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页
“您的目的是达到了,可观众不理解,他们混淆了演员和角色。”刘滔担心道。
刘滔在剧中扮演一位因隐瞒过去而遭受丈夫猜疑和暴力伤害的妻子,她不断忍耐,最后从绝望中惊醒,变得独立自强。
这属于正面形象,得到了观众的同情。
鼓励那些受到家暴的女性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家暴,不再继续忍耐和纵容下去,否则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这种情况我有心理准备,有朋友看了这部戏,打电话给我妻子,问她有没有受到虐待,还有人让我去看医生,认定我心理有问题,不然演得不会那么逼真。”冯远证无奈道。
冯远证和妻子结婚多年,感情很好。
观众看影视剧会出现把演员和角色弄混淆的情况,不光是反派演员,正派演员更是如此,这是常见现象。
大家看到某位演员在影视剧里高大英俊,风度翩翩,就认为这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从而产生一种错觉。
等到媒体爆出这人私生活混乱,吸毒打架等等丑闻,感觉惊讶,不能置信。
这叫做人设崩塌。
影视剧里的角色属于人物设定,和演员本人的性格没有直接关系,两回事儿。
影视公司为了迎合观众和市场,把演员包装成影视剧里的形象,让观众混淆演员和角色,偶像就是这么打造出来的。
那是对正派演员而言,对于冯远证的这个角色,还是不要混淆的好。
一旦被观众贴上家暴的标签,将影响到冯远证今后的发展。
观众在电视上一看到冯远证,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个性格扭曲变态的人物。
不过冯远证对此不太在意,他主要活跃在话剧舞台上。
拍戏更多的是为了兴趣,有好角色就接,主角和配角都行,一直不温不火。
下了飞机,冯远证没有戴口罩,他觉得面对记者或者观众没必要遮遮掩掩,他是一名演员,塑造角色是本职工作。
金陵电视台派人接他们。
随之而来的还有当地的记者,他们对剧组的导演和演员做简短的采访。
刘滔热情的和记者打招呼,她对金陵并不陌生,十五岁就进入金陵军区集团军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她在部队里除了军事训练还学习文艺表演。
冯远证平时是个随和的人,面带笑容和记者挥挥手。
这一笑把几位女记者吓了一跳,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证总是板着脸,撇着嘴,已经让人毛骨悚然了。
没想到他笑起来更可怕,总感觉要暴起伤人。
这是心理作用,如果没看过电视剧,会认为冯远证笑得和蔼可亲。
这导致记者多数在采访刘滔,很少有记者采访冯远证,一方面刘滔的名气大,另一方面是心里有点怕。
机场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冯远证,对他指指点点,向着身旁人介绍。
没有想象中冲过来打骂他的场景出现,这个很好理解,观众看电视剧的时候痛恨这个角色,想暴打冯远证,是一种情绪。
看完电视剧这种情绪得到缓解,等碰到真人,除非是二愣子,没人会出手。
他们晚上将做客金陵电视台的节目,详细解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前前后后的故事,还会参加一场反对家暴的宣传活动。
不管怎么说,这部剧在金陵周边地区火爆起来,收视率节节攀升。
杭城电视台和粤省的地方台已经购买了播放权,准备陆续播出,这场“家庭暴力”的风暴就要席卷全国。
第七百二十章 会议
这段日子林子轩的心思没有全部放在公司上,他更多的是在参加各种会议。
华国第七届文代会和第六届作代会即将在京城召开。
届时来自全国各地两千余名文艺工作者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同探讨在新世纪里文学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其中文代会的代表一千四百二十三名,作代会的代表九百二十七名。
这是文艺界的一件大事。
作为京城作协的副主席,林子轩和京城的作家们通通气,了解大家的想法,把这些想法汇总起来,反映上去。
同时,他还是华国电影协会和电视协会的成员,在影视界有着一定的地位。
他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也会重视他的想法。
当方方面面的意见和想法汇集在一起,就能影响到国家未来在文艺领域的相关政策,产生指导性的作用。
比如在作协方面,作家们提出提高稿酬,版税改革,出版公开化和市场化。
华国作家的稿酬一直不高,在版税上也有限制,获得的收益和名气不成正比,传统作家和畅销书作家的收入差距很大。
收入和图书销量挂钩,传统文学在市场上遇冷,畅销书作家大赚特赚。
比较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这两年走红的韩含,不到二十岁的辍学少年,写了几本青春小说,赚了数百万。
这不是韩含决定的,而是市场的选择或者说读者的选择。
购买韩含小说的多是青少年,韩含的小说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认真分析的话牵涉到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社会变革和市场营运等等。
或者说,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韩含。
传统作家对此自然不满,有人提出要整治文学界的乱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