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
林子轩提出的用低价占据美国华语电视节目市场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看华国电视台有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决心了。
她把邮包转交给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渴望》能够在美国播出,这是电视台的荣誉。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到林子轩的工作总结,对要不要进入海外华语电视市场,以及用什么方式进入进行了讨论。
对于美国华语电视台的现状,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有过了解。
电视台在美国有常驻的新闻记者,打听这种事情并不困难,“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这句话击中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
这和上级宣传部门提出的要求一致,相比较于推广电视节目,他们想的更高更远。
经过讨论和协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决定在美国建立一家华语电视台,覆盖北美地区,用来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
这应该是华国电视台成立三十四年来第一个驻外卫星电视台。
有了决定后,电视台高层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选择适合的人选在美国创立电视台。
这人要有广播影视专业的背景,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熟悉美国的电视行业,政治上要靠得住,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当然,他们还没有糊涂到选择林子轩做这个电视台的台长,那不现实。
林子轩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资历都不够格,不过,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认为林子轩有眼光和能力,或许能够参与到电视台的创建之中。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毕业,从事和电视相关的工作,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
两人身家清白,又刚好在美国,很适合在这个新的电视台里工作。
这是一个长期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在这个年代,到美国工作可是让人羡慕的差事,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生活环境都比国内要好,就算是以后回国,待遇也不会差。
华国电视台高层把意思转告给李虹,让她问问林子轩和慕姗姗愿不愿意长期留在美国。
“事情就是这样,要不要留在美国,你们自己决定吧。”李虹在电话里如此说道。
林子轩对事态的发展颇为惊讶,不过想想就释然了,他的眼界还不高,看的不够远。
华国电视台不可能和一家播出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只能覆盖纽约州的小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旦决定进入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肯定是购买一条能够全天播出的频道,覆盖整个北美地区,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个是和慕姗姗留在美国,参与电视台的创立,以后兴许还会进入好莱坞,成为名人。
另一条路是返回国内,继续写小说或者剧本,也可能和冯小刚开一家电影公司,或者在幕后推动慕姗姗的职业发展。
一条路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也是他和慕姗姗两人共同的人生。
挂掉李虹的电话后,他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你怎么想的?想留在美国么?”林子轩询问道。
“你呢?”慕姗姗反问道。
华国国内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的出国,来到美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现在他们就有机会留在这里,以后或许会永远的生活在这里。
以他们的能力,就算成不了大富豪,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小洋楼和小轿车并不遥远。
回到京城要和其他几户人家住在一间四合院里,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每天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只能拿着上百块的工资。
“我觉得还是京城住着舒坦,去哪儿都熟,闭着眼睛也能摸回家,吃着习惯,不用担心被人坑。”林子轩缓缓说道。
“家里的房子也不能一直空着,还是早点回去的好。”慕姗姗接着说道。
他们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月亮,虽然和京城是同一个月亮,但俩人心里明白,这里不是他们的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富即安
说起来,林子轩和慕姗姗都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没想过大富大贵,只想着小富即安。
此时的华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自从南方谈话之后,国家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允许政府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这一年,辞官下海的多达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多达1000万。
这意味着一个全民下海的时代已经到来。
经商不再是投机倒把,个体和私营经济受到鼓励,打破了条条框框,带动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改变,以前大家的生活差不多,现在有人赚钱了,有人还过着苦日子,有人喝酒吃肉,有人吃糠咽菜。
贫富差距逐渐显现,有钱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受到了羡慕和尊重。
在京城,大家见面不再问“您吃了么”,而是说“恭喜发财”,《华国日报》甚至刊登了一篇叫做《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
从上到下,大家不再避讳谈论金钱,金钱正在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这对华国人固有的思想观念是一种猛烈的冲击,有人坚持以前的观念,对金钱嗤之以鼻,有人则改变了原则,成为了拜金主义者。
两人在出国之前就看到了这种现象,却没想过要去经商,就是没有那种暴富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