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七章工业(中)
赵立功现在不得不承认他有点低估了在古代发展工业革命的难度,作为能源动力方面的专家,他脑子里面储备的知识脱离不开现代工业的规范化模式,三百多年前的大明就算科技领先整个世界,但是在赵立功的眼里现在所谓的科技几乎不存在。
大英帝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绵延了一百多年,如今的大明要想在全国发展出工业化雏形,按照赵立功原先的打算是三到五年,现在看来保守估计也要十年左右……
工业革命标志化的产物,比如蒸汽机、机械棉纺织设备和用煤炭来取代木炭作为燃料的焦炉冶炼技术等等,棉纺织不是赵立功现在关注的重点,重点是机械,如今传统的机械无非是风力、水力、畜力和人力,想要加快工业革命的进程,依靠传统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赵立功的要求,但是他也知道一口吃不出一个大胖子,机械的制造与生产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就算身在上海的黄建国三五天催他一次,他也只能慢慢来,不过现在赵立功最值得欣慰的还是他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二十几万劳力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运转,而所付出的还少的可怜,当然就算要花血本也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梅山镇百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能见到忙忙碌碌的劳工,一车车铁矿石从梅山矿场内被运往铁厂,从矿场到铁厂这一路上输送矿石的独轮车半年来日日夜夜不论风霜雨雪几乎就没有一刻停过,就算一个人每日能运输矿石的量在赵立功眼里低的发指,可架不住人多啊,哪怕一个人一天只运一百斤,一万个人还输送一百万斤呢。
超过两万的矿场工人几乎不知疲倦的用简陋的工具挖取矿石,没有安全意识没有防护措施,有的只是使不完的力气,为的就是每个月超额完成挖矿量所能得到的那几钱银子奖金,对此赵立功也很无奈,在这些一年前还食不果腹的百姓眼里或许人命才是这个世道上最为廉价的东西。
如今梅山镇冶炼钢铁的设备还是坩埚炉,近两百座坩埚炉还是苗宣在梅山镇以后建设而成的,按照苗宣当初的打算是建造五百座坩埚炉,可当赵立功到了梅山镇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停止了兴建这种产量极其低下,不合格率还居高不下的土高炉,但又不能完全废弃,因为不管是梅山还是上海的基础建设还是仍在南京的枪炮厂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输送成品钢,两百座炉子每日的产量基本能与消耗持平,在没有建设出新的炼铁厂加大钢铁产量之前,赵立功的铁路计划只能无限期延迟。
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梅山镇已经接近半年,赵立功非常珍惜难得重生的机会,半年来赵立功殚精竭虑的去做任何一件事,为的只是加快工业社会的进程,将落后的劳动力转化为先进的机械生产力。
现在梅山镇处了矿场以外,最宏伟的建筑当属占地超过五百亩的焦炉炼铁厂了,整个炼铁厂主要由原料车间、烧结车间、焦炉车间、炼钢车间四大部分组成,炼钢车间又细分为专门炼制船板的板材区,炼制各种规格钢筋的线材区和炼制铁轨和各种c型钢h型钢的轧钢区,当然论技术工艺肯定与后世没得比,但要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比起来,起码要甩英国八百条街。
倒不是赵立功不想一次性把转炉或是高平炉炼钢技术应用起来,实在是现在还不具备那么先进的工艺条件,比如各种复杂的机械运转设备,大型动力发电设备等等,所以只能先弄个焦炉,工业革命嘛,焦炉炼钢和蒸汽动力乃是标配。
铁厂的燃料自然是由煤炭和焦炭全面取代木炭,南直隶煤矿虽然贫乏,可按照后世勘探的结论,光是江苏的煤炭含量就达到了近五十亿吨,这么一个小铁厂的燃料供应,估计就算烧上几百年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焦炉炼钢厂的出现毫无疑问将会以最快的速度淘汰掉如同昙花一现的坩埚炼钢法,其实坩埚炼钢技艺已经可以说是领先了一个时代,但弊端也极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产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如今矿场每天至少能保证产出八九百吨的铁矿石,用坩埚炼钢法,差不多一吨可以提炼出三百斤左右的铁锭,减去不合格的差不多一吨铁矿能产生的成品钢铁连二百五十斤都达不到,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也就是十八世纪初时候的产量来比较,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人家一吨铁矿能生产差不多六七百斤铁,土法坩埚只有这么点,被历史所淘汰自然也就属必然的了。
之所以造成坩埚炉炼钢最后产生废钢率太高的原因还是在于炉温,按照后世测算,坩埚炉的炉温最高只能达到1100度,这个温度还不足以将铁矿石中的杂质全部清除,而含杂质太多的铁锭自然就是不合格的,所以古代打铁的为什么都说铁要千锤百炼,其目的就是要将里面的杂质最大程度的清理出去。
但焦炉就不一样了,焦炉的炼铁温度已经能够达到1600度,高温下融化出来的铁水制造出来的钢铁,其中蕴藏的杂质基本上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产量,如今梅山铁厂已经生产半个月,半个月生产成品钢近四百吨,已经超过十九世纪中叶时期英国炼钢水平的一倍以上。
当然如今的梅山铁厂生产规模与后世铁厂产量相比,就是一个零头都比不上,可在如今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已经领先了世界两个世纪以上,最为关键的是,钢铁的大规模生产以及运用,是爆发工业革命的基础,大明若是没有足够的钢铁储备,拿什么去谈造枪造炮造巨舰,朱慈炯野心勃勃的全球殖民打造日不落帝国的计划到最后只能沦为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