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接下来,晓玲同学在学校的学生中选择了自己的拍摄团队。
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美工师、道具师、化妆师,一个都不能少,总共选了十个人,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摄制组。
作为导演,林晓玲第一步就是勘察外景,也就是林子轩所在的四合院。
在四合院里选出两间房子很容易,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在林晓玲的指挥下,一帮人开始了工作,虽然都是学生,可毕竟在电影学院学习过,受过系统的教育,做起事情来倒是有模有样。
他们给小院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徐静蕾拍戏之余也会过来帮忙,在《卧虎藏龙》的剧组里,拍摄不算顺利,一旦演不好,还会遭到陈道明的责备。
这时候,俞飞鸿就会过来安慰她,还告诉她哪里演的不好,需要怎么改进。
陈道明和俞飞鸿一个严厉,一个温柔,倒是配合的很默契。
这一天,徐静蕾坐在四合院的一间房子里,这间房子就是剧本中女孩租的屋子,整体的布置还没有完成,不过倒是有一套用来作画的工具。
透过窗户,她看到林子轩抱着女儿坐在外边,夕阳的余晖正照在林子轩的身上。
徐静蕾拿起身边的画笔,在一张白纸上作起画来。
不一会,一幅素描就完成了。
她看了看,觉得挺满意,就在素描的右下角签了“老徐”两个字。
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
徐静蕾想把素描送给林子轩,林子轩送给她一本书,她回送一幅素描,算得上礼尚往来。
她随即又觉得不妥当,有点像学校里青年男女互相赠送礼物的感觉,感觉怪怪的。
就这么思前想后,直到林子轩离开也没有想好,只能把素描小心的收好,放在身上,以后再说。
《我们俩》这部电影看名字就知道需要两名演员,林晓玲还要找到扮演老太太的人选。
这位老太太可不能随便找人来演,要找一位懂得演戏的老戏骨才行。
在京城演艺圈,这种老演员要么在京城电影制片厂,要么在京城话剧院,都是业内的老前辈,不是林晓玲这种还没毕业的学生能请得动的,要托人才行。
再说了,这就是一部学生作品,给不起人家太高的片酬。
林子轩就在琢磨这个事儿,陈小艺和徐帆都在京城话剧院工作,让她们帮着看看有哪些老演员的性格好,愿意支持年轻人的电影事业。
找到合适的人后,把《我们俩》的剧本递过去,说明情况。
毕竟这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太长,要一两年的时间,一般的电影也就几个月,而且,这位老太太的片酬不能超过三万块。
林晓玲他们做了预算,拍摄《我们俩》至少要30万才行,他们自己都不拿工资,如果演员的片酬过高,可能会超支。
相对于贾章柯,林晓玲的剧组已经算是幸福了。
在布置完外景后,晓玲同学的下一个工作就是和那些有意向的老演员交流,说服他们加入剧组,这是一项很锻炼人的差事。
老演员一般比较有原则,或者说是固执。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玲会学会如何和演员沟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
她通过拍这部戏,就能学会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导演,这是每个导演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与此同时,慕姗姗制作的第一期《姗姗访谈录》录制完成。
整个录制过程很轻松,她和姜文很熟悉了,不用太多准备,就像是朋友间的闲聊一样。
这和慕姗姗在华国电视台主持节目不同,没有了体制内的限制,可以聊一些相对大胆和敏感的话题,当然不会超越总局设置的尺度。
做了这么多年的主持人,慕姗姗能够掌握其中的分寸。
如此一来,节目会显得新颖和有趣,更有深度,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
录制完节目,慕姗姗把节目的录像带寄给各家电视台和相熟的厂商,接下来就看有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节目的播放权了。
至于寄给各大厂商,是为了节目的冠名。
厂商一旦出资冠名《姗姗访谈录》,以后每一期节目都会出现这家厂商的广告。
这些厂商大都和林子轩有过合作,实力雄厚,适合《姗姗访谈录》这档节目,基本上从事医药和食品行业。
这类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本不差钱。
林子轩选择的很谨慎,对那些有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他都排除在外。
“现在就找冠名商是不是早了点,等这档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再冠名不是更好?到时候冠名的价格说不定会更高。”慕姗姗不解道。
“先把风声放出去,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林子轩淡定道。
在华国,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起始于八十年代,不过由于国内制度的限制,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各大电视台都在摸索之中。
首先被分离出去的是电视剧制作单位,其次才是综艺娱乐节目。
电视台对于引进电视节目并不排斥,只要节目收视率高,就能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如果《姗姗访谈录》已经有了冠名商,会给电视台信心,认为这档节目能带来广告收入。
录像带寄出去后,慕姗姗接到不少咨询的电话,都是询问节目的价格,大多数电视台只是问一问,并没有太大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