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
姜文的心很大,也很野,他并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员这个行当里。
他想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拍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这种人往积极的方面说叫做有理想,其实就是控制欲太强,他不满足于成为导演的棋子,他要自己做导演。
所以,这两年他有意识的寻找好故事,为转型成为导演做准备。
然而,他想转型,整个华国社会也在转型,如今下海经商成为时代潮流,人心浮动,作家下海成立文化公司的大有人在,被称为文化商人。
正因为如此,姜文才抱怨看不到好故事了。
他听到张艺谋找到了一个好故事要拍摄成电影,心里羡慕,想想就知道,能让张艺谋在杂志没上市之前就打电话签下改编权的小说一定是个好故事。
这次他晚了一步,姜文把目光转向了林子轩。
“小林,下次你写的小说要先给我看看。”姜文理直气壮地说道。
“姜哥,这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只要咱们能拍摄好这部电视剧,等有了空闲,咱们琢磨出一个好本子来。”林子轩允诺道。
“这可是你说的,我给你记着呢。”姜文认真道。
如果说先前姜文对林子轩的印象是小有才华,做事踏实,那么现在则更为重视了。
林子轩没想到张艺谋的一个电话还能起到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姜文能好好合作,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会顺利很多,他也能轻松不少。
“对了,你那小说到底讲了什么?”姜文追问道,“我来演怎么样?”
他说得理所当然,似乎就没有他演不了的角色。
林子轩想了想姜文来演《活着》里的福贵,暗自摇了摇头,还是葛优来演更合适,不过他不会直接这么说,主要是不想和姜文争辩。
“这你要问张导的意见,我可做不了主。”林子轩把问题推给了张艺谋。
姜文用手指了指林子轩,一脸无语,他明白这是林子轩不看好他,以前碰到这种问题,林子轩都会推给冯小刚。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
林子轩早上六点半开车送慕姗姗上学。
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来到纽约曼哈顿区,看着慕姗姗进入学校,他会和道具师去唐人街,或者和冯小刚在纽约四处转悠。
他们要寻找适合拍摄电视剧的场地。
包括一间地下室,一家中餐厅,一家制衣厂和一座豪华别墅。
地下室是王起明刚来纽约时的住处,中餐厅是他打工的场所,他依靠制衣厂发家,住进了豪华别墅,这些基本上就是剧中主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其他还有机场、医院、学校和办公楼等等外景,都需要一一联系。
对于刚到纽约的他们来说,想要单独完成这些工作根本不可能,还需要当地华人的帮忙。
华国大使馆给他们介绍了一位纽约通,帮着剧组处理相关事务。
这人叫做陈青,四十岁左右,来到美国有十年的光景。
他在国内学的是绘画,毕业于华国美院,举办过个人画展,颇有名气,后来到美国留学。
“我当时觉得自己不错了,过不惯国内那种教条沉闷的日子,就想着到国外凭着咱这手绘画功底怎么着也能混个艺术家吧,来了之后才发现纽约最不缺的就是所谓的艺术家。”陈青自嘲道,“你看看这条街上的人,说出去自己都是艺术家,有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室呢,其实就是地下室。”
陈青正领着林子轩和冯小刚来看地下室,这里位于曼哈顿区第一大道和第二大道之间,聚集了一批不得志的艺术家,旁边还有艺术博物馆。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艺术家在售卖自己的作品,林子轩是看不懂,也没有兴趣。
“趁着现在便宜捞几件,他们中间兴许能出毕加索呢,那就赚大了。”冯小刚说笑道。
“那也要等他们死后才值钱。”陈青不客气地说道,“我以前和他们一样,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画的都是艺术,价值连城,就是没人懂得欣赏,后来等我没钱吃饭,饿了几天后终于想明白了,艺术什么都不是,还是富兰克林最实在。”
陈青帮林子轩办事是收费的,并不是义务帮忙。
他早就不画画了,帮着刚来纽约的华人找住处,介绍工作,就这样成了纽约通。
“那怎么不回国呢?回美院继续画画呗。”林子轩不解道。
“见识了国外的繁华谁还愿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话啊?”陈青不以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国内刻板生活的艺术家们兴冲冲的来到美国,想要呼吸美国自由的空气,不过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生活在纽约社会的底层,过着贫困的日子,抱怨着没人欣赏,认为是社会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变,变得现实,有些人变得暴躁和神经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陈青的叙述中,一个艺术家群体的缩影显现了出来。
“这才是真实的素材。”冯小刚感叹道。
这只是一部分华国人在纽约的生活,还有人从底层做起,一步步的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
“你们要拍的故事我大概了解,这种事在纽约太普遍了,每天都有人发财,也有人破产。”陈青无所谓地说道,“不过就算是破产,也不会回国,在国外生活久了,没办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你们来这几天应该有感触吧,在纽约下顿馆子就是国内一个月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