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7章 荒岛余生
没有了苏俊华这个坚强有力的依靠,劳伦罗斯这个长年累月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养优处尊的女孩子要想独自在这样一座环境恶劣的荒岛上生存下去,要自己寻找食物和淡水,要自己想办法离开这儿,其困难可想而知。
荒岛由于面积太小,不到两平方千米,岛上没有河流也找不到淡水,海水不能喝,期盼天上能下场暴雨,太阳却无比毒辣地炙烤着大地。
劳伦罗斯刚才因为伤心哭泣流出很多眼泪,所以体内水分损失很多,加上太阳炙烤,很快边感到口干舌燥,嗓子冒烟。
人如何不让呼吸,可能五六分钟不到就会死掉,人如果失水过多,不能及时补充,可能撑不过一两天就会脱水而死,只要有空气,有水喝,哪怕没有食物,至少可以支撑一个星期。
由此可见空气和水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中比食物还重要。
能够解决引用水的办法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进入到随身农场去喝泉水,劳伦罗斯把苏俊华的吊坠摘下来戴在自己脖子上这是苏俊华唯一可以留给她的礼物,她要永远把它带在身边,永远都不分离,就像苏俊华永远陪在她身边一样。
随身农场苏俊华能够进去,劳伦罗斯尝试了很多遍都进不去。
不能去随身农场里喝水,抬头仰望海边那些高大的椰子树,树冠上挂着一颗颗的椰子,看着就十分的诱人。
椰子水不但能解渴还能补充营养,椰子好喝,可要爬上如此高耸入云,树皮又很光滑的椰子树可不是劳伦罗斯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到的事。
劳伦罗斯尝试了很多遍,手上身上都蹭破了皮,使出吃奶的劲爬上两三米又滑下来了。
随身农场进不去,椰子树又太高爬不上去,劳伦罗斯饥渴加上劳累,跌坐在椰子树下陷入绝望之中。
休息一会,想一想,不行,我绝对不能放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离开这儿,我不但要为自己好好活着,我还要为最亲爱的人活着。
劳伦罗斯支撑着站起身,走到海边去寻找食物,海边的沙滩上很容易就能挖到蛤蜊,扇贝,蛏子这类的贝类动物,还能挖到沙虫。
在一处海边的岩石上劳伦罗斯找到一些附着在岩石上的牡蛎,岩石上在海水的不断拍打浸润下附着一些海藻。劳伦罗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这些海藻吃起来。
海藻里没有多少水分,而且长期浸泡在海水里,味道是咸的,当然越吃会觉得口越干。于是又找来石头敲碎附着在岩石上的牡蛎壳,掏出鲜嫩的牡蛎肉,丢进嘴里吃起来。
牡蛎肉味道鲜甜,水分充足,带有咸腥味,不过所含盐分没那么多,劳伦罗斯对海鲜有些过敏,尤其是生吃海鲜的时候容易诱发过敏症,但是现在为了活下去,她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谁曾想到贵为一国总统外孙女的她现在竟然在21世纪过上了女版鲁滨逊的荒岛余生的生活。
劳伦罗斯咬呀吞下几只生牡蛎,感觉口渴饥饿的感觉有了很大程度缓解。
为了保存体力,保持身体内有限的水分通过汗液尿液消耗过快,最好的方式便是坐在或躺在阴凉的地方一动不动。
劳伦罗斯于是走到几颗椰子树底下,椰子树宽大的树冠这档住炽烈的阳光,在沙地上形成一片阴凉。
劳伦罗斯抱过早上这档在身上的那一堆芭蕉叶垫在沙地上,躺了上去。
这一天半时间经历的事情跌宕起伏,完全超过一个19岁女孩的想象极限。
劳伦罗斯没有任何的野外生存经验,也不具备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如果未来一两天没人经过这里发现她并把她解救出去,她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
因此劳伦罗斯的处境十分堪忧,短时间内经历了这么多事,比她前面19年的人生经历加起来还要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由于实在太累了,劳伦罗斯脑袋里想着问题便睡着了。
在劳伦罗斯睡着的时候,有三个皮肤黝黑的菲律宾本地渔民模样的人驾着一艘自行改装的安装有马达驱动装置的小船悄悄接近这座荒岛附近的海域。
其中一名男子戴上潜水眼镜跳入海中,手中拿着捕鱼工具,潜入水下专挑一些色彩斑斓的鱼来捕捉。
看来这些人捕捉这些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不是用来食用,而是做为观赏鱼出售给海洋馆或宠物市场。
像这样一条体型不大的鱼做为食用鱼出售又能卖几个钱,如果是名贵的珍稀品种的观赏鱼,一条鱼在宠物市场上可能会卖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
比如产自东南亚一带的金龙鱼,有时候一条鱼可以卖到几百万。因此饲养出售这种价值高的观赏鱼,有时候一条鱼的经济效益就顶得上养好几十亩四大家鱼啦。
这三名男子分工协作,配合得很默契,由此可见他们长期搭伙出海捕鱼,潜水捕鱼的男子把鱼捕捉上来,船上的男子就小心翼翼地把鱼丢尽一个隐蔽在船体下的水舱里,这些鱼儿就在水舱里养着,而不是用冰块保鲜。
因为这些鱼是用来出售给宠物市场的,这座荒岛之所以无人聚居,因为这座岛屿连着周围几座小岛附近海域有成片的珊瑚,生活着品种丰富的热带鱼类,一些珍稀热带珊瑚鱼类为菲律宾海域所都有。
因此菲律宾政府把这里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严禁渔民到保护区海域来捕鱼的,当然也禁止旅游开发。所以这一代基本上看不到商船,渔船的往来。为了避免过往船只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的破坏,哪怕是政府执法部门的公务船也只在保护区外围巡逻。
那么这三名男子偷偷地潜入这里的海域捕鱼无疑就是被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来这里偷捕海洋珍稀观赏鱼类的啰。
由于菲律宾岛屿众多,政府执法部门的巡逻力量有限,偷猎分子见缝插针,屡屡获得成功,他们从自然保护区偷捕到的珍稀观赏鱼类通过走私渠道出售到世界各地获利颇丰。