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页
国内媒体对李桉来到京城进行了报道,有追捧也有批评。
好梦公司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邀请李桉执导《卧虎藏龙》的消息。
这个消息以前只在圈子里流传,没有得到证实,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说明。
影片的总投资是一千万美金,至于演员都有谁,以后会陆续公布。
一方面演员还没有定下来,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宣传策略。
让媒体自己去猜,去向演员证实,这样一直都会有相关的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李桉回答了作为导演的问题,他要拍一部不一样的武侠片。
他不是说说而已,这次来京城,除了选演员和看外景,他还准备拜访一些武术名家。
李桉随身带着不少记载武功的书籍,倒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武术家的心得体会,他想从中体会到武者的精神,用在电影之中。
这点他和林子轩提起过,请林子轩为他找几位内地的武术家进行交流。
李桉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香港武侠片里的武打不同于武术套路上的演练,用的只是武术的外形神气,而不是本质。
武术讲究的是实打,招式要有效的击败对手。
武侠片里的武打要在视觉上呈现动作的动感、美感和电影感。
说白了,就是看着能打、刺激、帅气,至于现实里能不能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的兴奋,花钱买票就行了。
李桉在香港和武行们交流过。
香港的武行大多是京剧戏班出身,包括程龙、袁和评、程晓东等人,以前都学过京剧。
在香港的武侠片里,套招就是京剧舞台上的编舞,是一种“戏”的概念,而不是“武术”的概念,武术只是一个幌子。
电影中最精彩的武术动作,往往是京剧武行出身的人编的。
他们把武术和京剧融合在一起,从其中的亮相和身段都能看出京剧的影响。
武行在出拳和收手的时候既帅又快,两人交手的时候表现出的劲道很有戏感,这不是真正的武术,要编演过才行。
观众看武侠片,和在戏台下看京剧的武戏一样,不会紧张和投入。
它呈现的是一种距离的美感,疏离而超然,和看真实的拳击比赛的感觉绝对不同。
据说香港以前的电影武行里不乏练家子,但因为需求,电影里的武打招式和现实里的武打招式渐行渐远,慢慢的形成了武术搁一旁,只追求电影感的局面。
李桉不想用京剧表演的路子来拍《卧虎藏龙》,在这点上和香港的武行有分歧。
他们觉得拍的好看点就行了,可李桉想拍的更写实一些。
比如剑是双刃的,不能过肩挥舞,否则容易伤着自己,刀才能过肩。
香港的武行在这点上用的就不对,用剑像用棍子一样,不符合武术的基本原理。
棍打一片,剑点一尖,这都是武术中的要诀。
香港武行不注重武术原理,而是能用则用,为求方便和荧幕效果,自己研发了一套办法。
内地科班出身的武术人员更讲究这些。
不过,如果真的让内地的武术队或者武术名家来拍电影,写实是写实了,可拍出来的效果不好看,没有香港武行编排出来的招式具有美感。
到底是用武术还是舞蹈?
李桉颇为挣扎,他来内地和武术家交流,是想在武术和舞蹈之间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这其实是香港武行早就验证过的东西,电影是电影,武术是武术,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只是,李桉还是不甘心。
他想拍的武侠片不仅要好看,还要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演员要遵守武术的基本原理,出拳用剑都要有各自的姿势。
李桉不想拍那种快速打来打去的场景,他想把武打动作放慢给观众看。
快好拍,糊弄一下就过去了,观众不会深究。
慢很难,一旦慢下来,相当于放大来看,容易露出缺点。
对于《卧虎藏龙》,李桉有很多的想法,武戏的部分只是其中之一。
林子轩给李桉介绍了陕省著名的武术家马闲达先生。
马先生的马家拳和马家鞭在内地武术界是一绝,他本人出身武术世家,擅长通背、劈挂、开门八极、戳脚等拳械。
他长期出任全国武术比赛的总裁判长,还担任国内多部影视剧的武术指导。
李桉和马闲达聊了不少心中的疑惑,其中有一点就是武术能不能打的好看。
武术本身同样分为表演和实战两种,能不能把表演的套路加入到电影之中,让演员的武戏不只是像舞蹈一样的花架子,还要有些真东西。
第四百六十章 众说纷纭
国内虽说很少拍武侠和功夫片,但影视剧里的打斗场面并不少见。
比如历史剧,双方大将骑在马上互相厮杀,就需要武术指导。
而且,内地拍摄的动作戏讲究写实,武行不像香港出身京剧戏班,而是正规的武校。
观众对比内地的动作戏和香港的动作戏就能一目了然,差别很大。
想把两者结合起来很有难度,需要仔细琢磨才行,可能最终也没有结果,却值得一试。
好梦公司由于拍了《卧虎藏龙》的电视剧,和国内知名的武术指导都有联系,还曾借鉴过香港的武侠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