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突袭(五)
不管侯君集和王保保两人有着怎样的猜测,三千玄甲军却是结结实实地在这无名渡口处的大营呆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清晨的小雪飘飘洒洒,到傍晚十分已经成了漫天的鹅毛大雪,若是一般将领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大骂贼老天不愿成人之美,但李世民却颇为欣喜,这次
突袭的开端绝对算不上完美,但在他看来,老天还算给面子,他心心念念的大雪终于还是下了起来,虽说晚了那么一天,但还算及时。
在北地生活过的人都清楚,雪天往往会比平常冬日要暖和上一些,除非一些特殊天气之外,大雪和朔风并不是共存的,而只要没有了寒风之后,冬日其
实也并非那么难以忍受。更别说对于正在行军打仗的人们来说,大雪无疑是隐藏踪迹的一种好办法。
张扬既然已经把他麾下的大军派到了此处,那就说明整个晋军如今应该是处于防范的姿态,想来桑干城也应该如此。既然是防范,那派出的斥候必然不
会很多,至少和要主动进攻之时无法相比,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消息。
雪一直下到了天色全黑也没有停止的迹象,放眼望去,眼中满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地毯一般。好处是不少,可那些都不是
普通士卒该考虑的,他们只知道这场大雪对他们来说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事。
不到三千的玄甲军将士们牵着自己的战马,从拥挤的营寨之中出来,踉踉跄跄地向着南方行进,融化的雪水很快就浸湿了他们的战靴和裤脚,那种滋味
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但绝对谈不上好受。
从高句丽寒风中穿梭而来的高句丽将士强悍之处无需细说,耐寒的本领也不需要多谈,但就算如此,在他们行进在幽州的风雪之中时,同样也只能叫苦
连连。
畏寒是人的本性,人的忍耐则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让江南的将士来穿越这风雪,可能此时已经有不少人倒下了,高句丽将士要强上不少,但如果真算起
来的话,往年的如此时节他们都是在温暖的营帐和屋宇之中度过的,耐寒性虽然比江南的将士强上不少,但也有限的很。
夜色渐渐变得深沉,就在众人埋头赶路的当口,谁都没有注意到大雪什么时候竟然停了下来,天上厚重的乌云随着大雪消散于无形,皎洁的明月露出它
的面容,将天地间洒上一层清辉,北风随之而起,更增添了几分寒凉。
这个时候,被冻得面色铁青的高句丽将士也终于看到了那座耸立在风月之中的桑干城。
桑干县城不算什么大城,城墙不高,而且全部都是泥土垒成的,当然,在代郡这个边郡之中,想要找到足够的青石来筑城其实也是一件颇为不现实的事
。
不过,距离桑干县不远就是用青石垒成的长城,但是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长城这个东西不管是在韩赵魏的战国时期,还是秦统一六国之后,都是
一种全国性的大工程,旁的暂且不说,当年秦始皇发动数十万民夫,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来修筑长城,所以哪怕代郡缺少青石也无需担心。
可桑干县城却不同,作为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县城,甚至连代郡的郡治都不是,怎么有和长城这种奇迹相比较的资格?
至于桑干县城中的居民,如果往上倒一倒的话,其实原汁原味的本地居民很少,大都是当年修筑长城时民夫和看管他们将士的后裔。其实也不难理解,
幽州苦寒,代郡又是边郡,正常人又有谁会往此地跑?若不是此地紧邻长城,肩负着为驻守长城的大军一个落脚地方的任务的话,只怕此地连百姓的身
影也难以看见。
幽、并两州像这样的县城很多,只是随着南匈奴的内迁,鲜卑崛起,东汉的无能等等因素在内,并州失去了上郡、五原、云中等郡,否则的话,并州边
境的情况其实比幽州强不了多少,而这也是张扬在占据整个草原之后,迟迟没有将这些郡县复置的原因。没人,你光是恢复这些郡县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国人口锐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些史书一度曾出现到三国时期,人口最少之时只有九百万人口的记载。不过如今看来,这个记载的靠谱性
应该不怎么高,如果硬要说的话,因为诸侯割据,给中央朝廷纳税的人口还有九百万还差不多。
不过就算如此,因为黄巾之乱、诸侯割据等等因素,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在张扬看来,等到天下平定,人口增多的时候,再恢复这些州郡同样不迟
。
而由于当年修筑长城的规模,使得桑干县城的占地一点都不小,再加上这里地处边境,时常会有中原商人和漠北胡族前来互市,所以这里以往虽然不能
算做繁华,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去。
可现在嘛,自高句丽南下之后,无数汉人百姓南逃,其余不曾逃走的也被高句丽人集中到了几个有数的大城之中,再加上张扬兵进代郡,直逼蓟县,使
得原本驻守在桑干县的高句丽士卒被撤走,之后再被晋军占领,这座城池也就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大兵营。
桑干县的人马不多,四千步卒,一千骑兵,五千人马就是整个桑干县的全部兵力。
骑兵不多,这倒不是张扬小气,而是战马不耐严寒,代县有从草原源源不断运送而来的煤炭,再往桑干县送的话,耗时耗力,而且桑干县大军的主要任
务是驻守,攻防战中骑兵的作用远远比不上步卒,这就是桑干县步卒比骑兵要多的全部理由。
至于说统军将领,严格来说,桑干县并没有一个真正能够统率五千人马的大将,而是由三个校尉来分派统率麾下的人马。
其中韩永的顶头上司韩德算一个,作为新晋崛起的小将,他的官职并不高,一介校尉,统率的兵马也只有那一千骑兵。
另外两个统军将领一个名叫王凌,一个名叫牵弘,他们两人同为步军校尉,各自统率两千步卒。
其中王凌为太原王氏子,今年三十余岁,如果算辈分的话,他是司徒王允的侄子。这么大的年纪和一群小将同等官职,若是一般人看来,定然会以为他
是一个废物,只凭家世才担任这个官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王凌的能力不差,至少张扬在系统检测之后得出的结论来看,此人统率和智力双80,武力和内政也在70以上,算是一个四项全能的全面性人才,至于职
位不高,一来,张扬压制世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算奇怪。二来,此人是个降将,一开始在许昌曹操的麾下担任官职,后来许昌城破才顺势投靠的张
扬,所以官职不高。
另外一个牵弘则是正儿八经的小将,今年不过十八岁,来历也不普通,正是张扬军法司统领牵招的次子,刚毅正直颇有其父之风,武艺、兵法又经过马
超、刘伯温等人的教导,算是将二代中和典满一样,为官较早的之一。不过因为年纪太小,再加上他的老爹刚正无比,一直在压制他,所以他升官的速
度远远无法和比他大一些典满、马岱等人比较,如今同样也只是一个校尉。
张扬安排他们三人驻守桑干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来嘛,桑干县确实需要一些忠心之人前来看守,牵弘和韩德都算根正苗红,不可能有什么背叛的想
法,王凌的心思虽然还不清楚,但有他们两人在,哪怕有什么想法也无法翻天。二来,自然是锤炼小将,韩德在京兆大战之时好歹露了露脸,可惜却没
捞到什么战机,牵弘则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张扬把他们安排在这里,自然是觉得此处应当不会有什么战事,但却能感受一下大战的气氛,又有王
凌这员老将看着,不会出什么大事。
至于几个人的关系,其实谈不上和睦,韩德是凉州人,平日不休边幅,为人大大咧咧,没有什么心计,但却不太看得惯王凌这个世家出身,又是降将的
老家伙。
至于牵弘,他继承了牵招的刚正,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公事公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别人自然也难以亲近。
而王凌呢,他是一个降人,虽说有太原王家为后盾,不像王保保那种根本没有根底的降将,但张扬对世家不喜不是什么秘密,王凌在官场纵横十余年,
又有世家大族的处世之道,自然不会跟谁表现的太过亲近。
张扬麾下的派系之争其实在此时的桑干县就有很深的体现,元从系、世家系、凉州系,另外还有什么并州系、益州系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争霸天下必
须所要经历的,甚至张扬登上那个至尊之位之后也无法消除,只能听之任之。
当然,他们三人都不是什么蠢货,都清楚的知道该如何约束麾下的将士,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
谁都没有独自统率这五千大军的资格,而且守这个破县城也算不上什么功劳,自然也没人会去争。
于是乎,五千大军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部,牵弘驻扎在城南,王凌则驻扎在城西,兼顾城北,韩猛兵力最少,驻扎在东城。
三部兵马泾渭分明,也算是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有事一起商量,目前的桑干城中大概就是这么一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