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页
但想要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很难,大款们只能处在圈子的外围,被人当成长期饭票。
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进入这个圈子的里面。
王钟军不是不想和张艺谋那样的大导演交往,不过演艺圈学院派的圈子门槛高,很难进。
学院派是指科班出身的一帮人,姜文就属于学院派,这些人的特点是拍艺术电影,然后到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总想着一夜成名和载誉而归。
他们有这种情结,或者说是被灌输到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和华国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有关,以电影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学态度是纯学术的,也就是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这么教育出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要拍思想深刻的艺术电影,特别的摆谱。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姜文,亦或者贾章柯都有这种思想,拍艺术电影拿奖,与其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如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处在那种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就被同化了,认为要获得认可只能拍艺术电影。
他们就没想过要拍摄商业电影。
像这种圈子你要没有科班背景,或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家根本就不带你玩。
即使你费尽心思的混进去了,也只能在外围呆着,进不去核心。
林子轩的圈子属于杂牌军,相对来说颇为开放,他们自己都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会讲究这些规矩,这个圈子讲究的是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王钟军现在对于影视圈还处在较为陌生的状态,只是在外边看热闹,没机会下场。
所以,他要抓住这次机会,加强和好梦公司的合作,或许下一次就能投入资金进去,在影视行业试试水。
他打算先从介绍好莱坞大片开始,让国内的读者对大片有个直观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就算是张艺谋的电影在好莱坞也算不上真正的大片。
就这样,王钟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电影营销。
与此同时,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在华国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生活空间》中播出。
电视节目讲究效率,生产周期短,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周到两周左右。
比如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半个月一期,在这半个月内要邀请嘉宾,搜集嘉宾的信息,拍摄有关嘉宾的短片,还要制定采访的话题等等。
不可能像拍电影那么的细致,和电影相比,电视节目就相当于是流水线作业。
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拍摄,三天时间剪辑,然后就会播出。
林子轩和林晓玲一起看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
前面十分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蕊蕊和峰峰之间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姐姐在这个家庭里处于劣势。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进行说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滚,并把衣服弄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这种胡闹的行为只得到了母亲的埋怨和父亲的阻止。
“妈妈不喜欢我,她总是和弟弟说悄悄话,她不喜欢我。”蕊蕊这么说道。
在短片的结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蕊蕊突然爆发,哭诉着母亲不喜欢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后只能听到小女孩的哭泣声。
二十分钟的时间没有展现太多的生活细节,在剪辑上重点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吧,把蕊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拍下来了,她其实就是想多一点父母的疼爱,并不是在胡闹,我在旁白里都说了。”林晓玲回应道。
“算了,你别管这件事了,好好学习吧。”林子轩叮嘱道。
他意识到,这部短片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反响,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许会引起讨论。
再说了,短片播出后还可能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过仅仅从纪录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错。
第二百三十章 国考元年
无论是王钟军的营销计划,还是林晓玲的短片暂时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这时候华国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叫做考公务员。
1994年8月,华国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城市里的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怀疑的态度,就连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观望。
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着考试就能到政府机关工作,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形式的科举考试。
国家人事部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招考。
在此后的几天内,有将近一万四千人进行咨询,报纸上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一时间,考公务员成为热门话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有关系的能分配到好单位,没关系的只能服从安排,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