当然要有所表示。
文隽对和林子轩的合作很是期待,林子轩也想有个熟悉港圈的人帮忙,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不一会儿,徐客坐了过来,寒暄两句后,问起了合作拍片的具体事宜。
他问的非常专业细致,包括资金运作、合拍模式、导演权限和后期制作等等。
林子轩知道问的越细致说明越有兴趣,那些只知道发牢骚的人肯定不靠谱,真正想做事的人不会发牢骚,只会想着如何解决困难。
他大致回答了徐客的疑惑。
座谈会交流的是大方向上的问题,不可能谈到某部电影的具体运作流程,谈不到那么细,就拿导演权限来说,一般是指电影的最终剪辑权。
林子轩不会轻易把这个权限交给导演,除非是像冯小刚和姜文那样的。
大家知根知底,有交情,没有顾虑。
他对徐客有所了解,徐客擅长拍摄多种类型的影片,喜剧片、武侠片、鬼怪片和警匪片等等,可谓是影坛多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